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什么意思,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8 0
  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蕴含着丰富的什么因素
  2.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第三
  3. 民不邦本出自哪里
  4. 本固邦宁的成语典故

民为邦本出自《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语出《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邦本思想在夏朝就已出现,《夏书》的佚文就有“后非众无与守邦”的说法,随着夏、商和西周的灭亡,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批诸侯国的灭亡和部分诸侯国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看到君主和国家虽处于统治人民的地位,人民为其所属,但人民对其的存亡也有制约作用,民为邦本的思想反映了人们从政治实践中看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蕴含着丰富的什么因素

贞谅斋话.第一辑.《民可近,不可下》

养牛者爱牛,为饮其乳;养鸡者爱鸡,为食其卵;养羊者爱羊,为获其毛.凡所爱,必有所图.有所图,还是私心.倘所爱之物不能以滴乳只卵一毛利己肥身,那是不会往外施爱的,因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封建统治者的爱民,多由此出.《尚书》说:“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统治者主动去爱民,亦必有所图.度其爱民本意,并非大仁大义,出自本心,而是时时受到一条无形鞭子的抽打.这条鞭子就是“畏民”.唐太宗李世民深谙其理,他在与侍臣的谈话中曾引述《尚书》的话:“可畏非民.”他看到了民的可怕.荀子也曾借用先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君最怕的就是覆舟.人郭正域对民之可畏论述得特别精辟.他说:“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汉之天下,四夷款塞,呼韩来朝,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四夷也,乃黄巾等贼一二小民也;元之天下,灭金灭宋,一统四海,卒之乱天下者,非金非宋也,乃韩山童、刘福通一二小民也.”由此观之,统治者爱民的目的,其实是爱己,是爱自己的那把交椅和***.皇帝爱民是手段,而不让他们造反、保住江山才是目的.私心之大,莫甚于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说爱自己的***不好听,而说爱民却冠冕堂皇.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以行其私,最能蒙人欺世.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什么意思,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曰:历代帝王说爱民,民不可下实可亲.

亲民原非君主意,畏民造反方是真.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第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扎扎实实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人民是家国社会的根本,以百姓福祉为根基,才能上下一心而社稷久安。

民不邦本出自哪里

夏书?五子之歌第三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本固邦宁的成语典故

据汉语大词典:出自《尚书·五子之歌》

汉语大词典邦:国家。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根本稳固,国家才能安宁。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五子是夏启的五个儿子,太康的兄弟,具体名字不明。《史记·夏本纪》说:“帝太康失国,兄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须,待。汭,水曲。须于洛汭,在洛水之曲等待着太康。五子怨恨,于是追述大禹的教戒,写了一组诗歌,名叫《五子之歌》。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

夏朝时期,禹的孙子太康即位,他荒*无度,百姓为之悲哀,他到洛水南面去打猎,穷国君主羿趁机篡夺了夏国的***。太康的弟弟作《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康起兵恢复了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