肤受之愬,肤受之愬的拼音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7-02 0
  1. 论语颜渊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2. 《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3. 肤字开头的成语
  4. 肌肤的肤四字成语
  5. 带来受字的四字成语
  6. 颜渊第十二原文和注释
  7. 论语译注之颜渊篇
  8.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剥床及肤 剥肤及髓 剥肤之痛 剥肤椎髓 陈言肤词

肤寸而合 肤见谫识 肤见謭识 肤末支离 肤皮潦草

肤如凝脂 肤受之诉 肤受之愬 肤受之言 肤粟股栗

肤受之愬,肤受之愬的拼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附肤落毛 汗流浃肤 鹤骨鸡肤 鸡肤鹤发 浃髓沦肤

铭肤镂骨 末学肤受 切肤之痛 柔肤弱体 山肤水豢

身体发肤 身无完肤 体无完肤 凶喘肤汗 炙肤皲足

椎肤剥髓 椎肤剥体 擢筋剥肤

论语颜渊第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颜渊篇第十二原文及翻译如下:

1、《颜渊篇第十二》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颜渊篇第十二》翻译: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就像文***,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

子张问如何治理政事。孔子说:“居于官位不懈怠,执行君令要忠实。”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季康子担忧***,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

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事,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讨自己的邪念了吗?由于一时的气愤,就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问什么是智,孔子说:“了解人。”樊迟还不明白。孔子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说得多么深刻呀!舜有天下,在众人中逃选人才,把皋陶选***,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人才,把伊尹选***,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

子贡问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告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依靠朋友帮助自己培养仁德。”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和再传***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重要性:在中国文化中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学说,四书五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论语》即四书之一。《论语》记载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是在言传身教,对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参考的主张和范式。

孔子:论语中的绝对主角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母亲在尼山怀孕并生下了孔子,因此取名为丘,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孔子行二,所以字仲尼,有一些不客气的就叫孔子“孔老二”。

《论语集注》颜渊第十二

[十二·一]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①。”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十二·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②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十二·三] 司马牛③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④。”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十二·四]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十二·五]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⑤。”子夏曰:“商闻之矣: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十二·六]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⑥,肤受之愬⑦,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⑧也已矣。”

[十二·七]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十二·八] 棘子成⑨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⑩。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十二·九]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十二·十]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祇以异?。’”

[十二·十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十二·十二]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十二·十三]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十二·十四]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十二·十五]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十二·十六]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十二·十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十二·十八]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十二·十九]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十二·二十]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十二·二十一]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十二·二十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十二·二十三]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

[十二·二十四]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注释〕 ① 目: 具体的细目。 ② 家: 卿大夫的封地称为“家”。 ③ 司马牛: 孔子***,姓司马,名耕,字子牛。 ④ 讱(rèn): 忍,话难说,这里意为讲话谨慎。 ⑤ 亡: 无。 ⑥ 浸润: 如水那样浸灌滋润。谮(zèn): 谗言。浸润之谮: 暗中传播的坏话。 ⑦ 肤受: 切身感受。愬(sù): 诽谤。 ⑧ 远: 有远见。 ⑨ 棘子成: 卫国大夫。 ⑩ 驷(sì): 同拉一辆车的四匹马。驷不及舌: 意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鞟(kuò): 皮革,即去除毛的皮。 ? 盍(hé): 何不。彻: 西周税制,以收获的十分之一作为田税。 ? 二: 以收获的十分之二作为田税。 ? 徙(xǐ): 迁移。徙义: 向善。 ? 引文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最后两句。祇: 只。诗句表达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的怨恨,意思是: 你遗弃我,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有学者怀疑,这里有这两句诗可能是错简的缘故。 ? 齐景公: 齐国君主,名杵臼(chǔ jiù)。 ?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 片言: 诉讼双方中一方之辞。一说是指讲到一半的言词。折狱: 断案。 ? 由: 即孔子***子路,名由。 ? 宿诺: 事先作出的诺言,一说长久未履行的诺言。 ? 听讼: 审理诉讼案件。 ? 帅: 表率。 ? 就: 成就。 ? 草上之风: 意思是草上有风吹来。偃(yǎn): 扑倒。? 达: 通达。 ? 闻: 有名声。 ? 下人: 对人谦恭。 ? 慝(tè): 隐藏于心中的坏念头。修慝: 改正邪念。 ? 先事后得: 先认真做事,然后才有收获。 ? 攻: 责备。其: 这里指自己。 ? 举直错诸枉: 见《为政》篇第十九章注?。 ? 乡(xiàng): 从前,这里意为刚才。 ? 皋陶(gāo yáo): 传说舜之臣,负责刑狱之事。 ? 汤: 商朝开国之君。 ? 伊尹: 商汤的宰相,辅佐汤灭夏桀。

〔鉴赏〕 本篇围绕两个论题展开: 即论仁、论政。这两个论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孔子阐发仁的观念时探讨了治国的实际问题,而在论政时他又按照仁的观念确立政治原则,规定应有的政治品质,这样他就为儒家的仁政学说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十二章中孔子答樊迟问仁时说“爱人”,这是仁的概念的经典性定义。但是他不把仁限制于个人的一种品质这一范围之内,而是大大地深化和扩展了仁的观念的意义,用以规定理想的人格、心理状态、精神特质、人生态度、社会关系、国家政治和世界秩序,从而使仁成为儒学、以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标准。在孔子看来,仁的观念只有被用以治国安邦,它才能真正获得实现。

第一章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正是仁政思想的表达。从上下文来看,它不是教导普通百姓克服私欲,因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话,显然是针对统治者说的,是用以限制他们的私欲的。当然,无庸赘言,后世封建统治者以及道学家也利用“克己复礼”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说法来束缚人的个性,压制个人自由。

统览全篇可以看到,孔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以下一些内容:

一、 保证百姓丰衣足食。第七章中子贡问政,孔子提出三条基本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是“足食”。第九章孔子***有若答鲁哀公问时也把“百姓足”作为为政的主要目标。在前一篇第二十六章中冉有谈自己志向是以三年时间实现“足民”的政纲。这两人的说法都反映孔子的一贯政治主张: 让全国老百姓至少都能过上温饱的生活。

二、 取信于民。在孔子提出的为政三项基本要求中他最强调的就是这一条。在他看来信并非只是讲诚信的个人品质,更重要的是它规定了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关系的主要政治原则。根据他的说法,老百姓的信任是对君主统治的认可,因而也就是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根本前提。信是判定国家政治状况的主要标准,也是一个***能否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所以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第七章)。《子张》篇第十章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孔子不懂得统治者权力的合法性只有通过人民授权才能获得,他只是要求统治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政治上的诚信和惠民政策来取得百姓的信任和拥护。显然,孔子还没有产生民主思想,但是他将人民的信任和认可规定为统治者权力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来源,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重***展。

三、 薄赋敛。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第九章中有若主张将十分之二的税率减为十分之一,就是将孔子这一思想加以具体化了。在上一篇第十七章中孔子宣布不再承认为季氏聚敛钱财的冉求是他的学生,甚至号召他的学生“鸣鼓而攻之”,表明孔子对统治者重税赋、搜刮百姓钱财的行为极端地憎恶痛恨。

四、 统治者要在道德上以身作则,他们主要不是靠权势、而是靠道德楷模作用来引导百姓,治理国家。孔子的意图是以精神上的感染力取代或限制国家机器的暴力作用。这在第十九章表现得十分清楚。孔子坚决反对季氏用的办法来打击罪恶,威吓百姓,迫使他们按照统治者的意图去做。孔子针锋相对地提出:“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可见,孔子认为百姓的“不善”是由统治者的为非作歹造成的,相反,统治者道德上的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具有权势和暴力所没有的思想上的说服力和精神上的感化力。它的影响力就像风吹草扑那样直接而有效。他的结论是:“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第十七章)。

孔子认为治理社会重在治本,从根本上减少、以至于消除罪恶。与法家相反,他对国家的镇压和惩罚功能及作用历来厌恶,不仅反对“用杀”,而且力图造成“无讼”的社会环境。这在传统社会中虽然是个空想,但是他企图用政治、道德、教育、经济的手段来妥善处理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提升人的精神、文化素质,以造成一个安宁、文明、富裕的世界,这一思想即使在当今时代也可补弊纠偏。

五、 重用贤人,贬斥小人。孔子十分重视一个国家朝廷政治风气的好坏,认为如果坏人当道,国家政治就会败坏得不可收拾;如果贤人主政,就会造成良好的政治环境,邪恶之徒的鬼蜮伎俩就不能得逞,而且在清明的政治氛围中,邪恶之徒也会受到影响,其所作所为也会合于正道。所以他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六、 从政者应有良好的政治品质,本篇提出的有勤政、爱民、谦恭、谨慎等,论述这些品质的语录,如“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第二章)等成了千古名言,自古以来对官吏的政治品质的形成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仁的观念与政治学说的结合,既大大地丰富了仁的内涵,又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后代同情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知识分子批判祸国殃民的专制主义政治提供了思想武器。

肤字开头的成语

颜渊第十二

 

  凡二十四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预,又见其机之在我而无难也。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程子曰:“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又曰:“克己复礼,则事事皆仁,故曰天下归仁。”谢氏曰:“克己须从性偏难克处克将去。”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条件也。颜渊闻夫子之言,则于天理人欲之际,已判然矣,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条目也。非礼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事,如事事之事。请事斯语,颜子默识其理,又自知其力有以胜之,故直以为己任而不疑也。程子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颜渊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因箴以自警。其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其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其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忤,出悖来违。非法不道,钦哉训辞!’其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士励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愚按:此章问答,乃传授心法切要之言。非至明不能察其几,非至健不能致其决。故惟颜子得闻之,而凡学者亦不可以不勉也。程子之箴,发明亲切,学者尤宜深玩。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敬以持己,恕以及物,则私意无所容而心德全矣。内外无怨,亦以其效言之,使以自考也。程子曰:“孔子言仁,只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看其气象,便须心广体胖,动容周旋中礼。惟谨独,便是守之之法。”或问:“出门使民之时,如此可也;未出门使民之时,如之何?”曰:“此俨若思时也,有诸中而后见于外。观其出门使民之时,其敬如此,则前乎此者敬可知矣。非因出门使民,然后有此敬也。”愚按:克己复礼,干道也;主敬行恕,坤道也。颜、冉之学,其高下浅深,于此可见。然学者诚能从事于敬恕之间而有得焉,亦将无己之可克矣。

 司马牛问仁。 司马牛,孔子***,名犁,向魋之弟。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讱,音刃。讱,忍也,难也。仁者心存而不放,故其言若有所忍而不易发,盖其德之一端也。夫子以牛多言而躁,故告之以此。使其于此而谨之,则所以为仁之方,不外是矣。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牛意仁道至大,不但如夫子之所言,故夫子又告之以此。盖心常存,故事不苟,事不苟,故其言自有不得而易者,非强闭之而不出也。杨氏曰“观此及下章再问之语,牛之易其言可知。”程子曰:“虽为司马牛多言故及此,然圣人之言,亦止此为是。”愚谓牛之为人如此,若不告之以其病之所切,而泛以为仁之大概语之,则以彼之躁,必不能深思以去其病,而终无自以入德矣。故其告之如此。盖圣人之言,虽有高下大小之不同,然其切于学者之身,而皆为入德之要,则又初不异也。读者其致思焉。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向魋作乱,牛常忧惧。故夫子告之以此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夫,音扶。牛之再问,犹前章之意,故复告之以此。疚,病也。言由其平日所为无愧于心,故能内省不疚,而自无忧惧,未可遽以为易而忽之也。晁氏曰:“不忧不惧,由乎德全而无疵。故无入而不自得,非实有忧惧而强排遣之也。”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牛有兄弟而云然者,忧其为乱而将死也。 子夏曰:“商闻之矣: 盖闻之夫子。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命禀于有生之初,非今所能移;天莫之为而为,非我所能必,但当顺受而已。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既安于命,又当修其在己者。故又言苟能持己以敬而不间断,接人以恭而有节文,则天下之人皆爱敬之,如兄弟矣。盖子夏欲以宽牛之忧,故为是不得已之辞,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胡氏曰:“子夏四海皆兄弟之言,特以广司马牛之意,意圆而语滞者也,惟圣人则无此病矣。且子夏知此而以哭子丧明,则以蔽于爱而昧于理,是以不能践其言尔。”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谮,庄荫反。愬,苏路反。○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谮,毁人之行也。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也。愬,愬己之冤也。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则听者不及致详,而发之暴矣。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杨氏曰:“骤而语之,与利害不切于身者,不行焉,有不待明者能之也。故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然后谓之明,而又谓之远。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去,上声,下同。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程子曰:“孔门***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棘子成,卫大夫。疾时人文胜,故为此言。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言子成之言,乃君子之意。然言出于舌,则驷马不能追之,又惜其失言也。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 ?,其郭反。?,皮去毛者也。言文质等耳,不可相无。若必尽去其文而独存其质,则君子小人无以辨矣。夫棘子成矫当时之弊,固失之过;而子贡矫子成之弊,又无本末轻重之差,胥失之矣。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称有若者,君臣之辞。用,谓国用。公意盖欲加赋以足用也。 有若对曰:“盍彻乎?” 彻,通也,均也。周制:一夫受田百亩,而与同沟共井之人通力合作,计亩均收。大率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鲁自宣公税亩,又逐亩什取其一,则为什而取二矣。故有若请但专行彻法,欲公节用以厚民也。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二,即所谓什二也。公以有若不喻其旨,故言此以示加赋之意。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杨氏曰:“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正,而后井地均、谷禄平,而军国之需皆量是以为出焉。故一彻而百度举矣,上下宁忧不足乎?以二犹不足而教之彻,疑若迂矣。然什一,天下之中正。多则桀,寡则貉,不可改也。后世不究其本而惟末之图,故征敛无艺,费出无经,而上下困矣。又恶知盍彻之当务而不为迂乎?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恶,去声。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旧说: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诗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适足以取异也。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则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杨氏曰:“君之所以君,臣之所以臣,父之所以父,子之所以子,是必有道矣。景公知善夫子之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盖悦而不绎者。齐之所以卒于乱也。”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折,之舌反。与,平声。片言,半言。折,断也。子路忠信明决,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子路无宿诺。 宿,留也,犹宿怨之宿。急于践言,不留其诺也。记者因夫子之言而记此,以见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养之有素也。尹氏曰:“小邾射以句绎奔鲁,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见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狱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诺,所以全其信也。”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范氏曰:“听讼者,治其末,塞其流也。正其本,清其源,则无讼矣。”杨氏曰“子路片言可以折狱,而不知以礼逊为国,则未能使民无讼者也。故又记孔子之言,以见圣人不以听讼为难,而以使民无讼为贵。”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居,谓存诸心。无倦,则始终如一。行,谓发于事。以忠,则表里如一。程子曰“子张少仁。无诚心爱民,则必倦而不尽心,故告之以此。”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重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君子小人,所存既有厚薄之殊,而其所好又有善恶之异。故其用心不同如此。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范氏曰:“未有己不正而能正人者。”胡氏曰:“鲁自中叶,政由大夫,家臣效尤,据邑背叛,不正甚矣。故孔子以是告之,欲康子以正自克,而改三家之故。惜乎康子之溺于利欲而不能也。”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言子不贪欲,则虽赏民使之为盗,民亦知耻而不窃。胡氏曰“季氏窃柄,康子夺嫡,民之为盗,固其所也。盍亦反其本耶?孔子以不欲启之,其旨深矣。”夺嫡事见春秋传。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焉,于虔反。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善矣。上,一作尚,加也。偃,仆也。尹氏曰:“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务外,夫子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言名誉着闻也。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学者不可不审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详言之。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音扶,下同。好、下,皆去声。○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行,去声。○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慝,吐得反。胡氏曰:“慝之字从心从匿,盖恶之匿于心者。修者,治而去之。” 子曰:“善哉问! 善其切于为己。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与,平声。先事后得,犹言先难后获也。为所当为而不计其功,则德日积而不自知矣。专于治己而不责人,则己之恶无所匿矣。知一朝之忿为甚微,而祸及其亲为甚大,则有以辨惑而惩其忿矣。樊迟麤鄙近利,故告之以此,三者皆所以救其失也。范氏曰:“先事后得,上义而下利也。人惟有利欲之心,故德不崇。惟不自省己过而知人之过,故慝不修。感物而易动者莫如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惑之甚者也。惑之甚者必起于细微,能辨之于早,则不至于大惑矣。故惩忿所以辨惑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上知,去声,下如字。爱人,仁之施。知人,知之务。 樊迟未达。 曾氏曰:“迟之意,盖以爱欲其周,而知有所择,故疑二者之相悖尔。”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举直错枉者,知也。使枉者直,则仁矣。如此,则二者不惟不相悖而反相为用矣。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乡,去声。见,贤遍反。迟以夫子之言,专为知者之事。又未达所以能使枉者直之理。 子夏曰:“富哉言乎! 叹其所包者广,不止言知。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选,息恋反。陶,音遥。远,如字。伊尹,汤之相也。不仁者远,言人皆化而为仁,不见有不仁者,若其远去尔,所谓使枉者直也。子夏盖有以知夫子之兼仁知而言矣。○程子曰:“圣人之语,因人而变化。虽若有浅近者,而其包含无所不尽,观于此章可见矣。非若他人之言,语近则遗远,语远则不知近也。”尹氏曰:“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如樊迟之问仁知也,夫子告之尽矣。樊迟未达,故又问焉,而犹未知其何以为之也。及退而问诸子夏,然后有以知之。使其未喻,则必将复问矣。既问于师,又辨诸友,当时学者之务实也如是。”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告,工毒反。道,去声。○友所以辅仁,故尽其心以告之,善其说以道之。然以义合者也,故不可则止。若以数而见疏,则自辱矣。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

肌肤的肤四字成语

肤粟股栗、

肤皮潦草、

肤受之言、

肤如凝脂、

肤受之诉、

肤寸之地

肤见谫识、

肤受之愬、

肤寸而合、

肤见謭识、

肤末支离、

肤浅末学

带来受字的四字成语

肌肤的肤四字成语 :

切肤之痛、

体无完肤、

身体发肤、

肤粟股栗、

肤见谫识、

肤受之言、

肤如凝脂、

肤寸之地、

炙肤皲足、

肤受之愬、

末学肤受、

肤寸而合、

凶喘肤汗、

肤末支离、

剥肤椎髓、

肤浅末学、

擢筋剥肤、

鹤骨鸡肤、

雪肤花貌、

陈言肤词、

附肤落毛、

剥床及肤、

山肤水豢、

柔肤弱体_成语解释

拼音:róu fū ruò tǐ

释义:指柔弱的身体。

颜渊第十二原文和注释

1. 带来受字的成语有哪些

逆来顺受 末学肤受

全受全归 授受不亲

私相授受 受宠若惊

无功受禄 小受大走

自作自受 四面受敌

引颈受戮 束身受命

熬枯受淡 八面受敌

背腹受敌 吃惊受怕

辞多受少 大请大受

担惊受恐 伏法受诛

肤受之诉 肤受之愬

含冤受屈 计功受爵

计功受赏 急脉缓受

论功受赏 受制于人

五积六受 相安相受

躭惊受怕 虚己受人

沿才受职 膺箓受图

膺图受箓 与受同科

盗嫂受金 忍饥受饿

挨打受骂 挨打受气

挨饿受冻 上当受骗

受夹板气 受夹板罪

挨冻受饿 熬清受淡

耽惊受怕 表里受敌

传道受业 代人受过

担惊受怕 耳听心受

肤受之言 感同身受

腹背受敌 临危受命

受益匪浅 满招损,谦受益

死要面子活受罪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2. 带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自作自受、

受益匪浅、

腹背受敌、

受制于人、

临危受命、

逆来顺受、

担惊受怕、

感同身受、

受宠若惊、

挨冻受饿、

引颈受戮、

幽囚受辱、

传道受业、

肤受之言、

伏阁受读、

一尘不受、

末学肤受、

受夹板气、

无功受赏、

忍饥受冻、

首尾受敌、

沿才受职、

耳听心受、

受怕担惊、

零敲碎受、

挨打受骂、

忍饥受饿、

急脉缓受、

肤受之愬、

授受不亲

3. 受四字成语大全

表里受敌 内外受到敌人的攻击。

传道受业 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辞多受少 辞:推辞掉。受:接受。推辞不受的多而接受的少。

代人受过 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担惊受怕 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耳听心受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肤受之诉 比喻被人说了有关切身利益的坏话。

肤受之言 肤:肤浅;受:感受。指肤浅的,使人感受不深的言论。也指不切合实际的言辞。

伏法受诛 伏法:由于违法而受处***;诛:杀死。犯法被杀。

腹背受敌 腹:指前面;背:指后面。前后受到敌人的夹攻。

感同身受 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末学肤受 指学问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只学到一点皮毛。

逆来顺受 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全受全归 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

授受不亲 授:给予;受:接受。旧指男女不能互相亲手递受物品。指儒家束缚男女的礼教。

受宠若惊 宠:宠爱。因为得到宠爱或赏识而又高兴,又不安。

私相授受 指不是公开的给予和接受。

无功受禄 禄:旧时官吏的薪俸。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小受大走 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引颈受戮 戮:杀。伸长脖子等待被杀。指不作抵抗而等死。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挨冻受饿 指无衣无食的穷困境况。

熬枯受淡 指忍受清苦的生活。

熬清受淡 指忍受清苦乏味的生活。

八面受敌 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背腹受敌 指前后都受到敌人的攻击。

吃惊受怕 受惊骇。

大请大受 指优厚的待遇。

担惊受恐 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耽惊受怕 担受惊吓。

盗嫂受金 以之为因小眚而遭谗被疑的典实。

肤受之愬 指谗言。肤受,指浮泛不实,或指利害切身。

含冤受屈 遭受委曲,忍受冤枉。同“含冤负屈”。

急脉缓受 比喻用和缓的办法应付急事。也比喻诗文在进行中,故意放松一笔,以造成抑扬顿挫之势。同“急脉缓灸”。

计功受爵 衡量功绩而授予爵禄。受,授。

计功受赏 按功劳的大小给于奖赏。同“计功行赏”。受,授。

躭惊受怕 犹言担受惊吓。

论功受赏 评定功劳,接受赏赐。

忍饥受饿 忍受饥饿。形容生活极其贫困,艰难度日。

受制于人 制:控制。被别人控制。

束身受命 束身:约束自身,不放纵。比喻投案。指投案归顺过去以后、听从命令。

四面受敌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

五积六受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相安相受 指互相帮助,使彼此安居。

虚己受人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沿才受职 根据人的才能授以相称的职务。

膺箓受图 ①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②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

膺图受箓 道教指经过修炼,受天地道箓而名列仙籍。也指帝王得受图箓,应运而兴。图,河图;箓,符命。

与受同科 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

挨打受气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

挨打受骂 挨:遭受。受人打骂与虐待

4. 受zi的四字词语

自作自受、

腹背受敌、

受益匪浅、

受制于人、

引颈受戮、

临危受命、

逆来顺受、

感同身受、

受宠若惊、

担惊受怕、

挨冻受饿、

耳听心受、

忍饥受冻、

受怕担惊、

幽囚受辱、

传道受业、

沿才受职、

肤受之言、

肤受之愬、

伏阁受读、

一尘不受、

受夹板气、

零敲碎受、

挨饿受冻、

信受奉行、

急脉缓受、

忍饥受饿、

八面受敌、

末学肤受、

首尾受敌

开门受徒、

上当受骗、

辞多受少、

受之有愧、

应图受箓、

无功受赏、

挨打受气、

无功受禄、

虚己受人、

挨打受骂、

分文不受、

私相授受、

忍饥受渴、

束身受命、

盗嫂受金、

全受全归、

膺图受箓、

代人受过、

祛衣受业、

应箓受图、

授受不亲、

小受大走、

受天之祜、

应天受命、

五积六受、

受之无愧、

大请大受、

伏法受诛、

表里受敌、

与受同科

5. 来受组成四个字成语

逆来顺受

nì lái shùn shòu

解释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侠女散财殉节》:“若是一个略略知趣的,见家主来光顾,也便逆来顺受。”

结构联合式。

用法常含贬义。可指人的一贯态度、性格;也可指对某一件事的态度。一般用来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受;不能写作“爱”。

近义词委曲求全、犯而不校

反义词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针锋相对

辨析~和“委曲求全”都有“使自己受委曲而迁就别人”的意思。但~可指人的一贯态度;常表现人的性格;“委曲求全”仅指在一定的目的下“委曲求全”;一般不指人的一贯态度和性格。

例句她是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平时总是~。

论语译注之颜渊篇

颜渊第十二原文和注释如下: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论语颜渊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译注之颜渊篇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轮”,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汇编。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颜渊篇,欢迎阅读。

 论语译注之颜渊篇

 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仁德。孔子道:“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凭自己,还凭别人吗?”

 颜渊道:“请问行动的纲领。”孔子道:“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释

 ①克己复礼——《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那么,“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用前人的话赋予新的含义

 ②归仁——“称仁”的意思。朱熹《集注》谓“归,犹与也”,也是此意。

 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①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当大祀典,[都得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恨,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恨。”

 仲弓道:“我虽然迟钝,也要实行您这话。”

 注释

 ①在家——刘宝楠《论语正义》说:“在邦谓仕于诸侯之邦,在家谓仕于卿大夫之家也。”把“家”字拘泥于“大夫曰家”的一个意义,不妥当。

 3司马牛①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迟钝。”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造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注释

 ①司马牛——《史记仲尼***列传》云:“司马耕,字子牛。牛多言而躁,问仁于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根据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孔子的答语是针对问者“多言而躁”的缺点而说的。

 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好兄弟,单单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词色恭谨,合乎礼节,天下之大,到处都是好兄弟——君子又何必着急没有好兄弟呢?”

 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愬(sù,同“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叫做见事明白。孔子道:“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明白的了。点滴而来,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的诬告也都在你这里行不通,那你可以说是看得远的了。”

 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去治理政事。孔子道:“充足粮食,充足军备,百姓对***就有信心了。”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军备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备。”

 子贡道:“如果迫于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心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死亡,但]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注释

 ①兵——在五经和《论语》、《孟子》中,“兵”字多指兵器而言,但也偶有解作兵士的。如《左传》隐公四年“诸侯之师败郑徒兵”,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wěi)上”。但此“兵”字仍以解为军器为宜,故以军备译之。

 8棘子成①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皮革)犹犬羊之鞟。”

 译文

 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便够了,要那些文彩[那些仪节、那些形式]干什么?”子贡道:“先生这样地谈论君子,可惜说错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彩,是同等重要的。***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彩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少区别了。”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9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答道:“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译文

 子张问如何去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以忠诚信实为主,唯义是从,这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的确对自己毫无好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①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②。

 译文

 孔子说:“根据一方面的`语言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从不拖延诺言。

 注释

 ①片言折狱——“片言”古人也叫做“单辞”。打官司一定有原告和被告两方面的人,叫做两造。自古迄今从没有只根据一造的言辞来判决案件的(除掉被告缺席裁判)。孔子说子路“片言可以折狱”,不过表示他的为人诚实直率,别人不愿欺他罢了。

 ②子路无宿诺——这句话与上文有什么逻辑关系,从来没有人说得明白。”

 13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一定要使诉讼的***完全消灭才好。”

 注释

 ①听讼——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鲁定公时,曾为大司寇,司寇为治理刑事的官,孔子这话或许是刚作司寇时所说。

 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政治。孔子道:“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注释

 见雍也篇第六。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太多,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若您不贪求太多的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治,说道:“***若杀掉坏人来亲近好人,怎么样?”孔子答道:“您治理政治,为什么要杀戮?您想把国家搞好,百姓就会好起来。***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要怎样做才可以叫达?”孔子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做国家的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工作时一定有名望。”孔子道:“这个叫闻,不叫达。怎样才是达呢?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种人,做国家的官时固然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家一定事事行得通。至于闻,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不如此,可是自己竟以仁人自居而不加疑惑。这种人,做官的时候一定会骗取名望,居家的时候也一定会骗取名望。”

 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陪侍孔子在舞雩台下游逛,说道:“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样消除别人对自己不露面的怨恨,怎样辨别出哪种是胡涂事。”孔子道:“问得好!首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批判自己的坏处,不去批判别人的坏处,不就消除无形的怨恨了吗?因为偶然的忿怒,便忘记自己,甚至也忘记了爹娘,不是胡涂吗?”

 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①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②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仁。孔子道:“爱人。”又问智。孔子道:“善于鉴别人物。”

 樊迟还不透澈了解。孔子道:“把正直人提***,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能够使邪恶人正直。”

 樊迟退了出来,找着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向他问智,他说,‘把正直人提***,位置在邪恶人之上’,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道:“意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皋陶提***,坏人就难以存在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把伊尹提***,坏人也就难以存在了。”

 注释

 ①乡——去声,同“向”。

 ②远——本是“离开”“逋逃”之意,但人是可以转变的,何必非逃离不可。译文用“难以存在”来表达,比之拘泥字面或者还符合子夏的本意些。

 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译文

 子贡问对待朋友的方法。孔子道:“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罢了,不要自找侮辱。”

 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我培养仁德。”

;

《论语颜渊篇》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篇》翻译: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却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唯道是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好像去见贵宾,役使民众好像去承担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邦国做事没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无抱怨。” 仲弓说:“我冉雍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他的言语显得谨慎。”司马牛说:“言语谨慎,这就可以称作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难,说话能不谨慎吗?”

司马牛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叫君子了吗?”孔子说:“内心反省而不内疚,那还有什么可忧虑和恐惧的呢?”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由命运决定,富贵在于上天的安排。’君子认真谨慎地做事,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四海之内的人,就都是兄弟,君子何必担忧没有兄弟呢?”

子张问什么是明智。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儿都行不通,就可以称得上明智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身感受的诽谤,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就可以说是有远见了。”

子贡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

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棘子成说:“君子有好本质就行啦,要文***做什么呢?”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如同本质,本质也如同文***,二者是同等重要的。***如去掉虎豹和犬羊的有文***的皮毛,那这两样皮革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成歉收,国家备用不足,怎么办呢?”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说:“十分抽二,尚且不够用,怎么能去实行十分抽一呢?”有若回答说:“如果百姓用度足,国君怎么会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国君用度怎么会足呢?”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去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

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期活下去;厌恶的时候,又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哇!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够吃得着吗?”

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