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今为烈是数字几,于今为烈猜文学词语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02 0
  1. 北京市语文试卷及答案

从一定意义上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谈论文学最好从谈论文学语言开始;提高文学感悟力,应该从提高语言感悟力开始。

语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类丰富多彩、浩渺无限的内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学与其他艺术部类之间的联系,在作品中呈现画面美、音乐美;它能引导读者进入作品意境,对作品进行再创造,由此产生喜怒哀乐愁怨思……当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诉诸视觉的一个个文字,或诉诸听觉的一个个语音,它没有真实的画面、声音,不提供多种感觉的直接享受,它是虚拟的、空灵的,对于不懂“这一种”语言的人来说,对于语言感受力低下的人来说,它是一堆“乱码”,是一个看不清或看不见的未知世界。下面就开始我们满目风光的文学语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样理解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于今为烈是数字几,于今为烈猜文学词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许你对这句话不陌生,可你对这简单的一句话当中的深刻意义领会多少?你对“文学”“语言”“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过吗?这句话可以推导出这样几层意思:

文学属于艺术大家族中的一个嫡系。

文学是靠语言呈现的一种艺术样式。

语言是划清文学与非文学界限的标志。

文学追求语言的艺术化和语言的创造性。

从文艺学的观点来看,文艺或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各种样式都自有其特异的存在和表现方式,按照它们各自***用的媒介和规则的不同,通常将文艺区分为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和综合艺术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四个部类:

语言艺术:运用语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即文学。

造型艺术:运用色彩、线条和造型等艺术媒介,塑造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如绘画、雕刻和摄影等。

表演艺术:运用声音的旋律、节奏或人体动作,塑造出诉诸人们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等。

综合艺术: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材料、艺术手法和艺术规则,在舞台、银幕或荧屏上展现艺术形象,如戏剧、***等。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种事实、生活现象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也就是说,“文学的材料”不止一种,但语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质特性的材料。

二、文学语言有哪些主要特点?

文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科技语言、政论语言、公文语言,尽管它与这些语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毕竟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将它自身与这些语言划分开了。

1.间接性

如果将“语言”这个概念“放大”的话,那么可以说,绘画使用色彩、线条“语言”,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节奏的“语言”,**电视使用镜头、蒙太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可视、可听、可触,创造的形象是直接的。而文学语言怎么样?它只是一个个语音或文字符号,不是形象本身,要经过读者视觉接收和大脑加工转换,才能在心里产生画面感、形体感、音响感、触感、味感……如鲁迅《故乡》开篇写“我”行近故乡时所见: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里展现一幅语言文字的“画面”,语言文字成为其中的传达媒介,读者先读语言文字,再在脑海里唤起“画面感”,产生阴晦的、苍黄的、萧索的隆冬严寒的印象;如果是画家或摄影师来反映这样的画面,必定是直观的,无须使用需要转换的媒介。

间接性在一定程度带来模糊性、未定性、多义性,这似乎是文学语言的“短处”,其实也是文学语言的长处。因为给广大读者留下了无限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读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填补其中的“空白”,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当中。我们常听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有人把它当作贬义语,而是把它当作文学、赏活动的一个重要规律加以认定的。

2.形象性

如果说间接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一般性特点的话,那么形象性则是相对于其他语言种类而言,体现语言的文学性特点。

高明的作家、诗人有这样的本事,用语言文字把人物勾画得“活灵活现”,把物体状写得“纤毫毕露”,把风景描绘得如在“眉睫之前”,不仅如此,还能把人心深幽灵府描写得“千姿百态”,把抽象事物描写得“生动活泼”。你看“春风又绿江南岸”,在读者脑海中唤起“视觉感”,一个“绿”的色彩,晕染了整幅画面、整首诗的意境,千古为人所称道。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种一字之妙、之精,是其他语言所没有的,也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出来的。王国维还说:“欧公《蝶恋花》‘面旋落花’云云,字字沉响,殊不可及。”王氏颇有天才颖悟,觉出欧阳修词“面旋落花风荡漾”中的“声音感”,声音也是形象的一部分。

这里有一个奥妙,即作家、诗人写作时,充分发挥形象思维,并且心尽量运用形象化的词语。正如王力所说:“形象思维是文学问题,也是语言问题。形象思维是用具体形象来构思,表现为语言则是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多用具体词句,少用抽象名词”,这就是奥妙,为我们欣赏文学和进行文学写作提示了重要的方向。

文学语言追求形象性、形象感,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形象化的语言”理解成“文学化的语言”。

3.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言“文学性”又一重要体现。其他种类的语言,如科技语言、公文语言等,纯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描述、说明事物,不需要表达言语者的情感色彩;而文学语言则非表达作者情感不可,只是表达的程度有高有低,表达的方式有曲有直、有隐有显。抒情性作品表情达意非常明显,至于叙事性作品,只要认真体察,也能捕捉到作者情感活动的线索、脉络。

回顾前面引述的《故乡》片段,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加了一句:“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非常直露地表达了“我”的内心感受。即使作者不说这句话,“悲凉”之意也隐约体现,你看,“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不也透出几分“悲凉”气氛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可以说,凡是好的文学作品的语言,都含有厚重的“情”。

老舍对此深体会,他说出了作家使用语言的要诀:“一篇作品须有个情调。情调是悲哀的,或是激壮的,我们的语言就须恰好足以配备这悲哀或激壮。比如说,我们若要传达悲情,我们就须选择些色彩不太强烈的字,声音不太响亮的字,造成稍长的句子,使大家读了,因语调的缓慢,文字的暗淡而感到悲哀。反之,我们若要传达慷慨激昂的情感,我们就须用明快强烈的语言。”(《我怎样学习语言》)可见,情感、情调是支配语言活动的轴心,语言是情感、情调的外化。

三、怎样理解汉文学语言的审美特点?

世界上各种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之美,汉语也不例外,借用前辈王力先生的话说,汉语之美有整齐之美、抑扬之美和回环之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都是语言拟音化的结果,堪称音乐美。汉语的音乐美古已有之,古人的优秀诗文可付诸吟咏,响于口耳,可惜于今衰弱,文学语言的接受逐渐视觉化了。不过,如果我们细心地读,静心地听,也能感觉出白话文的种种音乐之美来。

1.整齐之美

就像音乐有音符和乐段一样,任何语言都有音节和语句。古汉语的音节都是单一的,每个音节的发音都有独立性,也有相似性,这就为音节的整齐组合创造了条件。一句话是由一个个单音节组成的,这句话里前后语音可能形成音节的相近似,比如“绿肥红瘦”“鸢飞鱼跃”,其中两两对称,形成一种整齐之美。推而广之,如果两句话意义相关,用词相近似,句长相等,那么这就是对偶句;如果在对偶句的基础上再多一些句子,就是排比句,当然排比不要求字数相等,只要求句式相同,个别字重复出现。对偶句和排比句也体现语言的音乐之美。试看这样的句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对偶

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龚自珍《病梅馆记》)——排比

这样的语句读起来具有音乐感、旋律感。

其实,优秀的白话文也体现整齐之美,例如:

……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偶、排比

2.抑扬之美

汉语的四声尽显抑扬顿挫,由四种声调组成的语句有无数变化的抑扬顿挫。所谓抑,指语音短促,带降调;扬指语音长扬,带升调。如此富有乐感,与音乐很相似。我们的祖先把古汉语抑扬顿挫的规律研究得深入细致,也把抑扬顿挫的声律美发挥到了极致。这主要体现在诗词平仄的运用上。试看下例: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哭晃卿衡》)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八阵图》)

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其中有的字在古代读入声,归到仄声里,我们不管它,仍可按今天的读音来读。读这种严格按平仄规则写的诗,要注意语音的长短、高低、升降的变化,平声上扬而悠长,仄声下降而短促,这样可接近于古诗本来的声律要求,表达抑扬之美,又不完全拘泥古人严格的格律。

在今天的白话诗和白话文中,平仄的要求不复存在,但汉语的抑扬之美仍旧保留,只不过是以现代形式呈现,变得更为粗略而模糊了。例如:

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李乐薇《我

平平   仄仄

仄仄平平   平仄  平平 仄仄

的空中楼阁》)

首先,这些词语的平仄错落有致,创造了悦耳的声律,也许作者未必真的有意“遵循”了平仄律,而客观上却具有声律之美;其次,开头两个对称句,读起来短促,然后一个19字的长句,读起来舒张。如此变化多端,紧舒有致,创造了汉语新型的抑扬顿挫。

3.回环之美

诗中的用韵与音乐中的旋律回环有些相像,创造了语言的音乐之美。古代的赋文也押韵,现代新诗、新谚语也押韵。所谓押韵,就是同一个元音在句尾的重复。押韵对于诗文的效果,就是回环之美。

古诗词的押韵情况是显见的,如“一三***论,二四六分明”,即第二四六句的末字必须押韵,不过词的押韵未必如此,可能句句押韵,也可能三句押韵;平声韵和仄声韵分开,不像现在这样通押;还有入声韵,这是古诗词***有的,入声现代普通话已绝迹,在现在某些方言中仍保留,情况比较复杂,不必深究,只要知道在末句出现是押韵就够了。入声韵的绝迹,属于“音变”现象,古代发音和现在所不同;不仅如此,还有其他的押韵,现代人读来觉得不押韵,但在古代是押韵的。总之,古诗词押韵较为分明,造成优美的旋律,给我们诵读带来很大的方便。

古代的赋和散文的用韵易于被忽略,值得一提。赋是押韵的,汉赋是典型的赋,我们读得少。如高中课文苏轼《赤壁赋》有些句子押韵: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如果细心地读,可以发现古代有些散文也间或押韵,如柳宗元《愚溪诗序》:

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

“违”和“归”押韵,“夷”和“知”押韵。如果我们只看不诵读,是不容易察觉其中押韵的;如果多诵读,就容易读出韵味来。  

从现代文学语言的情况来看,语言回环之美主要不是表现用韵上,而是以词组和句子为运用单位,呈现多种形式。它也与语句的整齐之美相关,如前面提到的“黄酒之与白干……”就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回环之美;它还有词句的小回环,自有一种旋律感,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故都的秋》)前面提到的“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也是一种小回环。

当然,汉文学语言之美不止这三方面的内容。只要我们时刻牢记“汉文学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这一信念,那么我们上语文课读课文,在课外读书报刊,都能体会到这种语言之美;我们平时说话,或演讲,或交谈,都会自然地表现出这种语言之美。

四、怎样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作家诗人呕心沥血的创造产物,是人类语言的精华。它具有深味性、伸缩性、多变性等特点,读者把握起来既有挑战性又有成就感,一方面可以往意义、意味、意韵的“纵深地带”无限地探入、拓展,另一方面又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品味这样的语言的目标指向,应该是它的深层意蕴、弦外之音和审美效果。这样的品味活动,不同于学习实用性语言,不同于学习外语——那是偏于语法分析、实用效果分析和运用性训练,多有理性的判断推理,于情感、美感、联想、想象无涉。那么,中学教学中的品味文学作品语言活动究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要重视整体把握。

语言的音节或文字的有机组合,构成“语言场”;文学作品的语言场不同于别的语言场,这种场的强力和魅力都远远胜出其上。所以品味这种语言应有良好的整体感或“场感”。“场”照亮了作品的每个细节、每个局部;作品中的字词句靠这“场”来定义、定性,它们离开这“场”就还原到字典、词典中去了,成为只有单一的平面的意义的语言材料了。

例如《故都的秋》的核心语句“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中的“悲凉”一词是大家都能认能说能写的,它至少有这么三重意蕴:

(1)词典义:悲哀凄凉。(《现代汉语词典》)

(2)普泛的文学意义:对往事或现实的沉痛感慨;即景生情的悲伤;复杂的人生感受。

(3)《故都的秋》中独特之义:作者颠簸于人生旅途,身心疲惫,深感悲凉;看见秋景引发美好的情怀,表达了一种审美感受;美好情怀中渗进人生的苦涩味,是美感与苦涩感的混合生成。

此三者的意义逐层扩大,又逐层具体化,由单一性趋向多义性,而且由于读者个人的情况不同,对郁达夫笔下“悲凉”感受的细微差别何止百千。

我们为什么能品味出这么多的内容呢?这得益于对《故都的秋》的“文章场”“语言场”的把握,体现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的认知的确定性。记住,这是品味语言的常规。

2.要重视微观分析。

不能只是单纯地“高屋建瓴”地“俯视”,还应沉潜到语言的溪流和浪波的底层,察看语言“美景”的各个重要的精微细部。需要发挥你的解词读句的能力,需要你对语言细节“末梢”具有一定的敏感。

例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标题耐人寻味,“忘却”与“记念”本是一对矛盾,怎能组合在一起,并作为标题醒目地列出?其中汇集各种意味:有对国民健忘大脑的提醒,有对作者自己放下精神重负轻装上阵的激励,有对派“瞒”和“骗”的愤怒。简短的语句里可作出大文章。

这种微观分析,重在“精细”,在“细”字上下功夫,从“精”上定要求。作者一字,读者百味;作者未必这般,读者感慨万千。

3.目标指向是深层意蕴、审美效果。

(1)深层意蕴:指文本义、语境义,而非词典义、浅表义。有些众人皆知的语言深层意味应该挖掘出来,有些众人忽略而你沉思之后突发新见的深层意味更应该挖掘出来。

(2)审美效果:指欣赏者的审美感受,是在充分认知、理解之后作出的理性评价。一般都给予好评,很少有差评。涉及的方面很多,如遣词造句的精心、恰当,词句中思想感情的厚重性和丰富复杂性,句式的长短变化,组词构句的陌生化、创造性,词句在语音上的表情达意效果……记住,不是光理解语言本义,而是着重于“品评”效果。

4.培养品味语言能力的途径。

说到品味语言能力的培养途径,也许你会很快地说出“多读”,可是读什么,怎么读,这才是关键之所在、困难之所在。很多中学生爱读时尚文学、时兴作品,而拒绝经典作品,从学习语言来说,这是一种偏差。时兴作品当然可以读,它们的语言与你的语言“距离”较近,容易被你接受、“消化”,可以培养你的“现代语感”;而经典作品的经典性理应包括语言的经典性,它是民族语言的经典、精华和范例,是经过大浪淘沙之后存留下来的“金子”,你一时难于“咀嚼”和“消化”,是因为你心浮气躁,还没有静心地沉入作品的底层,去捕获这些闪闪发光的东西。在你读过较多经典作品之后,你获得的语言素养一定比读时兴作品丰厚得多、深厚得多,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你读文学作品时,是只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是也关注语言表达?如果你带着“消遣”的心情,可以只读故事;如果你心怀“学习”的目的,最好是把读的目标全面化,包括关注作品的语言表达。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一文中批评某些“爱读书”青年说:“所以他们看***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朱先生当然是正面倡导关注语言技巧在内的“艺术技巧”。阅读的出发点不同,结果也不同,其间高低、优劣泾渭分明。作为学生,要学好语文,应该把品味文学作品语言作为关注点、兴奋点,不放过任何一次训练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机会。

你最好有专门的“文学语录簿”“语言素材本”,记录课文中和课外读物中好的词语、句子,作一些评点,并且经常翻看,出声地吟诵。学习文学语言是慢功夫,偷不得懒,光是只阅读不记录是不行的。许多文学青年就这样勤学语言起步写作,文学大家也同样经过了细致漫长的积累语言、锤炼语言的过程。

北京市语文试卷及答案

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不和协,军队中的那些将领,有的拥戴刘琦,有的拥戴刘琮。刘备是天下骁悍的雄杰,与曹操有仇,寄居在刘表那里,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如果刘备和刘表的部下们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如果他们离心离德,就另作打算,以成就(我们的)大事。请让我能够奉命去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同时慰劳军中掌权的人物,并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下,同心一意,共同对付曹操,刘备必定高兴而听从我们的意见。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现在不赶快前去,恐怕就被曹操占了先。”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鲁肃)到夏口,听说曹操已向荆州进发,(于是)日夜兼程,等到到了南郡,刘琮已投降曹操,刘备向南撤退,鲁肃直接去迎他,与刘备在当阳县长坂坡相会。鲁肃转达孙权的意思,(和他)讨论天下大事的势态,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并且问刘备说:“刘豫州现在打算到哪里去?”刘备说:“我和苍梧太守吴巨有老交情,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讨虏为人聪明仁惠,敬重、礼待贤才,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顺、依附他,已经占据了六个郡,兵精粮足,足够用来成就大业。现在为您筹划,不如派遣亲信主动去结好东吴,以共建大业。(但是您)却打算投奔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处在偏远的郡地,很快被人呑并,难道能够依靠吗?”刘备很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子瑜的朋友。”两个人随即(也因子瑜的关系)交了朋友。子瑜就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江东避乱,是孙权的长史。刘备***纳了鲁肃的计谋,率兵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的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对付这个局面!如果能用江东的兵力同中原对抗,不如趁早同他绝裂;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放下武器、捆起铠甲,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现在将军外表上***托服从的名义,而内心里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思,局势危急而不能决断,大祸没几天就要临头了!”孙权说:“***若如你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罢了,还能恪守节义不受屈辱;何况刘豫州(是)汉王室的后代,英明才智超过所有的当代人,众人敬仰、倾慕他,就象水归大海一样。如果事情不成功,就是天意,怎能再居于其下呢?”孙权发怒说:“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我的主意决定了!除了刘豫州就没了(同我一齐)抵挡曹操的了,可是刘豫州在刚打败仗之后,怎能抗得住这个大难呢?”诸葛亮说:“刘豫州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坡打了败仗,(但是)现在归队的士兵加上关羽率领的精锐水兵还有一万人,刘琦收拢江夏的战士也不也于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听说追逐刘豫州,轻装的骑兵一日一夜跑三百多里,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啊,所以兵法上忌讳这样做,说‘一定会使主帅遭到挫败’。况且北方的水兵,不习惯在水上作战;还有,荆州的民众所以归附曹操,是被他武力的威势所逼,不是发自内心的顺服。现在将军当真能派锰将统领几万大军,与刘豫州协同规划、共同努力,攻破曹操的军队就是必然的了。曹操的军队被打败,势必退回到北方;如果是这样,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强大,三国分立的形势就会出现。成败的关键,就在今天!”孙权听说非常高兴,就同部下们谋划这件事。

这时,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住说:“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现在训练了水军八十万之多,正要同将军在东吴会战。”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了常态。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猛虎,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现在抗拒他,事情更为不利。再说将军抗拒曹操的主要凭借是长江;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曹操将这些战船全部沿江摆开,同时还有步兵,水陆一齐进攻,(这样一来)长江的险要地势已经同我方共同占有了。而实力的大小、强弱又不能相提并论。我以为最好的打算是不如迎顺他。”(这时)只有鲁肃沉默不语。孙权起身去厕所,鲁肃追到屋檐下。孙权知他来意,握着他的手说:“您要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不值得与(他们)谋划大事。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坐牛车,吏卒跟随,交往士大夫们,然后逐渐升官,仍然不低于州郡一类的职位。将军您迎顺曹操,会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希望您早定大计,不要***纳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所持的议论,非常让我失望。现在你阐明利害,正与我的想法一样。”

当时,周瑜奉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周瑜回来,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将军凭着非常的武功和英雄的才具,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占据着江东,土地方圆几千里,军队精良,物资丰裕,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况且曹操是自来送死,怎么可以迎顺他呢?请允许(我)为将军谋划这件事。现在北方还没有平定,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的军队放弃鞍马,依仗船只,与东吴争高下。现在又天气严寒,战马没有草料。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跋涉在江南的多水地带,不服水土,一定会生疾病。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我周瑜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将军打败他!”孙权说:“老贼想废除汉朝自立为帝(已经)很久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现在那几个雄杰已被消灭,只有我还存在。我和老贼势不两立,你说应当迎战,很合我的心意。这是苍天把你交给我啊。”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说:“各位文武官员,敢有再说应当迎顺曹操的,就和这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这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不再考虑它的真***,便发出投降的议论,是很没道理的。现在按实际情况查核,他所率领的中原军队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早已疲惫;所得到的刘表的军队,最多七八万罢了,而且都三心二意。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我只要有精兵五万,已经足够制服它,希望将军不要忧虑!”孙权抚摸着周瑜的背说:“公瑾,您说到这里,很合我的心意。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很让我失望;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我啊!五万兵难在仓猝之***起来,已选好三万人,船只、粮草、战斗用具都已办齐。你与子敬、程公就先行出发,我会继续派出军队,多多装载物资、粮食,作您的后援。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倘若万一战事不利,就撤回到我这里,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于是任命周瑜、程普为正、副统帅,率兵与刘备同力迎战曹操;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作战的策略。

……

(孙、刘联军)进军,与曹操(的军队)在赤壁相遇。

这时曹操军中的士兵们已经有流行病,刚一交战,曹操的军队(就)失利,(曹操)率军退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部下的将领黄盖说:“现在敌多我少,很难同(他们)持久对峙。曹操的军队正好把战船连接起来,首尾相接,可用火烧来打退他们。”于是调拨十只大小战船,装满干苇和枯柴,在里面灌上油,外面用帷帐包裹,上面树起旗帜,预备好轻快小船,系在战船的尾部。先送信给曹操,***称要投降。这时东南风来势很急,黄盖把十只战船排在最前头,(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将领、士兵都走出营房站在那里观看,指着说黄盖前来投降。离曹操军队二里多远时,(各船)同时点起火来,火势很旺,风势很猛,船只往来象箭一样,把曹操的战船全部烧着,并蔓延到岸上军营。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周瑜等率领着轻装的精兵跟在他们后面,擂鼓震天,曹操的军队彻底溃散了。曹操带领军队从华容道步行逃跑,遇上泥泞的道路,道路不能通行,天又(刮起)大风,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疲弱的士兵被骑兵践踏,陷在泥中,死的很多。刘备、周瑜水陆一齐前进,追击曹操到了南郡。这时,曹操的军队饥饿、瘟疫交加,死了将近大半。曹操于是留下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把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把守襄阳,(自己)率领(其余)的军队退回北方。

一、通***字:

①进住鄂县之樊口──住,通“驻”。

②将军禽操──禽,通“擒”。

③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

④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⑤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张,同“涨”,弥漫。

⑥雷鼓大震──雷,通“擂”,敲击。

二、词类活用:

1、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形容词→名词,老交情)

2、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礼,名词→动词,礼遇,以礼相待)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忧郁之计(外,内,名词作状语,对外,对内)

备[南]走 .名——状:

4、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蹶,本义跌倒,引申为挫折,使动用法,使…挫败)

5、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6、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使动用法,使……逃跑)

7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使……失望)

8操悉浮以沿江(使……浮,此时该句为“悉浮(之)以沿江”,以,介词,在)

9.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形--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10除残去秽(形-名,残暴、丑恶的坏人)

三、古今异义:

1、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古:恳切慰问 今:热情周到

2、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古:中原地区 今:中国大陆及台港澳

3、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古:态势形成 今:形成、造成

4、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古:土地方圆 今: 地方、地区

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古:妻子和儿女 今:丈夫的配偶

6、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古:万一 一旦 今:偶尔遇见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侍之

古:面北朝拜 今:北面

8、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古:他实际上 今:表话题转换

9、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古:不超过 今:表转折关系

10、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古:刚刚一 今:表年级或日期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a.刘备天下枭雄

b.我,子瑜友也

c.子瑜者,亮兄瑾也

d.田横,齐之壮士耳

e.荆州之民可以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f.曹公,豺虎也

g.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h.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2.被动句:

a.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b.行将为人所并

c.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d.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e.操军破,必北还

f.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3.省略句:

a.将军起兵(于)江东,刘豫州收众(于)汉南

b.交游(于)士林

c.避乱(于)江东

d.裹(之)以帷幕

e.权以(之)示群下

f.操当以(吾)还付乡党

4.宾语前置:

a.豫州今欲何至

b.卿欲何言

c.何以言之(介词的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a.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豫州虽败于长坂

c.裹以帷幕

6.定语后置:

a.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b.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荆州之民附操者

五、文学常识:

1、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 长江以外,指江南地区 )

2、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 会战的委婉说法 )

3、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

六、一词多义:

1、卒

鲁肃闻刘表卒 ( 死亡 )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乘犊车,从吏卒

(士兵 )

五万兵难卒合 ( 通“猝”,仓促 )

2数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 计算 )

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 (几)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 数量 )

3 将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治:

a.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

b.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部署,率领)

5、足:

a.岂足托乎(值得)

b.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6、次:

a.引次江北(驻扎,停驻,)

b.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7、烈:

a.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b.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8.事:

a.北面而事之(侍奉)

b.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c.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形势)

9.计:

a.今为君计(考虑、打算,v.)

b.备用肃计(计策、谋略,n.)

10难:

a.今操芟夷大难(灾难)

b.五万兵难卒合(困难,难以)

11略:

a.略已平矣(大致) 

b.助画方略(策略)

12方:

a.操军方连船舰(正在) 

b.地方百里(方圆,面积)

c.助画方略(办法,谋略) 

d.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正要)

e.挟天子以征四方(方向)

13.济:

a.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成就,完成)

b.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成功)

c.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渡)

赈济百姓 帮助,接济

14.引:

a.引次江北(退却)

b.引军北还(率领)

15.众:

a.众士仰慕(众多的)

b.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士兵)

七、文言虚词

1之

①此帝王之资也──助词,相当于“的”。

②而可迎之邪──代词,此处代指“曹操”。

③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4若水之归海 ── 取独

2乃

此乃天也 副词,判断语气,相当于“就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副词,表强调,甚至。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副词,于是,就。

乃罢会 ( 于是,就)

骑乃得过 ( 才 )

无论魏晋,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却)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却)

3于:

a.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在,介词)

b.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和,介词)

c.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介词)

d.言于孙权曰(对,介词)

e.寄寓于表(在,介词)

f.肃追于宇下(到,介词)

4为: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 (v做)

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v担任 做)

今老矣,无能为也矣(v做)

为卿后援(v作为)

为操后患 (v是)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v给予)

安能复为之下乎 (v成为)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v作为)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者 (介词,被)

恐为操所先 (介词被)

今为君计 (介词,替)

为汉家除残去秽(介词,替)

请为将军筹之(介词,替)

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介词,对,向,跟)

5以、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介词,凭,靠)

动以朝廷为辞(介词,拿,用)

夫以疲敝之卒御狐疑之众(介词,用)

先以书遗操(介词,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介词,把)

今以实校之(介词,按照)

操悉浮以沿江(介词,在)

权以示群下(介词,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连词,来,表目的)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连词,来,表目的)

余船以次俱进(介词,按照)

6、而:

a.若据而有之(承接,占据并拥有)

b.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c.备必喜而从命(修饰)

d.事急而不断(转折,却)

7、其:

a.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代前所说之事,代词)

b.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里,代荆州之地)

c.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代刘邦)

d.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代刘表)

e.其实汉贼也(代曹操)

f.失其所与,不知/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代自己)

g.其皆出于此乎(语气词,表揣测)

h.其可怪也欤(加强感叹语气)

i.吾其还也 表祈使语气,有婉商的意味,还是)

8、一般虚词

1.比至南郡(等到)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都)

3.向察众人之议(刚才)

4.累官故不失州郡(仍然)

5.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只是)

6.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

7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如果 果真)

八、重点文言实词。

1此帝王之资(凭借)也

2奉命吊(慰问)表二子

3)致(表达)殷勤之意

4共治(对付)曹操

5今治(部署)水军八十万众

6今肃可迎(迎合、投降)操耳

7此天以卿二人赞(***、协助)孤也

8 与操有隙(嫌怨)

9将兵与备并力逆(迎击)操

10上建(竖起、竖立)旌旗

11二子不协(和睦)

12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13如有离违,宜别图之(打算)

14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慰问)

15.如其克谐(能够)(圆满顺利)

16 肃宣权旨(传达)

17近者奉辞伐罪(皇帝的命令)

18权以示群下(给……看)

19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完全)

20不复料其虚实(估计)

21.今以实校之(核对)

22.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及)

23.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24.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率领)

25兼仗父兄之烈(功业)

26.卿能办之者诚绝(处置)

27.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对抗)

28计不如迎之。(投降)

29英才盖世 (超过)

 考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和检测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北京市语文试卷及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市语文试卷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5分。

 阅读材料一,完成1-3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q?ng 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一种常见的内容风格,并且能够迅速得到追捧和传播。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从不同方面质疑传统话语权威,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同时,要注意技术所带来的新的权利的不平等。技术的发展并不一定带来人的权利的延伸,个***利的保证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以及其获取技术的难易程度相关。?技术上和理论上的平等,绝不意味着参与者事实上的平等。?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ju? 择和妥善处理。

 1、给拼音写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3分)

 引q?ng ju?择 冗 杂

 2、对材料一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但增加了人们的记忆负担。

 B.媒体新的传播方式、内容风格,冲击了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并且改变了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

 C.媒体新各项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使人们的交往更加便利。

 D.媒体形态的多元化,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渠道,都获得了社会参与的权利。

 3、新媒体的发展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进行简要概括。(4分)

 阅读材料二,完成4-5题。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

 以旅行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比如一双耐克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乔丹、美国、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于同一家工厂。我们所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麦克卢汉提出:?技术最明显的封闭作用,是创造需求。?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与***很难区分。有时?***?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比如我们看到的体育比赛中的慢镜头,它并不是人眼在现场所看到的场面,而是一个对现实的拟仿,但是我们会认为它比真实的过程更加真实。这种拟像已经变得比真实还要逼真的现象,他将其称为?超真实?。**《黑客帝国》就是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4、根据?材料二?,没有充分体现电子媒介时代符号化特征的一项是(2分)

 A.年轻人排队购买新款苹果手机 B.人们到早市购买农民自产的蔬菜水果

 C.文化学者登泰山 D.人们规划华东五市精品线路游

 5、试再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解说文中鲍德里亚的观点。(4分)

 阅读材料三,完成6-7题。

 材料三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的社会化的重要途经。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5000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18000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只有12000小时。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资助的**与青少年研究(1929?1932)已经开始关注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英国开展了与**媒介相关的课程,是全球推行媒介教育最早的国家。1933年,英国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在《文化和环境:培养批评意识》一书中,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了阐述。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是在推销?低水平的满足?,这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澳大利亚在20世纪70年代将媒体素养教育作为***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儿园到12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1994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12年中,儿童成长过程中,观看电视节目的时间超过了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

 B.被称为?第二课堂?的媒介对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削弱了家庭的教育功能,就是影响之一。

 C.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是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下普及流行文化、推销?低水平的满足?导致的。

 D.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单纯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逐渐扩展到提高媒介的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的层面。

 7. 你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回答。(6分)

 二、本大题共8小题,共2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5题

 岳阳楼诗集序

 宋 滕子京

 东南之国富山水,惟洞庭于江湖名最大。环占五湖,均视八百里;据湖面势,惟巴陵最胜。濒岸风物,日有万态,虽渔樵云鸟,栖隐出没同一光影中,惟岳阳楼,最绝。古今才人巨公,登临寄傲,流叹声藻,散要编简,或传颂于人口者,才不过一二,惟唐相张燕公文字最著。询之耆旧,则曰:?楼得名,始命于公矣!?即指导往迹,参傅①其说,皆略而不书。

 顷罗三国,兹实战冲,镇守者间有贤杰,非尚智力则任权术;处清境,殆距炉炭,岂暇***坐啸,摅发清蕴哉?六朝通三百三十七年,惟颜延年、阴子铿见于章句,馀皆寂寥无闻。李唐恢宇,享祚甚宏远。岳去长安犹僻在,当时名辈出能至此者,率自迁谪而来,故所属篇类,多离骚叹惋之意。然于徘徊幽觉,未尝出盈厌之语,殊俗移人,果如是乎!

 天宝中,苏源明刺东明,因石潴仿佛遐致,号小洞庭。芳晨良夜,以为留客宴喜之地。每冠盖盛集,酒行思怿,苏必雅吟自放,四顾赓唱,雕词丽句,传颂不泯。粤自元和五年,令狐楚节制汶上,相去方八十载,咨考故处,已茫然无得矣!

 既叹而愤,乃引金石以永好事之意,切寻古人旷怀高韵,缅慕天末,泻千里于一局之水,使彼时风月独异于他郡,所乐也犹如此。后贤惜其遗音逸事,孜孜重显之,盖于赏情爱景之心,无少负也。况仆忝宰于今,旦暮为湖山主事,弗虑乎一旦众作与桡栋同沦委,则后之议我者,以为何如?亦将恐风月仇人不浅矣!遂用崇新基址。遍索墙堵间,及本朝诸公歌诗古赋,纪以时代,次以岁月,不以官爵贵贱为升降,俾馋石②置于南北二壁中,庶几他日有闻韶忘味君子,知仆之志也。然历世寝远,必多遗难备,直以所存者笔之。如其删繁撷英,请俟来者焉!

 注:①参傅:参考验证 ②馋石:石头的一种

 8、选出成语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意思最接近的一项(4分)

 ①兹实战冲( )

 A横冲直撞 B一飞冲天 C大盈若冲 D首当其冲

 ②必多遗难备( )

 A有备无患 B关怀备至 C求全责备 D德才兼备

 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询之耆旧 耆旧:年高望重 B. 每冠盖盛集 冠盖:代指官吏

 C. 况仆忝宰于今 忝宰:主宰掌控 D. 与桡栋同沦委 沦委:沉没湮灭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为诗集序,与晋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属于同一体裁。

 B.作者认为古代登临岳阳楼的名辈,多希望像屈原一样写出《离骚》。

 C.对于古人旷达的胸怀和高远的情致,滕子京充满了缅怀仰慕之意。

 D.作者收集的诗文,除古时才人巨公的章句,也有同代名人的作品。

 11、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序号填空。(3分)

 第一段中的张燕公即张说,唐代人,因玄宗时被封为燕国公而称之,这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称谓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可以称呼人,如李白又称李太白;可以称呼人,如韩愈又称韩昌黎;可以 称呼人,如柳永又名柳屯田。

 ①官职 ②字号 ③郡望

 A. ①②③ B.③②① C.②①③ D.②③①

 12、阅读下面文字并完成填空。(8分)

 ①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多少文人墨客对此一往情深,留下诗文对联灿若星辰,其中有一副对联如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予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对联中的?杜少陵五言绝唱?指的是 的 ;?范希文两字关情?指的是

 的《岳阳楼记》中的 二字。

 ②岳阳楼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三大名楼皆有文人雅士撰文作诗,佳句迭出。如王勃的《》中的? ,秋水共长天一色?及《岳阳楼记》中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

 13、第四段中的?闻韶忘味?由《论语?述而》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简化而来,《韶》为一种音乐,孔子认为其至善至美,有太和之气。我国的不少诗文也都善于借助音乐来表情达意,如白居易《琵琶行》描写音乐达到***的两句是?银瓶乍破水浆迸, ?;苏轼《赤壁赋》中侧面表现客人吹洞箫的音乐效果的两句是? ,泣孤舟之嫠妇?。(2分)

 14、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庶几他日有闻韶忘味君子,知仆之志也。

 15、阅读第四段,简要概括作者编辑《岳阳楼诗集》的原因。(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8题。

 房兵曹胡马①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②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40年(唐玄宗***二十八年)或741年(***二十九年),当时杜甫在洛阳,正值青年时期。兵曹:参与军事的小官。②竹批:形容马耳尖如竹尖。

 病马

 杜甫

 乘尔亦己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59年,当时作者流落秦州。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兵曹胡马》是杜甫看到房兵曹的胡马时所作,体现了诗人对胡马的赞颂之情。

 B.《房兵曹胡马》前四句写眼前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C.《病马》颈联两句用先扬后抑的手法,抒发对病马的浓浓深情。

 D.《病马》这两首诗通过对马的吟咏,反映了杜甫青年和晚年两个时期的不同心态。

 17.?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诗人这一主题的两项是(4分)

 A.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登楼》

 B.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C.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E.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18.有人评价杜甫咏物诗?超越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境界?,请从《房兵曹胡马》《病马》中选择一首,分析作者对马的吟咏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5分)

 19. 背诵阅读积累。(6分)

 古人爱马,在其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很多名马。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三国演义》中吕布的,后来曹操又将此马馈赠给了关羽;刘备的;《西游记》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坐骑。?马?也是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常常表达奔腾、追求、漂泊之意。比如屈原《国殇》中的? ,援玉枹兮击鸣鼓。?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 ,气吞万里如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题。

 古道秋风

 王剑冰

 ①秋天多雾,也多风。豫西的山原高低起伏,沟壑遍野,为风提供了辗转腾挪的条件。风从那些沟壑里一点点踅起,到高处集中,形成队伍便在原上横冲直撞,a带动起所有能带动的东西一起狂欢。收割后的细碎的庄稼和树叶漫天飞舞。有些沙土打在脸上,麻梭梭的疼。风带动不起那些树枝电线,它们便无休地纠缠着,发出尖利的嘶鸣。

 ②一条河在原上出现,这是一道裂谷。河经流了许多岁月,现在变得细小舒缓。旋着的叶子,旋到这里忽而栽下,会同浑黄的野草顺着河谷跑。

 ③再往前走,便见到了凌厉而险峻的古道。这是一片猛然凸起的山峡,由于时间的久远,无法理解古道为何不设在我们来时的山原地带。山石是那么坚硬,能够感觉那是一种硬性的穿越,两边狭窄之处,必是经过了人力的凿斫。不规整的峡谷间,出现了深深的车辙,那是铁轮碾压的痕迹,并不是归顺地统一在一处,最深的车辙两边,仍有辙印交错,说明通过时的紧张与慌乱。这么多,这么深的印记,令人惊心。

 ④四周全是茅草,有的能够叫上名字,更多的叫不出名字。长长的白芦,随着风乱摇,如群舞的小妖。也是,如果没有这么多的乱草,这条古道,早就找到了。我们找了位不远的当地人做向导。说不远,也有一定距离了。那是石壕村来的,对,就是杜甫写《石壕吏》的石壕村。从村子到这里的路上,还都是大片的黄土地。b起起伏伏的黄土地,早被人收割过、深翻过、平整过了,麦种已经播进了土地的内部,再一场秋雨扫过,它们就会钻出地面,c将大地绣满莹莹的锦缎。有的地块,还有人在忙碌,不知道忙些什么,农家不会让地荒掉,他们总是在忙着。田地四周有树,高高低低。纷乱浓密的地方,就是村庄。在豫西这片地方,你会惊奇地发现,顺着山原排下来,竟然有那么多的柿子树。从地坑院出来,与地面齐平的屋顶上已经有人在晒柿子,从高空往下看,会以为是晾晒的一块块红被子。田野里的柿子树,雾气缠绕其间,越是靠近,越能看到一串串小灯笼似的红柿子。早晨的太阳,顺着山原升起,光线一层层打在上面,那些树就一层层地绚烂。

 ⑤这些田地和山村,不知接纳了多少漫漫古道的旅人。

 ⑥d秋风吹拂,荒草摇动。古道从黄河与小秦岭之间逶迤而出,一直朝向了西部更为深远的山谷。这段古道就是崤函古道,过去苍莽四百里,连接着洛阳与长安。唐太宗曾有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崤就是崤山,秦岭末端的绝险之地。《秦晋崤之战》写到的主战场,离此不远。秦人袭郑不成,从这条古道回返进入崤山,遭受了不义之师的灭顶之灾。函是函谷关,就在前面。这么一想,眼前立时旌旗猎猎,车轮滚滚,人吼马啸,风烟弥漫。如此,骑牛的老子,是从这里衣袂飘飘走向函谷关的吗?满腹经纶的老子,走了一路,或许是看破了,悟透了,所以经过这里,在函谷关一气写下了《道德经》,那是另一条闪现着风、阳光与高山的古道。想必,秦始皇东巡的车辇,一次次隆隆驶过这个山峡,可以想见坐在车里的滋味并不好受。没有一种信心十足的理由,谁也不会冒如此风险和艰难去长途跋涉。还有诗人杜甫,在一个纷乱的年月,暮投石壕村,经历了有吏夜捉人的***,也是穿过这条古道,磕磕绊绊,e一脸风尘,满怀心绪,?三吏三别?,激涌而出。

 ⑦多少人物、多少朝代过去,只剩下了累累痕迹。

 ⑧有人在那些草里忙着***集、照相,欢闹着,追逐着,他们或许很少看到这么荒凉的地方,这么原始的所在。也正是这种荒凉和原始,构成了罕奇的景象。

 ⑨晨阳的淡黄光线里,起伏的原上渐渐托出一个人影,走得近了,看清是一个女孩,手里拉着箱子。而后又有一辆农用车慢慢爬上来,车上依旧是年轻人。一定是农忙之后,出外打工的农家孩子。

 ⑩太阳越升越高,雾气全消,眼前一片辽阔。攀上古道边上的山峰,看见了越来越多的群山。头发和衣衫掀动,心襟也被风吹荡起来。

 《光明日报》2015.11.6

 20.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渲染了苍茫萧瑟的环境特点,为古道的出场作了有力的烘托

 B.第⑤段是个过渡段,由眼前所见之景转入对渺远历史的思索,结构谨严。

 C.第⑥段作者引用了唐太宗的诗,吊古伤今,使文章平添了几分沉重之感。

 D.作者感慨人物、朝代被时间冲洗成陈迹,饱含着对时间的思索。

 21. 对文章划线句修辞手法解读有误的一项是(3分)

 A.a句运用了拟人修辞,将风人格化,生动写出秋风无拘无束的纵横之态和强劲有力的气势。

 B.b句运用了排比修辞,富有条理,写出了农民的忙碌与勤劳,在萧瑟的环境中凸显了生机。

 C.c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秋雨将大地绣成绿色锦缎的景象,表现了秋雨滋养生命的动态过程。

 D.d句和e句都运用了对偶修辞,音节整齐匀称,表意凝练集中,让语言具有典雅之美。

 22.第⑥段中?老子经过函谷关并写下《道德经》?的材料有何作用?(5分)

 23.请结合文章,分条概述⑧段?罕奇的景象?包括哪些内容。(3分)

 24.有读者认为应删掉文中的第⑨段,你是否同意?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自古以来,人类总喜欢将植物某些特征表现人的精神品格。请选择一种植物来表现一位名人(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品格。

 (2)汉字的形与义有着微妙的联系,例如:中、正、和、美、信、众、闷、爱、谐?请选择你钟情的某一汉字,展开遐思,抒***感。

 (3)曾有教授强烈呼吁,中学语文课本应删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原因是充满了暴力和血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成长。请你谈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700字。

 (1)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也认为,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几乎都出自有闲阶层,为此,他写了《闲散颂》。空白和闲散并不等于零,但家长和老师总是试图填满孩子学习、生活中的所有空白。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认识?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2)新传媒时代,电视、网络、微信朋友圈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信息网,周国平曾说:电视网络潮水般的信息,没有一条真正解决你的问题,用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一句诗来说,就是?到处都是水,但没有一滴能解渴。?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