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下一句求什么,求仁得仁下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30 0
  1.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哪里
  2. 求仁得仁全句
  3. 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 是什么意思?求高人指点。
  4. 孔子“求仁得仁,又何怨”体现他怎样的美学思想
  5. “求仁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

该标题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史记》中确实是记载了“子见南子”的情节: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极为精妙的“曲高而和寡”的知音对白。司马迁毕竟史学家,不是***家,走笔至此,嘎然而止,其春秋笔法,令后人不尽唏嘘。

求仁得仁下一句求什么,求仁得仁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一段影片对环境的细节呈现得极为精美。绵延的深褐色宫闱上细细密密着刺绣的图案,黯淡而华丽,仿佛带着埙的声音那般遥远而神秘的记忆。镜头穿过由重重纱幔组成的长长甬道,当柱子遮住视线时忽的行而回望,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俯首垂拱恭坐于座榻之上,周围静静的,只听见铜雀水漏中清澈的流水均匀清脆的一滴,一滴,又一滴,仿佛远山闲庭上风铃的摇曳。高高的木屐一步步款款而来,穿过蓝色珠帘时发出阵阵窸簌,南子夫人的背影终于出现在镜头中,满头蓝色的珠翠,如孔雀般高贵妖娆;头顶一顶金色的发冠,色泽单一而样式纷繁,惊艳中的雍容华贵。南子用镶嵌着羽毛的团扇拨开珠帘,来到行跪拜的孔丘面前,开启了一段不见刀光剑影却进退维艰的对话。

在孔子与南子的对话中,面对言语轻佻而步步紧逼的南子,孔子始终从容不迫,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应对礼节得当,不失圣贤风度。南子的态度在不断试探中由轻视嘲讽逐步改变为尊敬,最后变成了钦佩。南子首先以诗三百中的男女情爱来试探孔子,孔子却以“思无邪”来解说,表重情更重礼;更在南子提出拜师请求时以年幼***相荐,避嫌传道两个目的一箭双雕。南子试探过后,打开天窗说亮话,直接问礼乐制度的可行性,却得到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高尚君子抱负。至此,两人对视良久。南子终于用恳求的声音低声表明希望夫子留在卫国以便再见面,面对南子恳切的目光,孔子却将目光移向他出,空气中静得只听见水漏的嘀嗒。久久沉寂过后,孔子低吟“微臣不便”,却不敢对视南子逼视而来的目光。迫切追问缘由,孔子一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的心中那抚千年孤独的琴弦,而南子最末的一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则又深深洞穿了孔子孤寂的内心。两句话,在两人各自孤独燃烧的烛火间点亮了一条光路,虽只能遥遥相望,却终于明白自己不是在天地悠悠间独怆然而泪下。南子是个聪明人,明白有些事挽留不来,更何况知音间理解与尊重。于是,她以“曲尊降贵”式的大礼叩拜来表达对孔子的敬重,而孔子也满目浊泪地郑重回拜南子。我想,这次叩拜,无关礼节,而是知音间的相知相惜,其中有踏破铁鞋终觅到的大喜,亦有初见即分别的大悲。两个性情迥异的人,最终从内心深处达成了对彼此的理解和真正的倾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同时此番周旋也深刻演绎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政治理念。 (大喜亦不可大悲矣,二者不可得兼,舍情而取义者也,是为不谋,取自道,安其心,心行同一,探寻未知)

孔子的仁政理念和“以礼治国”的学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纳,也得不到民众的理解,饱受白眼,“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想与现实存在巨大的落差,其内心的孤独和落寞可想而知。而南子却能被孔子的高尚人格所感动,真诚地挽留孔子,愿意聆听孔子的教诲,这令孔子发出“从未见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样的由衷感叹,而南子则是一个纵情于欲望的人,一个善于把握人性弱点的人,一个对男性的品德失去信心的人,也是一个聪慧、务实、善于权谋的非凡女子。她委身于可以长自己三十余岁的卫灵公,借助一个昏庸的老男人来实现自己的治国抱负,而且背负了许多骂名。但在南子的内心深处,又怎见得没有对仁爱、礼乐、理想、信仰的渴望?和孔子一样,南子也同样是孤寂的,渴望理解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南子是好德如好色的,这个长期在饱受诟病中坚持自我的聪慧女子,长期通过权谋来释放自己道德焦虑和内心压抑的女子,不仅能理解孔子的痛苦,而且能体会到孔子在痛苦与折磨的蹂躏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可以说,孔子的出现,如同长期阴雨中的灿烂阳光,令南子找回了久违的感动,以及对理想的希望和渴求。曲太高,因而和寡。此二人,就如经过了揉搓,火炙与沸腾后的深黛色茶叶末,在阳光下沉淀着沉潜色泽的光晕;尽管不被世人接受和赏识,却在生命大挫伤的历练后明白了自己与对方的生命,气度高华而淡然悠远。

剧中的孔子,尽管因克己复礼和对现实的综合权衡而毅然回绝了南子的请求,选择离开卫国继续流亡,但其内心已经为知己所感动,耳畔回响着南子最后那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不久,南子便在乘车时被刺客一箭洞穿心脏。其临死前想到在早间见到孔子的一幕,嘴角洋溢着会心的微笑,不由令人想到孔夫子那句掷地有声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

水滴洞穿了石头,铜雀水漏却永远滴***时间。不知最后一袭白衣的如老子的孔子,那个终于明白何为“无为,无不为”的孔子,是否在最后的时光中怀念过与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卫国君夫人呢?琴声阵阵,余音绕梁,怆然而苍凉,令人三月不知肉味。

子见南子,或许这种情感无关礼乐,无关仁爱,无关世间的纷纷扰扰,仅仅是相知遇相逢,仰止,行止。有生之时会知己,除却巫山非云也,此生足矣。

孔丘与其长者老子的对话更进一步升华**主题。两者因眼光和处世角度的不同而观念向左,而他们彼此又能相互理解,互相认同属实不易。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而不为”的思想境界与当时战乱纷争,天下分久而和,和久而分的局势相左,映射出其消极避世的处世观。而孔老所指“礼乐兴邦,天下大同”的治国理念能为世人带来好处却又不被世人所理解,又相较之颇有约束性。唯子路一句“如果你无法改变这个世界,你就要学会改变自己的内心”而将孔子点醒,当他说出那句“求仁得仁,有何怨之”时,我想他终于同当时的乱世和解了。

影片最后,孔夫子带着其他***,与鲁国城门前跪下,行以最大的礼节后,镜头翻转,孔子满含热泪的望着故乡,颤颤巍巍说出一句:我又回来了。这在外漂泊的18年光景,终在这一声回来了里戛然而止。和解的背后是对中国传统以和为贵的经典致敬:任何的艰辛都会迎来一个比较美好的开放式结局。导演没有在叙述下去,而我们在随着影片的大喜大悲(喜忧参半,如是而已)中与主人公达成了意识形态上的和解,孔子所希冀的大同光景终是在教化于民,身为师表中悄无声息的实现,求仁得仁,有何怨之?无怨无求,普度众生,歌舞升平,天下大同,此乃善哉。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哪里

1、意思是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出自:《论语·述而》

2、原文: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3、译文: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求仁得仁全句

“求仁得仁,又何怨”出自《论语·述而》,意思是想得到什么就有什么,就是幸福,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论语·述而》出自《论语》,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孔子***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集。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求仁得仁,又何怨”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心之所向,无惧无悔!愿求仁得仁,复无怨怼! 是什么意思?求高人指点。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求仁得仁,汉语词语,拼音是qiú rén dé rén,意思是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成语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示例

君所谓~,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辨析

近义词:如愿以偿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折叠编辑本段成语故事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孔子“求仁得仁,又何怨”体现他怎样的美学思想

意思:这是我内心所向往所期盼的(所向往的事物)会不计较得失成败地去争取。更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有任何懊悔之意(表此心坚定),期盼我求仁德得以仁德,最终结果不管是怎么样的,也决不怨天尤人。

拓展如下: 这句话是电视剧《古剑奇谭》里的角色百里屠苏所说的。

“求仁得仁又何怨”是什么意思?

孔子“求仁得仁,又何怨”的观点,正与现代学者马斯洛之“人类需求”之最高层次之“自我实现”相合,人类能够秉持内心深处至善之“仁”(即良心)之指令,言其所当言,形其所当行,超越了自我欲望与执着之“怨”,忘物忘我,达到了与至美之“道”融合的人格修养境界。这是一种美善合一、尽善尽美的人格美学范畴,也是“天人合一”的***美学领域。

含义: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qiú rén dé rén,是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 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示 例 :君所谓~,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用 法: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近义词:如愿以偿

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没有什么埋怨怨恨的

详细释义:

1、 原指伯夷、叔齐兄弟让国,本是求仁的表现;既然让国而心安理得,已经得仁,就没有怨言了。

2、今用来比喻理想和愿望均实现。

3、也比喻一个人的作为恰如己愿,自然能心安无怨了。

4、 后人引用孔子的话,把"求仁得仁"四字用在志节上,来称为仁义而死的人,但也有人用在其他事情上,不专指杀身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