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我心什么意思_先得后失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01 0
  1.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是什么意思
  2. 芩芩子衿 忧忧我心什么意思
  3. “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是什么意思?
  4.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什么意思?
  5.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什么意思?
  6. 爱人先爱己 择人先问心 什么意思
  7.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中的“乃”是什么用法?
  8. 汝齐戒,疏瀹而心什么意思

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此句描写了女子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展现出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怀念和盼望。

出处:出自先秦诗经·国风·郑风的《子衿》

全诗

先得我心什么意思_先得后失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看你,你难道就不给我寄传音讯?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看你,难道你就不能到我这来吗?走来走去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观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几个月那么长!

赏析:

《国风·郑风·子衿》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写单相思,描写一个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每当看到颜色青青的东西,女子就会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领和青青的佩玉。于是她登上城门楼,就是想看见心上人的踪影。如果有一天看不见,她便觉得如隔三月。全诗***用倒叙的手法,充分描写了女子单相思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而且意境很美,是一首难得的优美的情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相思之情的经典作品。

全诗三章,***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完人。是什么意思

得到了它,是我的***,或者说是我有幸的事,失去了它也是我命中注定,得到了固然很好,可是失去了也不能强求。

原文为:“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出自徐志摩写给的信——《致》。

写作背景

1922年3月,远在英国的徐志摩和自己的结发妻子张幼仪离婚。理由之一是他们的婚姻是包办的,没有爱情;另一个则是他爱上了同时留学英国的才情并茂的林徽因。许多亲朋好友对此举不理解,同样如此。

他在致徐志摩的信中说,“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但是“兹事盖可遇而不可求”。又告诫他“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其实,梁这样作主要还是害怕爱徒此举会自毁前程,因为在20世纪初期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无爱离婚就和无故休妻一样是一件极不道德的事。

对于老师的劝诫,持有爱情至上观念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是不认同的。他在回复时,申明自己这样做只为“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至于对其前途的担忧,徐志摩表态:“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大意是,不用你们担心,后果由我自己负责。

扩展资料:

徐志摩个人简介

徐志摩(18***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徐志摩后世纪念

1、故居

徐志摩故居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故居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亦三间,屋顶有露台,可登临。

2、墓址

徐志摩的墓地在历史上一共经过3次变迁: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中荡然无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对于胡适先生题字的墓碑感觉过于简短,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凌叔华欣然应允,她所题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转化为“冷月照诗魂”。此块墓碑也在中丧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坟陵早已损毁,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

3、石碑

追怀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80年国王学院为徐志摩树碑。“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这两句著名的诗句,镌刻在这块白色大理石碑上。

4、后世为其编纂传记作品?

百度百科-致

百度百科-徐志摩

芩芩子衿 忧忧我心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的善行首先讲求的是孝,但只看心中有没有孝,而不能考究他的行为,如果考究行为的话,那么穷人家就没有孝子了。所有的恶行中最恶的就是*,但只能看他的行为,而不能看他的心,如果看心的话,这世间就没有完美的人了。

这句话的典故出自于清代著名文学品评家王永彬所作的儒家通俗读物《围炉夜话》,原文如下: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

一起邪*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是万恶之首。

白话译文

经常保有仁义孝顺的心态,那么天下凡是不能做的事,都不忍心去做,因此人们说孝顺是所有好行为的前提。当人一产生了邪恶的念头,那么平常极不愿意做的事,都可能去做,所以说*乱是各种邪恶行为中的开始。

扩展资料:

王永彬,字宜山,人称宜山先生,王氏后人称其宜山公, 一生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个王朝。

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围炉夜话·百善孝为先-万恶*为首,百度百科-围炉夜话

“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表达的是对恋人的思念。

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衿,即襟,衣领。

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出自:先秦佚名《国风·郑风·子衿》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 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这首诗是《诗经》众多情爱诗歌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所具有的独立、自主、平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实质。

女主人公在诗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即对情人的思念。这在《诗经》以后的历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是什么意思?

“心有戚戚焉,然心戚戚矣”的意思是:心有所动,然而心中却又充满忧伤。这句话出自于战国孟子的《孟子·梁惠王上》。

1、句中字词解释:

(1)戚戚:心动的样子,指有同感。

(2)然:然而。

2、原文: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白话译文: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扩展资料:

《孟子·梁惠王上》本文在许多方面表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技巧。如以“以羊易牛”这种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事情说服齐宣王,不仅有故事性,使文章更生动形象,而且也更有说服力,更易被齐宣王所接受。再如文中句式不断变化,大量运用单句和排比句交错使用,既有引经据典之句,更多明白浅显之语,使全文笔势灵活。

作者孟子(前372—前30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什么意思?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的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在他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礼记·大学》中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后改写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译文: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为孔子***曾参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

爱人先爱己 择人先问心 什么意思

了解字义:

岂能的意思是怎能、哪能。

尽:全;如:依照,符合。

但求意思是:仅,只要。

无愧于心指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之处。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全句话的意思是:哪能完全依照他人的意愿,只求不愧对自己的内心。

也解作“如何能做到尽善尽美,称心如意呢?不过是在扪心自问的时候,没有什么惭愧之处。”

出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是刘伯温自勉话。

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我们不能把过往和过失拉住,时光不能重来,坦然面对,扪心自问“我有没有做,我有没有做好,我有没有做错?”。“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威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人生在世,美在尽力。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中的“乃”是什么用法?

爱人先爱己,责人先问心意思就是要懂得如何去爱惜别人,首先得懂得如何爱惜自己,面对困难和矛盾出现时自己先要学会扪心自问,自我检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得拥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勇于承担错误,如果有一段感情能让你患得患失,从中悟出些人生道理的话。

爱人先爱己,择人先问心,如果对人对己能做到这两点,那么你将会过得很愉快。爱人先爱己,即是要学会尊重自己,也别和自己过不去。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会不自觉把自己放的很低,明知道喜欢他会让自己深陷泥泞,自己却还是甘之如饴

等到很久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为了他变得不像自己。会为了他的一句话就疑神疑鬼,会因为说要放弃却做不到而和自己生气。其实,明知道路走不通,就别坚持着要去走了;明知道爱一个人没结果,就别强撑着委屈自己了。爱自己,是爱万物的基础。

汝齐戒,疏瀹而心什么意思

“乃”作指示代词,意为:这样。

出处:战国时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节选: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扩展资料

本文通过孟子游说齐宣王提出放弃霸道,施行王道的经过,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仁政主张。?

这篇文章记孟子游说宣王行仁政。说明人皆有不忍之心,为国君者,只要能发扬心中这种善端,推己及人,恩及百姓,就不难保民而王。

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百度百科-齐桓晋文之事

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

出自战国思想家庄子的《知北游》,原文如下: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敢问至道。”老聃曰:“汝齐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掊击而知。“

译文:孔子对老聃说:“今天安居闲暇,我冒昧地向你请教至道。”老聃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限差别的)。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慈、***仁,***意等大伪。

文章赏析

《知北游》在“外篇”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也较为重要。篇文所说的“道”,是指对于宇宙万物的本原和本性的基本认识。篇文认为宇宙万物源于“气”,包括人的生死也是出于气的聚散。篇文还认为“道”具有整体性,无处不在但又不存在具体形象,贯穿于万物变化的始终。

篇文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光明与幽暗都具有相对性,既是对立的,又是相生、相互转化的。但基于宇宙万物的整体性和同一性认识,篇文又认为“道”是不可知的,“知”反而不成其为“道”,于是又滑向了不可知论,主张无为,顺其自然,一切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改变,也不必去加以改变。

百度百科——《知北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