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利是视的语法现象,唯利是图哪个是宾语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02 0
  1. 唯一和惟一的用法?
  2. 初中文言文句式分哪几类?如何判断?
  3. 唯利是视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惟利是图,同,唯利是图,意思是一心追逐利益,别的什么都不顾。

拼音是

唯利是视的语法现象,唯利是图哪个是宾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wéi

shì

tú,动宾式结构;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造句参考:资本家嘛,唯利是图,他们不是为了赚钱,又为了什么?

最早语出先秦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意思是我虽与晋国往来,但看中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而已。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惟利是趋,读音为wéi

shì

qū,指一心为利,别的什么都不顾。

语出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若以罪之大小而论,那宰牛的原算罪魁,但此辈无非市井庸愚,只知惟利是趋,岂知善恶果报之道。” 意思是如果按罪状的大小来说,那屠宰牛的屠户原本是罪魁祸首,但他只是市井庸民,只知道利益,怎会知道善恶有报的道理

2,惟利是视,读音为wéi

shì

shì,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语出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温峤传》:“苏峻小子,惟利是视。”意思是苏峻这个小子,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

3,自私自利,读音为

lì,解释只为自己打算,为自己谋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形容私心重。

语出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潘尼传》:“忧患之接,必生于自私,而兴于有欲。”意思是忧虑、祸患,必定是因自私而产生、因欲望而兴盛。

唯一和惟一的用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最后一句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朝代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初中文言文句式分哪几类?如何判断?

《辞海》和《现代汉语小词典》对“唯”的解释是“同‘惟’”。“唯”与“惟”都包含“独、只有”的意思。在实际应用方面,《古文观止·游黄山日记(后)》中有:“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扶予以登。”(令怡按:此处的“惟一”是两个词儿)现代文学***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和《出卖灵魂的秘诀》中分别用了“惟一”和“唯一”。如:“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这据说是‘征服中国’的唯一方法。”另一位现代文学***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用的也是“唯一”。如:“村中的唯一的一条大道上……”

“唯”“惟”二字,自古以来都是通用并存的。比如成语“惟利是图”(原作“惟利是视”“惟利是求”),《左传》《三国志》和沈约的《奏弹王源》等均作“唯利是视”或“唯利是求”;而《抱朴子》《初刻拍案惊奇》则都作“惟利是图”。“惟一”和“唯一”的应用情况也相仿,你有“惟一”,我用“唯一”,都无不可,甚至同一作家此文中用“惟一”、彼文中用“唯一”的现象也有,文友谊老师已为我们找到了例证。文友谊老师的“惟一”是正选词、“唯一”是异形词的结论是有根据的。如果说,《现代汉语词典》的意见还只是代表专家的观点,那么,《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国家“八五”规划重点图书)的意见,就代表了国家语委的观点,该字典在“唯”“惟”二字的处理上跟《现代汉语词典》完全一致。

唯利是视的意思,反义词,近义词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3)用“是”表判断。

[例句]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

二、省略句

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

(1)省略主语。

[例句]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

[简析]

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3)省略介词结构中的介词。常见的是省略介词“于”和“以”。

①至则无所用,放之( )山下。

②项王则受璧,置之( )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简析]①句中“山下”,是表示处所的名词,前面省略了介词“于”。②句中“座上”“地”是表处所的词语,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这类的“于”字省略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4)省略中心词。

中心词是在一个词组中被定语状语修饰的词,古汉语中常有省略中心词的现象。因此,读文言文时,必须注意,以免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例句]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②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简析]

①句中的“宫中府中”就是“宫中之吏”与“丞相府之吏”,省略了中心词“吏”,实际上是定语代替了中心词。②句中的“不毛”,就是“不毛之地”,即不生草木的地方。

和判断句不同,省略句是很难找到鲜明的标志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每一个词的含义,弄清楚句子的主谓宾,我们就会清楚缺少了什么了。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要有主谓,谓语之后如果还有任何修饰词,那么想必就是缺少宾语了,欲了解更多的文言句式,请看中篇和下篇。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判断句和省略句,在本文中我们将讲讲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这两种在文言文中才有的特殊现象。

三、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

[例句]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我(楚国)不得欺骗你(宋国),你(宋国)也不要欺骗我(楚国)]

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小结]

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

[例句]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简析]

这三个句子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二毛”(头发斑白的老人)、“鼓音”“王”都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2)疑问句中宾语前置

疑问句就是包含“何”、“安”“谁”等可以作为宾语的疑问词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要把作为宾语的疑问词放在动词前,翻译的时候应该先翻译动词。

[例句]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3)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这一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句]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太阳呀月亮呀,照耀大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③秉国之均,四方是维。(掌握国家***,天下赖你维持)

[简析]

①句的“下土”是动词“冒”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到动词“冒”的前边,在被提前的宾语与动词“冒”之间***代词“是”表示复指。②句的“亡”是“恤”的宾语,借助代词“之”复指宾语,把宾语提前。③句的“四方是维”就是“维(保护)四方”,此是借助代词“是”复指宾语,使宾语前置。

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惟(唯)”,构成“惟(唯)……是……”或“惟(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加明显。

[例句]

④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⑤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父母唯其疾之忧。

[简析]

“唯敌是求”就是“求敌”;“唯利是视”,就是“视利”;“唯其疾之忧”就是“忧其疾”。用了“唯……是……”和“唯……之……”的格式,宾语在句中的作用就比较突出。现代汉语从古代吸收的成语里有“唯命是听”“唯利是图”等说法,就是这种语法格式的保留。

四、定语后置

要了解定语后置,可以牢牢抓住集中常见的格式。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句]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本文我们讲了宾语后置和定语前置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有比较鲜明的标志,善于把握这些标志,可以让我们迅速地判断这两种特殊的文言现象,千万要记住哦!

要读懂文言文,要会翻译句子,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否则便无从下手,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等,我们怎样去判定一个句子是属于哪种特殊的句式,有没有什么标志?当然有。这篇文章,我们将来一个文言句式大***,领着大家一同去寻找句式中的特殊标志。

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在上篇和中篇,我们已经讲了前四种常见的文言句式,在本篇当中,我们将讲到被动句和几种固定的句式和用法。

五、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例句]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六、古文常见句式

(1)“如……何”、“奈……何”、“若……何”。这三个句式的意思都是“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

①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②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2)“……孰与……”、“……何如……”、“孰若”、“孰如”、“何若”等。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例句]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③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备注]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例句]

④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⑤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3)“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例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②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4)“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例句]

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世方乱,安以富为?

③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④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例句]

①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②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③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6)“得无”、“无乃”。“得无”又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

[例句]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②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是“岂不是”、“莫非是”、“恐怕要”等。

④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⑤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⑥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

在这篇中,被动句属于我们初中必须掌握的句式,其余的包含着特殊的标志的句子,虽然不在中考之列,我们也在这里提出来,是为了让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利用这些特殊词语来理解语句和翻译句子。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所有文言文的句式,你学会了多少呢?

词目,唯利是视,发音,wéi lì shì shì,释义,以利为着眼点。指一心只顾谋取利益。亦作“唯利是求”。亦作“唯利是图”。,引用,《古文观止》卷二 周文 ...盟于我。昭告昊天上帝,秦叁公,楚叁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 唯利是视 。”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 《全后周文》卷二 ...先居上将,高门峻宇,甲第雕墙,实繁有徒,同恶相济。民不见德, 唯利是视 。百姓嗷嗷,道路以目;含生业业,相顾钳口。常恐七百之基... 《全后汉文》卷六十二 ...秦》、《豳》也。其为士好高尚义,贵于名行。其欲失则趣势进权, 唯利是视 。余以不才,生于西土,耳能听而闻故老之言,目能视而见衣... 《全陈文》卷十二   ...高?襄向文政、留瑜、黄子玉,此数人者,将军所亲信,首鼠两端, 唯利是视 ,其馀将帅,亦可见矣。孰能被坚执锐,长驱深入,絷马埋轮... 《全北齐文》卷四 ...不伦,直以少从羁勒,颇习趋走,叨忝名器,事出尔朱,藏情谄笑, 唯利是视 ,义兵同举,郡胡覆族,虽狐祭首丘,事非小人,而忘恩背本... 《南北史演义》第七十一回 遇 *** 故后被污 违忠谏逆臣致败 ...将军狼顾一隅,亟经摧衂,声实亏丧,胆气衰沮,其将帅首鼠两端, 唯利是视 ,孰能披坚执锐,长驱深入,系马埋轮,奋不顾命,以先士卒... 《南北史演义》第七十七回 韦孝宽献议用兵 齐高纬挈妃避敌 ...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 唯利是视 ,荒*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敝,以此而观,覆... 《全唐文》第01部 卷十一 ...出总六条,番禺重镇,控摄遐远。心如?壑,聚敛无厌,不惮典章, 唯利是视 ,豪门富室,必与交通。受纳金银二千馀两,乞取奴婢一十九... 《全唐文》第03部 卷二百七十四 ...身当名利之路,皆物之相物,我之自我。当仁不让,思倍万以孤标; 唯利是视 ,愿半千而秀出。行高於人,众必非之;官大於国,主必恶之... 《全唐文》第03部 卷二百九十八 ...南中安置,则高丽俘虏,置之沙漠之曲;西域编?,散在青徐之右: 唯利是视 ,务安疆场,何独降胡,不可移徙?近者在边将士,爰及安蕃... 《全宋文》卷三十五 ...    ◇ 索虏互市议  臣愚以为獯猃弃义, 唯利是视 ,关市之请,或以觇国,顺之示弱,无明柔远,距而观衅,有... 《北史演义》第五十九卷 齐后主自号无愁 冯 ...命之劳,一二年中,必自离叛。且齐氏昏暴,政出多门,鬻狱卖官, 唯利是视 ,荒*无道,阖境嗷然。以此而观,覆亡可待。乘间电扫,事... 《三国志》卷七·魏书七·吕布张邈臧*** ...赴敌死。评曰:吕布有虓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覆, 唯利是视 。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昔汉光武谬於庞萌,近魏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