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生七死姜子牙_姜子牙三灾七难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27 0
  1. 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2. 历史上的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3.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背景骇人
  4.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5. 姜子牙对一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壮汉不信,后面发生了什么?

姜太公

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七生七死姜子牙_姜子牙三灾七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史书记载,姜太公生于商更丁帝八年八月初三(公元前 1211 年),卒于周康王六年(公元前 1072 年),一共活了139 岁。

姜太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高寿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当时周朝规定,姜太公五世之内皆反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齐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山东省的沿海地区,自幼聪慧。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

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皇帝纣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皇帝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历史考证

姜太公姓姜或吕氏,名望、尚,字子牙,号飞熊,炎帝神农皇帝51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东海说和河内说。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汉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市。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市。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这是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在实地联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伟人姜太公出生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应更合乎情理。经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姜太公出生地应为山东省日照市。

《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卫辉市在民国以前属河内郡,1988年以前叫汲县。卫辉附近有“东海”这个地名,有碑文为证。

二、姜太公的历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名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师”即“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太公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太公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1***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太公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用兵之道时,不能不重视太公的杰出贡献、思想价值。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太公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处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明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太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吕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兵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饮誉中外,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亦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举例说明: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六韬》论着中《文韬·兵道》记载即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之句;《孙子兵法·计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与《六韬·龙韬·论将》中“将有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国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而《六韬·龙韬·论将》亦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辉煌。

2、权谋思想

《六韬·文韬·文师》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因为,最大的权谋莫过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国家***是军事谋略的根本。这一思想,除《文师》外,在《发启》、《文启》、《顺启》等篇中也都反复论述这个道理。太公被封齐,建立齐国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针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基于这种认识,《六韬》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为已而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拥戴国君。本思想亦在齐国的实践中贯彻、实现了这一思想。这是其它所有军事谋略家所没有的。可见,《六韬》一书的上述内容,与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相符。

3、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4、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5、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姜太公指出,要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能分工的要求条件来选取贤能,再依据各官职应具备的条件来考核官吏,鉴别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强弱,评定其政绩的优劣,使之名实相当。因此必须坚持选用贤才、任用贤才的标准。关于选拔任用贤才的标准,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具备这六个标准的则为贤人。姜太公还认为,国属上贤、举贤,旨在任贤、用贤,如果上贤、举贤而不任贤、用贤,亦只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这种停留在名义上的上贤、举贤,是不会获其功而救其乱的,相反则会使世愈乱,以至造成国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贤、举贤、任贤、用贤,做到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名实相符。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6、六守三宝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四、千秋功业,后人称赞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对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业,不仅诗词歌颂,而且经史文论,多有盛赞。

对姜太公人们不仅重视他的著作和智能的价值,还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怀念他对正义,对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难,他不退却,不屈辱,不低头;饥饿,也不理会;沉沦,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自豪和骄傲。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主要来源,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我们说,***如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是战胜了,也难以巩固,并创造出那样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现在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确评价姜太公的功业,对于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齐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太公享年考

——兼及周文王等人的年龄问题

姜太公是殷周交替时的一个关键人物。以往,有关他的享年,从八九十岁到一百三四十岁⑴,什么说法都有。究其原因,除了文献记载的有限,更重要的还是缺少一个可资参照的年表。另外,有关周文王等人的年龄问题,也有类似的情况,且与太公享年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现在好了,夏商周断代工程找回了一个“失落的年表”⑵,我们正可据以进行新的探索。同时,由于我们的研究,只能算作断代工程的“拾余”,所以,也可从一个侧面对“新年表”的正确性和适用程度,起到一定的检验作用。

一、太公享年的大体范围

春秋以前的史料,如《尚书》、《易经》、《诗经》、甲骨文、金文等,没有明确涉及太公年龄的内容。战国至两汉的著述,多把初见周文王时的姜太公,说成是一位老者,尽管在形容老的程度上各有不同。如《荀子》和《韩诗外传》里就说:初见文王时的太公是“夫人行年七十有二,浑然而齿堕矣。”《尉缭子》里说:“太公望”年过七十“及遇文王”。《孟子》说:太公和叔齐“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楚辞》说:“太公九十乃显荣兮,诚未遇其匹合。”《史记》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淮南子》说:“吕尚使老者奋,项托使婴儿衿。以类相慕。”《说苑》里有太公望“七十而相周,九十而封齐”等等。

然而,近日见到网上有一篇名为《姜太公之高寿》的文章(见新乡历史文化专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见,文中说:

顾颉刚先生的《太公望年寿》认为,古文献中记载的姜太公年寿数,都是战国时代齐国游士的妄谈。“太公”原意为“老太爷”,但后人误以为太公是长寿之意,正好像彭祖名字中有“祖”,老子姓名中有“老”,就误以为彭祖、老子是年逾八百岁(似应为八十岁)的老人。而且从《诗经·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原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搏击的迅勇情况看,九十岁的老人是做不到的。所以顾颉刚推测,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终于八十岁左右。

我们认为,要想深入研究太公的具体享年,首先也需要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并且觉得,说“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终于八十岁左右”,是很难让人信从的,明显的理由至少有以下四点:

首先,说太公高寿“都是战国时代齐国游士的妄谈”不妥。正如我们前面所举,荀子、尉缭子、孟子和屈原,都是战国时人,又都说过太公高寿,但却无一人是“齐国游士”者。

其次,仅据《诗经·大雅·大明》里的诗句“维师尚父,时维鹰扬”的描写,就认为“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显然是想象的成分过多了。历史上老当益壮征战沙场的人不胜枚举。况且,“鹰扬”一词,恐怕关键还要落实在一个“率”字上;太公本人,未必一定是要“身先戟斧”的。

第三,说“姜太公在牧野之战时,年约三十”,实际上也就是说,姜太公在遇文王之时是二十岁左右。这不但和其它典籍不能相容,也不合情理。比如,太公的阅历和韬略从何而来?“吕牙在殷”和“太公避纣,居东海之滨”⑶该怎么解释?尤其是太公的女儿邑姜为“周王妃”(详后),也都没了着落。

第四,《史记·齐太公世家》里说,“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比起荀子、屈原等人的说法还要

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若论中国历史上兵家鼻祖,当首推姜子牙。后世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张良、诸葛亮等人,无不吸收了姜子牙的《六韬》之精华。纵观姜子牙的超长人生,即轰轰烈烈又神秘莫测,因为他福寿双全的活到了139岁。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军大将,被后世誉为中国兵家之鼻祖。

姜子牙在72岁时,被求贤若渴的周文王拜为“太师”,所以他也被称为姜太公,后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 。姜子牙即辅佐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又亲手缔造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同时他亦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都公认他为儒、法、兵、纵横等诸子百家的鼻祖,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自幼家境贫寒,虽然他的祖上也曾经做过大官,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境败落了。

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酒。可以说,蹇运伴随了他的大半生。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是宰牛还是做生意,他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有一天能一展才华。可是直到他70岁时,仍是一事无成,熟读《封神演义》的朋友都知道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

说姜子牙到昆仑山学道40年,70岁回家之后娶了68岁的黄花处女马招娣。

姜子牙在谋生方面一无所长,马招娣面对姜子牙的无能和窝囊,便要姜子牙写一纸休书结束夫妻关系。虽然姜子牙一再说自己很快就要发达,让马招娣再忍忍,千万可别犯傻,但马氏哪里肯信。不想姜子牙后来果然发达了,“官居一品,位列公卿”。马招娣得知当年自己根本看不上的姜子牙居然发达到这种地步,不禁急火攻心的上吊***了,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还不忘旧情的封她个“扫帚星”的神职。这一段情节虽是神话,但距姜子牙当时的窘境也相去不远。

姜子牙在他72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了当时还是西伯侯的姬昌。

据说姬昌每次在外出打猎之前都会占卜一卦,而此次的卦辞却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在与姜子牙谈论之后,姬昌道:“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尊姜子牙为“太师”,并亲自为姜子牙扶轮而归,成语“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出于此处。

姬昌去世之后,武王姬发即位,此时纣王荒*暴虐到了极点,姜子牙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向姬发提出伐纣灭商。

姜子牙精选了兵车300辆,勇士3000人,甲士45000人,组成了伐纣大军。在伐纣大军的誓师大会上,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说道:“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此时武王姬发现所占卜的龟兆不吉,随后行军途中又遭遇了狂风大雨。因此,姬发和众臣的决心一度动摇,又是姜子牙力排众议,坚定了姬发伐纣的信心。

当伐纣大军到达商都朝歌郊外70里处的牧野时,其他各诸侯也率兵车4000乘与姜子牙会合。

此时商纣王也集结了17万兵马赶至牧野,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由此爆发,此战姜子牙亲率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姬发率领大军从两翼包抄商纣王的军队。商纣王的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因此在纷纷倒戈,商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国都朝歌,登上鹿台之后自焚而死,姜子牙随后诏告天下商朝灭亡。

在伐纣灭商之后,由于姜子牙在兴周灭商中功勋卓著,而被首封于齐地营丘(即今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

公元前1045年,姜子牙正式建立起了齐国,但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周朝中央辅佐周成王,或运筹帷幄或领兵亲征,曾经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的“三监之乱”和淮夷、徐夷的“五侯反周”。他的大儿子姜伋,也没有到临淄治理齐国,而是一直在周都镐京担任虎贲氏之职,统领着王宫的卫戍部队,在齐国开国后的三十余年之中,齐国基本上是由姜子牙的三儿子姜印治理。

姜子牙作为中国军事家的鼻祖,他所留下的兵法《六韬》,一直受到后世兵家所崇拜(1***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墓葬出土了《六韬》的残简)。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被后世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历代兵家的必读之书,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六韬》在16世纪传入了日本,18世纪又传入了欧洲,如今已被翻译成了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

纵观姜子牙的***人生,他是否在昆仑山学道40年我们不得而知,但他70多岁掌兵,一身立两国,并且福寿双全的活到了139岁。就算是我们不考虑《封神榜》的因素,他依然是位神仙中人。

历史上的姜子牙活了多少岁?

姜子牙是自然而终的。周康王六年,姜子牙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姜子牙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子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扩展资料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

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子牙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十九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

公元739年(***二十七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宁五年)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

姜子牙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让他们在国家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通过考核符合选贤标准的人,不分亲疏用其所长,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积极创造性。

这一用人路线打破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尊尊亲亲”的正统思想束缚。姜太公还把用人提升到事关国家兴亡的高度,提出“六守”、“八征”、“六不用”的人才理论。实践证明,他的用人思想不仅开创了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人才使用先河,也为后来齐国称霸列国奠定了基础。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

太公认为,如果在齐地强力推行周礼,容易产生民族矛盾,不利于治国安邦。经过再三斟酌,他决定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且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

百度百科-姜子牙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背景骇人

刀墓观点:真实的姜子牙,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

正史中的贤臣,李隆基的偶像

但这毕竟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在 历史 真实的中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真的可以保周朝八百年吗?***中他是玉虚宫自玉虚宫出身的***,随着西岐大军,征伐气数将尽的商纣,不仅与各路神魔交手,最终还亲自宣读了封神榜,只是因为他生来与仙道无缘,才只能在人间享受荣华富贵。

在正史中,他是一位非常富有才华的贤臣,而且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颇有建树。

历代统治者都将他视为非常难得的良臣,在唐朝以前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对他赞赏有加,歌颂他的功德。唐朝的李隆基,期望国家能够安定,他需要姜尚既忠心耿耿,又尽心尽力的能才,为了纪念他,每次出师征战或者是有人才应诏的时候,他都会亲自前去庙里拜谒。后来又赐姜尚谥号为“武成王”,将他视为我国的“武”圣人,而在抵御外族侵略的时候,北宋君主还曾下令让全体军事将领,在出征前必须先将《太公兵法》研读一遍。

一名心狠手辣的政治家

姜子牙是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周朝八百年天下的贤相,可是在姜子牙到齐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却是杀掉当时天下知名的隐士狂介、华士。姜子牙为何做出这样荒唐的行为呢?

其实,历代君王对待隐士无非有两种态度。两种态度均代表了极端,一种是唐太宗、康熙等爱才释才的君王,而一种则是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代表,对待那些归隐之士,朱元璋有一个态度,叫做“不为我所用,必为我所杀”。

显然,姜子牙是朱元璋的“师父”。

当时,周公在鲁国,听说姜子牙杀掉隐士的消息急忙赶到齐国,希望劝说姜子牙。可是姜子牙却说:“我们作为国君的,以什么来统治百姓呢?无非是以爵位、俸禄、刑律、处罚四种。可是那两个隐士,却公开宣称不向天子称臣,不被我所任用。这种人一旦多了,国君还去管理谁,惩罚谁呢?”

姜子牙到底活了多少岁?

史书上记载“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在齐桓公姜小白的统治下,更是将霸业推到了顶峰。此后公族势力逐渐削弱,最终在公元前386年贵族田和自立为国君,废除齐康公,将他迁居于海滨,姜齐正式灭亡。

一生中经历三位女人,姜子牙到底爱谁

马氏在与姜子牙分道扬镳之后,姜子牙便开始有了新作为,有了功名。这时,马氏贪图荣华富贵,又重新要求与姜子牙复合,姜子牙并未同意反而向马氏泼了一盆水。此论便是后来的覆水难收。百花仙子可以说是姜子牙一生得不到的梦中情人。姜子牙是文人墨客,一度十分迷恋花草香,其实,他的心中是喜欢如花似玉、温婉可人的姑娘。

一位叫做人鱼鲛儿的仙子曾经也走进过姜子牙的心中。人鱼鲛儿一直对于姜子牙心存爱意,但是姜子牙对于人鱼鲛儿的感情却是一种怜爱之情,一直把她当做红颜知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姜子牙到底爱谁,也许连他自己也很迷茫。

唯独留给人们的,只不过是其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而这,也是现代人最珍贵的东西

传说 历史 上的姜子牙活了超过100岁.是不是真的年代太久远了不好考证。笔者讲《金融五千年》共八十集,是从西周开始讲起的,姜子牙这个重要的 历史 人物自然是必须要讲的。姜子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物,姜子牙的一生是***的一生,在那个平均寿命不超过60岁的远古,姜子牙七十三岁才出山,姜子牙的出山与众不同地在渭河垂钓,姜子牙通过垂钓等到了周文王这个伟大 历史 帝王,周文王是中国 历史 上的三大圣人之一,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何等厉害的人物,这么厉害的人物是姜子牙要等的老板,等到这个厉害的老板后,姜子牙还要试试这个厉害的老板是不是真心请他出山,非要周文王背他回家,结果是把这个周文王累了个半死,才把姜子牙背了274步,姜子牙就保也西周274年的太平盛世。姜子牙夸下海口可以存世800年的周朝,西周和东周加在一起是,共789年,是中国 历史 上最长的朝代。

姜子牙在 历史 上是一个像神一样的人物,老板周文王请他出山时已经七十三岁了,老板周文王还诚心诚意的充分授权给姜子牙,姜子牙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世的伟大圣人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能成为像姜子牙一样的人,结果是没有实现理想。后世的诸葛亮也想成为像姜子牙一样的人,也没有实现理想。

姜子牙的***是七十三岁了才出山还能实现理想,原因一是姜子牙确实的个天才,姜子牙像神仙一样的才华是后人无法超越的,二是姜子牙遇上了万年一遇的伟大老板周文王,***设姜子牙不是遇到了伟大的周文王,恐怕姜子牙也不可能实现人生的理想。姜子牙在一个最佳的 历史 条件下遇到了伟大的周文王,姜子牙才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样的相遇不光我们现在的人不敢想,连伟大的孔子也努力了一生都没有遇上一个像周文王这样伟大的老板。姜子牙是伟大而***的,是 历史 的***儿,他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的神话。

据史料记载,姜子牙早年曾入赘到齐地,后来被赶出家门,成为“少为人婿,老而见去”的齐逐之夫。《礼记 曲礼》称“老,逐也,七十曰老”。说明当时姜子牙离开齐已经七十岁了,而姜子牙遇到周文王是在公元前1057年,当时已经72岁。

而根据《竹书纪年》和《姜太公吕望表》记载,姜子牙薨于康王六年,由此推算出姜子牙活了126岁。

他被推上神位是从唐朝开始,739年,唐肃宗被追封为武成王;宋朝把姜子牙的《六韬》列为“武经七书”之一,本人则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元朝时被神化;明朝万历年间作家许仲琳创作的《封神演义》,正式把姜子牙推向了神坛。

姜子牙(约前1156-约前1017年),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兵家之鼻祖,72岁助周代纣,缔造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被尊为百家宗师,亨年139岁而终。

姜子牙又名“姜太公”,商末周初人士,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军事家,也被称为“百家师宗”,留有《太公六韬》开启了中国军事的先河。

历史 上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典故,就是姜太公在他72岁的时候遇上了他的伯乐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从此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

据史料记载他大致生于1156,死于公元前1017,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君王,对于一个古人来说确实让人惊讶。当然这也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子牙活了多少岁?他七十二岁时垂钓于渭水之滨,第一次见到周文王姬昌,此后又助武王伐纣,成为姜姓齐国的缔造者,整整活了一百三十九岁,其高寿,在上古、春秋时期,应该是无人能及的。

姜子牙,姓姜名尚,字子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为兴周灭商立下了赫赫功勋。

姜子牙的祖上相当显赫,先祖曾做过四岳之官,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到了姜子牙出世时,家道已经中衰,家境破败不堪,他年轻的时候为了生存,可谓是什么苦都能吃,干过宰牛羊***的屠夫,还开过酒肆卖酒,甚至还出门摆地摊,虽然生活清贫困顿,但姜子牙人穷志长,做买卖谋生的同时也不忘了刻苦学习,无论天文地理,军事谋略他都如饥似渴的学习专研,姜子牙尤其热衷于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通过毕生所学报效国家,但直到七十岁还依然一事无成。

关于姜子牙何时何岁遇见西伯侯姬昌,后世说法比较一致,比如齐国相国管仲之妾(齐管妾婧)曾说 “昔者太公望年七十,屠牛于朝歌市,八十为天子师,九十而封于齐……”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百里奚也曾说 “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 他(她)们的说法,与姜子牙实际初见西伯侯姬昌的时间是非常接近的。 姜子牙七十二岁时, 垂钓于渭水之滨,得见姬昌,二人相谈至欢,姬昌更是视眼前这位白发苍然老者为况世奇才,两人同乘一车而归,至此姜子牙才算是熬出了头,终于可以实现抱负,展现平生所学为国效命。

在普遍寿命不高的奴隶 社会 时期,姜子牙七十二岁依然精神奕奕,坚持不懈寻找明主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遇到西伯侯姬昌后,被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尽心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又被尊为“师尚父”,并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强盛的周朝,其功业在当时无人能及,被封为齐侯,定都营丘。 姜子牙是姜氏齐国的缔造者,他的子孙后代在春秋时期把齐国治理成春秋五霸之一。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长寿高人的象征,因为太长寿,一生经历了周朝前期的多个王,分别是: 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成王姬诵、周康王姬钊。 一生历四主,尽心辅佐,兢兢业业,为周朝前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以苍老之年而精神依然饱满,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无穷的智慧,其博学多才、高尚品德极受后世推崇,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和长寿高人。

姜子牙一直活了139岁,于 周康王六年(前1017年)卒于周都镐京,是中国奴隶 社会 活的最长寿的人之一。

答,139岁,生辰,公元前1156—1017。

答案:139岁

生辰:公元前1156-公元前1017年

一本糊涂帐,这要问姜子牙妻子及其儿女了,因 历史 有争议呀!

应该是一直活到死。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怎么死的?

大多数人知道姜子牙是因为电视剧封神榜,讲述了姜子牙带领众神帮助周文王赢得国家的故事。***、***剧中的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的***。之后奉命下山,帮助周灭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灭了商朝,成就了神化大业。但这毕竟是一部文艺作品,那么真实历史中的姜子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姜子牙姓姜,卢氏人,名尚,大名鼎鼎,本名子牙,又名吕尚、谥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与他的祖先有关,他的真名是姜,曾是四山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顺、禹时封为鲁,故赐其姓。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乡,目前还存在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东部的日照和莒县。

姜子牙虽然出身显赫,但到了商朝末年,家世早已没落。据有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当过屠夫、小贩,宰过牛,唱过歌,卖过棘。其他人说他是圣歌的屠夫和脊骨的女主人。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姜子牙曾经是嫁到女家的女婿,后来因为生计不佳被妻子赶了出来,这种说法在***和电视剧中也有体现。

一些文献还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在商朝担任低级官员。后来,他因不满商纣王的暴政而弃职,四处游说天下诸侯,却一无所获,隐居在渭水边。有一次锡伯族姬昌打猎前占卜,碑文上写着:他得到的既不是龙也不是刺,不是虎也不是虫,他得到的是一个霸王的补充。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了渔夫姜子牙。王文西说:“既然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君主太公说过,“必有圣人来周,所以周惠才会昌盛。那是你,对吗?我们已经期待你很久了。所以姜子牙被称为太公王,两人一起骑马,姜子牙被尊为太傅。从此,在姜子牙的帮助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把心转向了周。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父。经过几年的准备,武王决定在外出前参加战争和占卜。凶兆是不好的,风暴是严重的。群臣害怕,只有姜子牙坚持行军,于是武王出征。此后,牧野之战击败商朝军队后,纣王在芦台自焚,武王军队入朝,商朝结束。

王武平定商周并成为世界的统治者后,他开始奖励有功的官员。先是把姜子牙封在东营,建立齐国。姜子牙在东征封国的途中,被告知“一听难求,一听难失。”客人很平和,几乎是非华人。

姜子牙听后,连夜穿衣上路,拂晓抵达齐国。正好乐厚领兵攻营山。原来,英丘毗邻莱国,莱人是东夷人。他们趁着商周之乱,周朝刚刚平定,无力平定远方,于是与姜子牙争夺土地。

姜子牙到了齐国后,定下了自己的政事。因其俗、简、贸、工,渔翁得利。于是很多人加入了齐国,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大国。

武王病逝后,年轻的周成王继承了王位,周公旦帮助他。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的不满,他们联合纣王的儿子吴庚发动了叛乱,连东方的怀一也叛乱了。

为此周公派康公去通知姜子牙: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棱,北至无棣,此处五王公,各地方官,若有罪,命你出战。齐能因此功不可没

姜子牙是一位充满谋略的政治军事家,被誉为兵家始祖。其著作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先秦时期军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军事思想影响很大。史记年,司马迁说了后世的话和周的阴功。都是为了太公。

由于姜子牙杰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姜子牙从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景仰,被誉为武圣。79年,唐玄宗下诏姜子牙为丞;到了宋代,姜子牙的书六韬被列入武学七书,他本人也被追封为昭烈王武成。武庙里,为首的是姜子牙。

元明时期,姜子牙逐渐被神化。明朝万历年间,道士许创造了封神演义。从此姜子牙从人变神,诸神退位,一代宗师在此。一切都被原谅在民间广为流传。

***中姜子牙婚姻不成功,没有孩子,但根据文献记载,姜子牙有很多孩子。除了继承王位的丁公陆机,还有许多其他人,其中许多人成为今天一些姓氏的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还有一个女儿,史书上叫蒋易。蒋易与周武王结婚,生下了周成王和晋国开国国王唐叔虞。唐叔虞和蒋易被供奉在太原晋祠。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特别是在江的统治下,更是将霸权推向了顶峰。此后,公权力逐渐削弱,终于在公元前386年,贵族田和称帝,废了齐康公,迁都于海滨,姜奇在此正式去世。

姜子牙对一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壮汉不信,后面发生了什么?

看过《封神榜》的人肯定对姜子牙这个人物非常熟悉。在历史上的确有姜子牙这个人,但对于他最后的结局却并没有详细说明。有些记载中提到,姜子牙活到了110岁,但也有记载中说到姜子牙活到了139岁。按照这两个说法,姜子牙必定是无病无灾,安享晚年。

姜子牙是一个神话色彩非常浓重的人物。他的人生几乎就是碌碌无为,到了70多岁才遇到了赏识他的人,也就是姬昌。关乎这个有一个出名的典故,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写的就是他和姬昌初次相遇的场景。姜子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大半生的虚度也只是为了等待值得辅佐的人出现。他将自己所剩的时间都用在了辅佐姬昌和他后代上。

周朝建立后姜子牙被封为太师,在周武王即位后,对于这个如父亲一样的老人就尊称他师尚父。记载中提到姜子牙在商朝灭亡周朝建立之后开始改革,创下了不菲的功绩。一共辅佐了六位帝王,还被封为齐王。虽然让人觉得他非常厉害,但姜子牙也是一个普通人,年轻的时候他杀过牛卖过酒,却并没有因此颓废,反而自学兵法奇书谋略。

比起神话中将他塑造得无所不能,这样的他反而更加亲切。很多人都觉得姜子牙活的那么久是因为养身之道。就跟后世的张三丰一样,平日里在饮食和强身健体方面都有一套,再加上心态好,自然是长命百岁。

姜子牙对一个壮汉说,你7日内必死,但是壮汉不相信,后来回到城中以后,第5天就突发疾病死亡了,一时间姜子牙能算人生死的消息被传的沸沸扬扬,后来他又成了周文王的贤能。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就是姜子牙,他有雄才大略,也胸怀天下,有的济世之志,但是没有遇到贤主,就隐居了,一直在河边钓鱼,他用的是直勾,这样怎么能钓到鱼呢,很多人去劝他,但他却不以为意,说他们不懂其中的乐趣。有一次从旁边来了两个壮汉,士兵打扮,他们来到姜子牙边上洗脸,姜子牙看到其中一个人的脸色,就说可惜可惜,那两个人不了解,姜子牙就看的其中的一个人说,“老夫看你印堂发黑,有赤脉贯瞳之像,如果马上回去救治还有的救,不然的话,七日内必死”。

但是那个人不信,觉得自己年轻力壮,而且身体没毛病,怎么可能说死就死,所以对着姜子牙冷嘲热讽了一顿就离开了。这两个人其实是守城的士兵,回到城里以后,姜子牙说的那个人就在第五天突发疾病死了,渭河边有个钓鱼的老者能够算出人生死,这件事被传得沸沸扬扬,姜子牙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后来周文王出城打猎的时候,到河边也看到了姜子牙,发现他用的鱼钩是直的,也很疑惑就上前去交谈,姜子牙所展现出来的才能,让周文王越来越相信,他就是那个能辅佐霸业的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