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节下士的下的解释_折节下谋士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9 0
  1. 李渊——一个高富帅的奋斗史
  2. 古代经商经验都有什么?
  3. 袁绍的简介
  4. 曹操知道徐庶不肯为他效力,为何不下令杀了徐庶?
  5. 为什么说荀彧是绝代谋臣,品德清贵,因为他有四胜
  6. 《三国演义》中虽是曹操的谋士但一生未献一计的是?

五个字的成语有:

纸包不住火:比喻事实是掩盖不了的

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已经接近了勇敢

折节下士的下的解释_折节下谋士是什么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知一不知十:仅知道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全面

直待雨淋头:比喻不能及早罢手或毫无准备

治标不治本:标:树枝的末梢,指事物的表面或枝节;本:草木的茎或根,指事物的根本或根源。只从表面上、枝节上加以治理,不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正人先正己:正:正直,公正。要让别人做到公平正直就必须自己先做到

辄作数日恶:辄:总是,就;恶:心中难受。总是接连几天心里感到难受。形容因外界***而产生的难受心情

折节下贤人:折节: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折节下谋士:折节:屈己下人;下:屈己尊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贼夫人之子:贼:毁坏;夫:这,那。害了人家的儿子。对引导别人犯错误者的斥责

艺高人胆大:技艺高超的人胆量也大

艺多不压身:艺:技艺,本领。比喻人学会的技艺越多,也不会造成自身负担

易地则皆然:易:更换;皆然:都一样。改换到别人的环境,也会像别人那样看待问题

倚酒三分醉:倚:倚仗。仗着喝点酒就装出醉态来。形容借一点因由,故意扩大事态

以眦睚:眦:眼眶;睚:眼边;睚眦:瞪眼睛发怒,指极小的仇恨。因为小小的事杀了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个字的成语

李渊——一个高富帅的奋斗史

曹操的谋臣中有一个叫苟或。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服毒自尽),年五十。获谥敬侯,后追赠太尉。

扩展资料:

曹操在为荀彧请功时说:“***如当时从官渡撤军,袁绍必然乘胜而进,敌军斗志旺盛,我军士气沮丧,有必败之形,无一捷之势。”这就清楚地说明了荀彧在官渡之战中的重要作用。

荀彧本人是难得的人才,他又是曹操“唯才是举”方针的积极执行者,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与荀彧的折节下士、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他前后推荐的各类人才中,仅所谓的“命世大才”就有荀攸、钟繇、陈群、司马懿、华歆、王郎、荀悦、杜袭、郭嘉等数十人,后来曹王称帝,曾对左右说:“太尉钟繇、司徒华欲、司空王朗这三个人实在是一代伟人,后世大概很难有人比得上他们了。”

由此可见荀彧荐才之广和知人之深。荀彧举荐人才,不计个人得失,不分贵贱亲疏,凡有才者,皆可重用。荀攸是他的侄子,荀悦是他的从兄,荀彧出以公心举荐他们,所以不怕因此而招致误解。

他也不因为华歆曾是敌人孙策的座上客而疑虑重重.同时,他对那些才行浅薄者,也决不肯因为关系亲近而予以重用。

在建安十七年(212年)荀彧为了一生理想,为了挽救汉朝,因为反对曹操称魏公,遭曹操忌恨,荀彧被迫***,享年五十。

百度百科-荀彧

古代经商经验都有什么?

我一直以为唐朝是个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不仅能在国内红一片,还能走红世界。

唐人街足够证他的知名度。

唐人两人足够说明了他的世界地位。

就连唐诗,也表明了他的文化水准。

通俗点说,唐朝是唯一一个既能活跃于民间,还能走红于庙堂的朝代。

这样一个美好的朝代,作为开创者李渊应该是最为人津津乐道。

研究他成功的人按照世俗的逻辑来算,应该是最多的。

但事实却恰恰相反。

他的知名度很高,但比不过自己的儿子。

他的功勋很多,但依旧比不过自己的儿子。

他的胆子很大,却依旧被儿子的锋芒掩盖。

时至今日,他留在史书上的谜题还很多。

人生最大的谜题莫过于在造反这件事上,他到底是不是第一人

市面上流传的各种版本的***,史书,都很轻松的将这个唯一拿得出手的功勋划拨在他儿子的名下。

《旧唐书·高祖本纪》:“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新唐书·高祖本纪》:“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 新唐书·太宗本纪》:“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旧唐书·太宗本纪》记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 资治通鉴》记载:渊与裴寂有旧,每相与宴语,或连日夜。文静欲因寂关说,乃引寂与世民交。世民出私钱数百万,使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稍以输之,寂大喜,由是日从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谋告之,寂许诺。

大意是,造反,李渊很不情愿。

最终经不住李世民不断怂恿,这才被迫起事。

根据史书记载,造反那天,父子俩在太原的办公室了密谋了很久。

主旨只有一个,那就是大隋集团已经呈土崩瓦解之势,这个时候挖一下墙角,弄不好就占了大隋集团。

李渊很犹豫。

毕竟造反的风险不是一般的高,万一墙角没挖成被人掉过头来,那是要株连九族的。

见老爹犹豫,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干脆玩起了先斩后奏,让年过五十的李渊睡了一回表弟(杨广)的妹子。

于是,上了贼船的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正式起兵造反。

大事确定后,李世民率领他精挑细选的起义军,用了半年功夫,取代隋朝,开创了***…………

这种带有几分戏说的笔调很难与 历史 上李渊不相符?

笔者忍不住要问,这还是那个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遇事无断制的唐高祖么?

很显然,不是?

那么真实的李渊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我认为是个他一直是个心存大志的人。

这一点很早就有人看出来了,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

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他很努力的做好自己的本分,我相信如果不是表弟(杨广)在治国这条路上用力过猛,他一定会老老实实做个看门护土的封疆大吏。

但 历史 给了他机会。

所以他很好的把握了机会。

在他69岁的生命里,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

唯一记住只有两个字——奋斗。

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他的一生未必是凤凰男奋斗史,但说是富二代努力史并不为过。

下面,就让我们他逆袭的一生,是如何奋斗的。

公元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

人常说投胎全靠撞大运,运气好的,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运气差了点,一出生什么都没有。

李渊就是撞上大运的一拨。

祖上的祖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世代显贵。

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老爹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老妈,对不起没找到名字,唯一知道的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亲姐姐。

这身世,不是一般的吓人。

出生在这样的世家,除了天上的月亮不能摘之外,其他的要什么有什么一点都不为过。

你除了羡慕妒忌恨一点办法也没有。

七岁,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

王侯将相,有人奋斗了一辈子都连门槛都没进,而他一出生就定了。

气人不,气人。

更气人的还在后面。

大富大贵就算了,性子差一点,再来点败家的勾当,你我也能平衡一点不是。

可以很豪迈的说一句,老天爷对人是公平的,别看你今日锦衣玉食,明日说不准就睡大街呢?

但这话用在李渊身上一点都不合适。

长大后的李渊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

标准的高富帅不说,会烧饭,会干事业,为人还很温柔。

站在这样的人身边,你也许想到的只有四个字,老天不公。

可老天爷就是喜欢性子温柔的人。

还没来得及给自己人生做好规划的李渊, 历史 就送给了他一件大礼。

小姨夫杨坚努力多年,终于取代了北周静帝的皇位,着手开创了大隋集团,在迅速灭陈后结束分裂,统一了中国。

雄才大略的隋文帝没有忘记了自己的好外甥,本着公司都是自己人的觉悟,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

天天跟着领导,你能说没前途。

有人说,我要是有这条件,我也能成功,没准做的比他还好。

这话也就是骗骗自己,糊弄糊弄老婆孩子,发泄发泄现实的不公而已。

真搁在你身上,未必能做的比李渊好。

试想,能一手打造大隋江山的隋文帝,能轻易用一个被富贵侵蚀的窝囊废。

很显然不会。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任谯州、 陇州、 岐州三州 刺史。

没两把刷子,就是亲戚也未必看得上你。

真实的 历史 告诉我们,李渊会的不光两把刷子,还有很多刷子。

公元大业九年(613年),表弟杨广心血来潮,要打造大同天下的大隋,证明自己是大隋最雄才伟略的太子爷,不顾群臣反对,执意征伐高句丽。

鉴于李渊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地方工作经验,又是自己的亲戚,所以杨广让李渊负责后勤——督运粮草。

历史 上干这个工作的人很多,前面的萧何,后来的李善长都是干这个的。

这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工作,但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没有卓越的协调能力根本做不好这项工作,很显然杨广相信李渊有这个能力。

事实证明,杨广的眼光很准。

当时杨玄感正在造反,杨广立马调任这位表哥担负起了镇守甘肃地区的任务。

几个月后,杨玄感兵败被杀,去了甘肃的李渊却广交天下豪杰。

俨然要走杨玄感的老路。

此时的大隋江山正被无数起义军挖墙脚,李渊如此大张旗鼓的拉拢天下豪杰,难免引起了杨广的怀疑。

他决定来一场试探。

他命人送去了一道诏书,让李渊立刻来自己的办公室汇报工作。

李渊没去。

局势很明显,稍有不慎,就会有去无回。

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他,这个时候绝不可能头脑发热冲过去跟领导说什么工作。

得观望,揣摩领导的意图。

应该说,这一次李渊又对了。

据说,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就在杨广的身边。

隋炀帝问王氏:“你舅舅怎么还没来?”

王氏:“他病了?”

隋炀帝又问:“病的要死了吗?”

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一番揣摩之下,他迅速做出了判断——表弟这是怀疑我。

于是我们的李渊开始他的影帝之路。

尽管这个表演很简单,但要想取信于人,让人相信那不是在演戏,而是真切的生活,那就得拿出教科书一般的演技。

为此李渊利用了各种生活的细节。

在看完《演员的自我修养》后,李渊开始了自己的表演。

甘肃的街头上,小酒馆里,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个满脸胡须的醉汉在不停的喝酒,嘴里说着醉话。

甘肃最有名的酒楼上,李渊出手就是好几万。

工作之余,开始向下属索要过节费。

利用职务之便,明目张胆的要人要钱,不给我就不给你办事,给的少了还不行。

一个演员最好的演技就是用你的爱,用你自己的灵魂,传递你的生活。

这一次,李渊做到了。

杨广相信了。

危机就此过去。

人生谁不是在奋斗,即便是我未来是***皇帝,现在的我也在努力奋斗做个好演员。

消除嫌疑的李渊很快被派往山西、河东讨伐捕获贼人。

而这一次,他再一次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奋斗史。

大军刚抵达到达龙门时,反贼首领母端儿率领数千大军包围城池。

李渊当机立断亲率领数十铁骑大战敌军,连发七十多箭,被射中的皆应声倒地。反贼大败,李渊趁机收编万余人,实力大增。

被看我平日吃喝玩乐,奋斗的事儿,我一件也没少做。

如果说这些只是小打小闹,那么接下来的一拨就是彻底大干一场了。

公元616年,李渊靠着出色的表演得到了右骁卫将军的官职,这是一个正儿八经有实权的官职。

没有两把刷子,没人会将这样的位置送给你。

亲戚也未必管用。

这次李渊用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了后人一个道理,再铁的亲戚没有点才华,亲戚也只能是亲戚,仅此而已。

当时突厥侵犯边塞,隋炀帝便让李渊和马邑郡守 王仁恭一同北击突厥。

应该说这个安排还算不错。

三打一,总不会吃亏

可事实全部是那么回事,马邑郡守、王仁恭根本就没带多少人马来。

三打一变成了二坑一了。

还是李渊当机立断,选出擅长骑射的两千骑兵,吃住骑射仿效突厥兵,趁着空闲就是一阵射猎驰骋,又另挑了一批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作为埋伏,愣是将二坑一的局面变成了一比一的局面。

决胜局,李渊亲自布置了一拨埋伏,彻底解决了突厥。

这波操作,没有十几年的奋斗根本做不来。

谁说李渊不奋斗,他一定会跟谁急。

如果没有 历史 给的机会,那么李渊也许只是一个合格的大隋战士,绝不会是***的开国君王。

和所有成就大事的人一样,李渊早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

每个人的人生至少有两个起点,一个是出生的时候,另一个是你找到了方向并且为之奋斗的时候。

很多人,总是感慨命运的不公,却忘记了一个人即使选择不了出身,也要知道自己应该选择去往哪里?

在眼看了各路起义军风起云涌,大隋集团变成一盘散沙的时候,李渊知道自己应该走向哪里。

那个地方的确很凶险,但一个勇敢的人不应该怕凶险。

很多时候,我们看 历史 总是被一些不着边际的演义左右,久而久之,我们便忘记了真实的 历史 。

比如我们熟悉的公元617年,这是李渊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日子。

因为这天,是他亲自策划了反隋的大业。

尽管他已经52岁,但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有气勃勃的干练领袖人物。

很多人都说,这一切都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干的。

对于这一点,他相信稍微看点*** 历史 的人都有一个很清晰的分析能力,一个在平叛军、打突厥,霍邑之战都十分英明的人,怎么偏偏在准备起兵的这段日子里,变成了窝囊废呢?

很显然,他被严重低估了。

大业十三年(617年)农历五月十五日,那场左右 历史 的演戏他才是主角。

是他决定先发制人,杀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起兵晋阳。建大将军府,与李建成、李世民等率兵3万南下,正式开启了逐鹿中原的道路。

“太武皇帝(李渊)发号晋阳(太原),公之戾止,若何符契,以石投水,百中之策无遗;言听计从,千里只胜斯决” ——《唐俭墓志铭》

此后的路,依旧是他在安排。

是他,在起兵之初就明白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所以他提前给突厥写了封书信:“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通过突厥搞好关系,他的后方才一直稳定。

不然,这么好的机会,突厥不上门,那不是傻子么?

其次,是他知道做人要低调,就算有野心,也不能过早的暴露,不到最后一刻,坚决不暴露。

本着这个心思,他前期还博取世人的同情和赞扬,打上了清君侧的口号,甚至在微信里对瓦岗军首领李密说一大堆肉麻的话,这些话听得自己都嫌恶心,这么做,还不是为了让李密放松警惕,自己好放手一搏。

这些策略都很成功,靠着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他竟一夜之间成为各路起义军最猛的一路。

公元(618年),他众望所归在长安登基为帝。

如果,他没有活跃战场,那么就是从这一天起。

这么做并非他不想上战场,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又怎么会不想念战场呢?

可后方总要人来守,大家都去打仗,建设靠谁呢?

那几年,***百废待举。

是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建设。可以负责任的说,李世民能毫无顾忌的在前方建功立业,靠的还是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的大力支持,没有他的奋斗,***还是那个***,难免会少了些底蕴而已。

他一生活了69岁,前面52年,他努力做一个合格的高富帅。

后面的9年,他努力的让自己做一个合格的皇帝。

最后的7年,他努力的让自己做一个不问世事的老人。

应该说,他很好的完成了这一项工作。

如果说,他做错了什么,那就是在挑选接班人的事情上大意了些。

他有21个儿子、19个女儿

最出色的算二儿子李世民,比其他人的能力,世民在军事上,胸怀上、政务上、用人上面高出了太多太多。

多得让人有些妒忌。

当初,他起兵造反之时,世民出力最多,后来南征北战也是世民战功最丰,可以负责任的说,***的江山有一大半是世民打下来了。

为此,他曾经承诺过,事成,当立世民为太子。

可等坐上了皇位,他才知道,一个父亲对做不到的事不该那么早就给出承诺。

都是自己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肉。

谁做接班人他都愿意。

所以,他选择了大儿子建成。

作为接班人,建成虽说没有世民那么出色,但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

当初起兵造反,建成率军攻略西河,取霍邑,拒潼关,攻克长安。

***建立后,他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功勋也不少。

在接班人这个问题上,建成没毛病。

但他还是低估了世民的影响力。

由于处处活在世民的阴影下,建成时时刻刻都抱着一种紧张的状态。

整整8年,他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

为了压制世民,他不得不和元吉混在了一起。

两个孩子时时嘀咕,最终演变了杀戮。

他们先是通过手段来削弱世民的兵权,继而各种下毒,刺杀,都有。

这些他不是不知道,可他始终相信他们是兄弟,总有一天会明白的,谁做皇

帝都一样。

一样相亲相爱。

……

但这一次,他错了,错得很彻底。

这是他人生里唯一的错误。

公元626年6月最后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处理了政务就去了后院。

人老了,精力总比不上以前。

不多时就靠在老婆身上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才发现外面已经是另一番景象。

以前他是不相信什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鬼话。

那天他信了。

起因是世民被人下了毒,吐了不少血。

一直犹豫的世民终于在谋士的劝说下,开始对自己的大哥和四弟动手。

他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在玄武门设下埋伏,趁着建成和元吉上朝的路上,将他们一举给杀了。

建成的5个儿子全部被杀,全家被逐出皇室宗籍。

历史 把这一天称作“玄武门事变”。

还说这是***辉煌的开始。

根本就是鬼话,这根本就是他的苦楚日。

好不容易养大的儿子,就这么被杀了。

做父亲的哪能不痛心。

他躲在后院里大哭了一场,三天后再次出来,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立世民为***太子。

他痛苦地下诏说,“从今天起,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委托太子处理和决定,然后再报告给朕。”

面对这样的结果,他并没有感到有多么的不舍。

只是,他有一点不明白,本是相亲相爱的亲兄弟,为何下手竟这么狠呢?

这个疑问,他问了自己一天一夜依旧没有答案。

在一个黄昏,他把世民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亲自询问了这个答案。

“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可是你的亲兄弟?”

“ 父亲该问一下他们,是否把我当兄弟了,还有父亲,你可还记得曾经的诺言?我是被逼的!”李世民盯着李渊的双眼说道。

李渊叹了口气,他很清楚,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

看着跪在眼前的儿子,他忽然松了一口气,他忽然发现自己看得开,比起死,他更怕***没有继承人。

如今,这一切都云消雾散了。

许久,他才缓缓说道:“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我几乎放弃了你,还好你没有放弃。

老爹不如你啊。

我老了,这天下就交给你吧!

半个月后,他退位,称“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是为唐太宗。

8年后的一个夜晚,已经病重的李渊看着窗外的月亮,开始回望自己的一生,曾经的曾经他是一个标准的高富帅,为了心中的目标,他走上了一条奋斗之路。

在这条理想的路上,他有过犹豫、有个疑惑、甚至有过害怕,但很欣慰的是,他一直努力的走了下来。

世间的路最不好走的也许就是理想之路,奋斗之路。

他很庆幸自己走了下来。

人生到了这个年纪还有遗憾么?

似乎没了!

袁绍的简介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业为“经商黄金法则”。时贱而买时贵而卖代表人物:商祖白圭商祖白圭倡导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的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候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象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手判断,还能象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的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蕾谋略,精心经蕾,以至家累千金。薄利多销无敢居贵代表人物:计然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知地取胜择地生财代表人物:范蠡地形对作战很重要。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

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巨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子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巨富。“鸟择良木而栖,商人择地而贾”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曙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发展到与晋商分庭抗礼终执明清中国十大商帮之牛耳,成为“商道一龙头老大”。

见端知末预则生财代表人物:越王勾践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太肆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其财,赚的钱数十倍子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市民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雕红刻翠留连顾客代表人物:浙商张文举《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产。”

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

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宋代京都杭州浙商张文举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问顾客所需,顾客“百端呼索取复”伙计们“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粱、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嫒“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

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充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10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易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奇计胜兵奇谋生财代表人物:司马迁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桨的张氏,***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粱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粱。

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将成年高粱大量出手。

结果高粱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粱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因末萌见著,奇计获利。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代表人物:任氏《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

古人关子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云:“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择人任势用人以诚代表人物:刀闲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唯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

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

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象苏州这个五方杂处,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曹操知道徐庶不肯为他效力,为何不下令杀了徐庶?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人。为东汉末年割据势力之一,最盛时控有冀州、幽州、并州、青州等河朔四州,官至东汉大将军,成为东汉末年最强盛的势力诸侯,但在官渡之战中惨败给曹操后实力大损且元气大伤,不久便因仓亭之战大败受到重挫与打击,悲愤而亡。

扩展资料:

袁绍自恃地广兵强、粮食充足,根本听不进沮授的忠告。郭图等人又在背后进谗言说:“沮授监统内外兵众,威震三军,倘若他的势力逐渐加强,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从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从臣下就会灭亡,这是黄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诫的。统兵在外的将领,不宜让他参知内政。”因此,袁绍把沮授统领的军队分成三部,其中两部分别交给郭图和淳于琼。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准备抗击袁军。袁绍企图联合张绣和刘表对曹操进行夹击。他派使者到穰城联络张绣,还特意给张绣的谋士贾诩捎信结好。张绣打算应允,还没有说话,贾诩在一旁先开口了,他说:“请你回去转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了天下的国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张绣率众投降曹操。袁绍又派人到刘表处求援,刘表***惺惺答应了,实际上按兵不动,对袁曹之争斗只打算作壁上观。张、刘的态度使袁绍迟迟没有动手。

为什么说荀彧是绝代谋臣,品德清贵,因为他有四胜

徐庶不肯为曹操效力,曹操却不肯杀他,不是曹操仁慈,而是因为曹操的用人之道十分高明,留下徐庶比杀了徐庶要有利的多。

一、徐庶在三国时期的人生轨迹

徐庶,字元直,颍川人。在三国时期的众多谋士中,徐庶的人生轨迹极富***色彩。他早年家境贫寒,但却不甘平庸,苦练武艺,仗剑行走江湖,成为一名行侠仗义的侠客。后来他意识到读书求学的重要性,“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最终成了一位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名士才子。

刘备屯兵新野期间,徐庶前来投奔,两人一见如故,徐庶襟怀爽朗,妙策入神,成为刘备手下的得力谋士。然而不幸的是,在当阳长坂坡之战中,刘备的部队被曹军击败,徐庶的老母亲也被曹操活捉。

徐庶是一位孝子,担心母亲被曹操所害,于是只得拜别刘备,归顺曹操。但徐庶内心深处,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并不认同。因此他身在曹营心在汉,终身不肯为曹操献上一计一策。曹操却对徐庶的表现毫不在意,依旧赐予他***厚禄。

二、曹操不杀徐庶的真实原因

徐庶不肯为曹操效力,曹操却不杀他,是因为留下徐庶比杀了他更为有利。首先,徐庶曾是刘备阵营的重要人物,他来归顺曹操,受到曹操厚待,能起到很好的榜样作用。刘备和孙权阵营的文臣武将,看到徐庶降曹后安享富贵,势必会有更多的人以徐庶为榜样前来投奔,对瓦解敌方阵营的军心士气很有作用。

其次,徐庶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大名士,如果贸然杀了他,曹操就会落下不尊重人才的恶名,导致天下贤才对他望而生畏。反过来看,徐庶一言不发一计不献,曹操还对他非常尊敬,天下贤才都会把曹操视为难得的明主,踊跃来投。

可见,曹操不杀徐庶,确实是一招高明之举。

三国演义》中虽是曹操的谋士但一生未献一计的是?

荀彧早年被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曾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虽然不是军谋,但军事见解还是深得曹操信任的,荀彧传的话是太祖虽征伐在外,但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又有实例可以窥视荀彧的军事应变能力,即卒全三城,荀彧首先破计,众人疑惑,是荀彧看穿张邈的计谋,然后立即应对,勒兵设备,因为荀彧是司马,位次于将军,掌本府军事,是武官,所以有调兵做军事防御的权力。接着遣骑招夏侯敦进城,一起稳定人心。在郭贡兵临城下之际,第一时间单刀赴会,毫无惧意,让郭贡产生鄄城难下的错觉,这就是兵法上攻心之计。最后又和程昱定计,终于保全三城,让曹操有西归之所。在这场变乱中,作为武将夏侯敦表现远不如荀彧,夏侯先是被吕布袭了辎重,自己又被间谍挟制,也无法解决郭贡问题,他只能衷心对荀彧说一句:“君,一州镇也。”此为武胜。

但绝代谋臣只是这些还是不够的,三国志里荀彧是王佐的评价,王佐,王者师佐。陈群在回答别人质疑荀彧和颜子同等德才时说,明君对待臣子的待遇,最高的师臣,其次是友臣,曹操每当有大事,都会先咨询荀彧的意见,正是把荀彧看做师友。

做为魏武的师友,荀彧已经超出普通谋士的范畴,他辅佐曹操是用最至正的道理最出色的谋略。他首先和曹操论道,高瞻远瞩的指出怎样治理天下,荀彧希望曹操以周公为榜样,在武力平定天下后,立德立功立言。用孔子的儒家思想治理国家,并重礼学经学,教化人民,安定天下,这在那个时代是进步的,也得到曹操的赞许。荀彧是以谋天下安康为己任的,这就是荀彧成为绝代谋臣的理据。此为道胜。

二、在看看荀彧的谋略,不难发觉荀彧一定程度上是曹操的导师,不断规正曹操的错误,提出正确的发展方向。

1,首先来看看,兖州之乱后,曹操在没有驱逐吕布的情况下,就想东征陶谦,这种情况下,荀彧提出稳固根据地的战略思想,指出成天下者必有根本之地,曹操在兖州首先起兵,又有百姓根基,应该收复兖州,如无根据地则很难争衡天下,而征徐州会陷入两难之境。又提出收复兖州的方案,以及收复兖州后的发展路径。最后指出曹操征徐州的弊处,让曹操重新思考。曹操认识到自己战略的不成熟,听从荀彧之计,平定了兖州,避免了成为流寇的命途。

2,奉天子战略,荀彧力排众议,指出曹操的本心是为汉室兴义兵,匡扶天下,现在有机会靖难,应该迎奉天子,使天下百姓和士人看到汉中央的重建,赢得政治上的莫大优势,收取民心,招纳人才,号令诸侯。曹操正是听从了荀彧的意见,从此走上平地天下的正轨。

3,曹操对张绣的军事行动受挫,而吕布虎踞徐州,更加致命的是袁绍在河北强盛莫敌,来信里有傲慢轻视之意,曹操又怒又恐怕力有不逮,连行为举止都失去常态。这种情况下,荀彧看出曹操并非在为宛城失利而懊恼,而是畏惧袁绍的强势。所以荀彧先给曹操打气,提出四胜,果然曹操马上高兴起来,有了士气。接着荀彧对症下药,提出解决方法,先破吕布,再图河北的方针。对于曹操怕袁绍煽动关中诸侯的忧虑,荀彧做出精确的战略布局,对关中诸侯示以恩德,让他们在袁曹决战时选择观望,让钟繇镇守西边,曹操平定山东。事实证明关中诸侯非但没有在官渡之战时添乱,还在之后援助曹操集团大破高干、郭援,荀彧的布局取得成效。

4,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后,再次犯下当年不复兖州而征徐州的错误。以粮草少不足难抗河北为由,准备南下讨伐刘表。荀彧又一次调整曹操的错误,提出乘胜追击集中兵力对付袁绍的方针,指出南下荆州会给袁绍死灰复燃袭击许都的机会。曹操听从荀彧之计,渡河对袁氏继续施以军事打压

荀彧出生洛阳名门士族,书香门第,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立德高整,以身作则来教化他人,处台阁之重,而能折节礼下,公正持平,举荐贤才,自己又谦逊退让,曾十数次推掉三公之位,非正道不用心,所以才能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个人气质亦佳,史载其为人伟美,又有荀令留香的典故。

从理性出发,从现实出发,荀彧清醒地认识到汉不可为,于是他拥护曹操重造天下的大业,并建立了赫赫功绩。同时,他与旧王朝之间在情感上又有藕断丝连的联系,封建***纲常礼教的阴影亦笼罩在他的心头,让他难以挣脱。。

徐庶 号:元直,颍州(今河南许昌)人。

天下奇才,早年与诸葛亮、庞统同为好友。曾投刘表,后投刘备任军师,助刘备击退夏侯 ,又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后因曹操的谋士程昱用计软禁徐母,徐庶事母至孝,无奈改仕曹操,临别刘备时,推荐了诸葛亮。后徐母因此事自尽,徐庶自责不已,终生未徐庶原名徐福,年少时爱好任侠击剑,后折节向学,因中原战乱,客居于荆州,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后徐庶效力于刘备,还推荐了诸葛亮。长坂之战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抓获,于是徐庶北投曹操,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 - 简明演义传记

徐庶年少时爱好击剑,后折节向学,游学四方。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化名单福,投效与刘备,被拜为军师。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击败曹将吕旷、吕翔,斗阵胜曹仁,并计取樊城。不久曹操手下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称徐庶之才十倍于己。曹操欲拉拢徐庶,于是程昱取来徐庶老母,用伪书赚徐庶来降。徐庶临走前向刘备“走马荐诸葛”,并立誓在曹营“终身不设一谋”。后徐庶跟随曹操参加赤壁之战,在庞统建议下,主动***去散关防守马腾、韩遂,逃过赤壁大火。

徐庶的历史评价

诸葛亮:“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三国志蜀书九董和传》。

其他资料:

徐庶,字元直,本姓单,名福,后改名为徐庶。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书中许多情节虽与正史有所出入,但他至孝侍母,力荐诸葛,史籍却有详细的记载。

行侠江湖

徐庶的出生年月因史书无载而无法考证,但依据史籍记载其活动情况来看,他出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168——172年)。徐庶在少年时代,非常敬慕那些嫉恶如仇、扶危济困的武林侠士,矢志要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侠。为了实现这一宏愿,自幼拜师学艺,苦练武功,结交同道侠友,探讨切磋各个流派艺技。待学有所成之后,便游历四方,做一些除暴安良、扶危济困的侠行善举。徐庶很快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少年侠士。

东汉灵帝中平末年(188年),徐庶的一位朋友因与当地一家豪门恶霸结怨而被害得家破人亡,万般无奈之际,只好请少侠徐庶为其报仇雪恨。徐庶接受朋友的请求后,以白色垩(音è)泥涂抹面孔,只身闯入恶霸家中,一剑刺死了这个仗势欺人、为害一方的恶徒。徐庶正要离去,不幸被闻讯赶来的大批官差包围。因寡不敌众,失手被擒,官府对徐庶进行了严酷审讯,徐庶出于江湖道义,始终不肯说出事情真象。又怕因此株连母亲,尽管受尽酷刑,也不肯说出自己的姓名身份。官府计穷,派人将徐庶绑在刑车的立柱上,击鼓游街,要老百姓来辩认他的身份。老百姓感于徐庶行侠仗义,为地方除去一霸,所以无人出面指认。官府也无可奈何,后经徐庶的朋友上下打点,费尽周折,终于将其营救出狱。

弃武从文

这次***,在徐庶思想上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自己的力量,不足以铲除人间不平事,诛尽天下害人虫。审时度势,又见东汉王朝日趋腐朽,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决心弃武从文,掌握一身治国用兵的本领,造福于天下苍生。自此以后,徐庶告别武林诸友,摒弃刀枪剑戟,潜心读书求学。初进学馆时,同窗得知他曾以武犯禁,都不愿与他来往。徐庶对此毫不介意,依然我行我素,孜孜不倦地投入学习。由于他学习勤奋,天资聪颖,学习进步很快。加上他为人忠厚诚恳,豁达大度,很快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谅解。在学馆求学期间,与同郡的石韬、石广元志趣相投,成为亲密无间的好友。

汉献帝初平年间(190——193年),汉室衰微,悍臣专政,中原大地群雄并起,混战连绵。徐庶、石韬为避战乱,举家南迁到荆州地区。在荆州,徐庶结识了客居此地的崔州平、孟公威和诸葛亮、庞统等人。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徐庶为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人的见解、对时局敏锐的观察判断力和独到的治国用兵之术所倾倒。诸葛亮也对徐庶出众的才学,高尚的人品而敬仰。两人来往频繁,推心置腹地畅谈天下大势,品评当时豪杰,探讨治国用兵之道。徐庶对诸葛亮以春秋名相管仲、战国名将乐毅自喻,深信不疑。

力荐英才

徐庶客居荆州时,荆州牧刘表多次礼聘徐庶出仕。但徐庶观刘表其人,以为此公虽号称皇室宗胄,颇有礼贤下士之名,但骨子里却优柔寡断,知善不能举,知恶不能去,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徐庶坚辞不就。汉献帝建安六年(201年),在中原地区战败的刘备来投靠刘表,刘表对他心怀疑惧,让他屯兵新野抵挡曹操。徐庶通过观察,发现刘备胸怀大志,才略过人,并能够善待部属,素有人望。于是就前往新野拜见刘备。刘备正刻意结交荆襄一带的有识之士,对颇有名气的徐庶前来投靠,喜不自胜。刘备非常器重徐庶的才干和人品,当即把他留在营中并委以重任,让他参与整顿军事,训练士卒。

建安九年(204年),刘备乘曹操出兵河北攻邺城之机,出兵掠地,北至叶县附近。留守许昌的曹魏大将夏侯敦带于禁、李典等出兵抵御。因刘表拒绝出兵相助,刘备兵弱将少难挡曹军。在这危机关头,徐庶建议放火烧寨,佯装退兵,然后派关羽、张飞、赵云等领兵埋伏以待曹军追兵。夏侯敦不知其中有诈,不顾李典的劝阻,同于禁率轻骑追击刘备。刘备埋伏的军队同时发起进攻,将曹军团团围困,曹军伤亡惨重。刘备反败为胜,有惊无险,这才从容收兵,返回新野。

徐庶卓越的军事才能,令刘备大喜过望,盛赞他有王佐之才。徐庶极力谦让,称自己的才学远远无法同诸葛亮相比,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过去刘备在荆州曾拜访过阳翟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司马徽也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如今见徐庶又极力推荐诸葛亮,当即就产生了招募延揽之心。他想委托徐庶代表自己,礼聘诸葛亮出山。徐庶婉辞,他指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邦之能,人称“卧龙”先生,得其能安天下。对这位盖世奇才,不是冒然能请得来的,建议刘备亲自前往。刘备为图霸业,求才若渴,他不惜降尊纡贵,三顾茅庐,虔诚之心终于感动了诸葛亮,接受了刘备的邀请,于207年出山辅佐刘备,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侍母归曹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人南撤。在曹军追及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曹军掳获,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庶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大业,耿耿此心,唯天可表。不幸老母被掳,方寸已乱,即使我留在将军身边也无济于事,请将军允许我辞别,北上侍养老母!”刘备虽然舍不得让徐庶离开自己,但他知道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不忍看其母子分离,更怕万一徐母被害,自己会落下离人骨肉的罪名,只好同徐庶挥泪而别。

徐庶北上归曹以后,心中仍十分依恋故主刘备和好友诸葛亮。尽管他有出众的谋略和才华,但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与刘备、诸葛亮为敌。因此,徐庶在曹魏历时数十年,却从未在政治军事上有所作为,几乎湮没无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魏文帝黄初年间(220——226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诸葛亮三出祁山,北伐中原。他听到徐庶归曹入魏后的经历,不禁为自己好友的一生而叹息不已。

徐庶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最终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他忠直坦诚、孝敬亲尊、力荐英才的人格品德将永传后世。为曹操献一计,因此埋没了他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