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窗事发的意思和典故_东窗事发的出处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7 0
  1. 东窗事发的主人公是谁的
  2. 东窗事发的典故是关于谁的 东窗事发的典故以及主人公
  3. 东窗事发是什么意思?
  4. 东窗事发文言文翻译
  5. 东窗比喻什么意思
  6. 宋元时期的历史故事

1、东窗事发,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东窗事发》。

2、这则成语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含贬义。

3、成语寓意:“东窗事发”这则典故表,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天理昭彰,举头三尺有神明。干过坏事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虽然鬼神之事很荒唐,但这反映了一种民意,反映了做坏事、诬陷忠良的人,内心惶恐不安,自己可能都不会原谅自己。

东窗事发的意思和典故_东窗事发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东窗事发的主人公是谁的

“东窗事发”的由来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在现今是密谋败露的意思。但它的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记载:相传秦桧杀岳飞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策划。后来秦桧死了,在地狱里受尽千般苦。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元代孔文卿依此传说作杂剧《秦太师东窗事犯》,昆剧《疯僧扫秦》是据其第二折改编的。

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非作歹,必有东窗事发之时。

“五花八门”小考

“五花八门”现在多比喻事物繁多,变幻莫测。而在古代,“五花八门”却各有所指。

五花是:一、金菊花:指卖茶花的女人;二、木棉花:指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三、水仙花:指酒楼上的歌女;四、火棘花:指玩杂耍的人;五、土牛花:指挑夫。

八门是:一门巾:指***占卦的人;二门皮:指卖草药的人;三门彩:指变戏法的人;四门挂:指江湖卖艺的人;五门平:指说书评弹的人;六门团:指街头卖唱的人;七门调:指搭篷扎纸的人;八门聊:指高台唱戏的人。

“望梅止渴”小考

“望梅止渴”的典故发生在哪里?《世说新语·***谲》中曾说: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 ‘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但是没有交代地点。据《历阳典录》和《巢湖风物志》载:建安二年(公元1***年),曹*伐吴,领兵十万,从许昌南下,路过安徽含山县梅山,将士口渴心焦,找不到水喝。曹*心生一计,指着前方说:前山有一片大梅林,梅子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将士听说都流出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

现在梅山北麓乌龟坡石壁上还留有前人刻的“曹*行军至此望梅止渴”十个大字。宋代王安石来这里游览时曾写有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将军马上设良谋,遥望青山指梅树”。明人戴重写有《梅山梅花》诗:“千里吴江春水深,许君饮马望江浔。空山花树无人迹,枉被曹瞒指到今。”

“目不识丁”的由来

人们称文盲为“目不识丁”,意为“丁”字都不识,可见其不通文字的程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目不识丁”一词的由来,自有其演化形成的过程,追根溯源,首先缘起于《唐书·张宏靖传》:“背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在窦苹《唐书音训》中,则云:“丁恐当作个”,也就是说,“不如识一丁字”中的“丁”,应当是“个”字之误。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亦认为如此,说明《唐书》所云确为“目不识一个字”。由于印刷或书写之误,一般读者又不深究,故而流传为“不如识一个丁字”,后演为“不识一丁”,或曰“目不识丁”。

“两袖清风”小考

古往今来,凡为官清廉,不贪钱财者,常以“两袖清风”自誉。说起它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明朝正统年间,宦官王振***,每逢朝会,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多献以珠宝白银。巡抚山西河南的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不带任何礼品。他的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求权贵,也应该带一些著名的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笑着举起两袖风趣地说:“带有清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由来

成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多年来流行一种说法,认为是顾炎武说的。但出自顾炎武的哪一本书。却从未有人点明。刘洁修对顾炎武的著述一一翻检,仅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发现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刘洁修继续查索,终于在《饮冰室合集》中找到答案: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辨法通论·论幼学》)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同上,《文集之三十三,痛定罪言·三》)刘洁修经过考辨之后,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

“十恶不赦”的来历

“十恶不赦”的说法,初见于唐朝。根据唐律的规定,十恶大罪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曰谋反,即以各种手段反对以专制君主为代表的封建国家统治的行为。二曰谋大逆,即预谋毁坏宗庙山陵及宫阙的行为。三曰谋叛,主要是指本朝官吏背叛朝廷而投奔外国或投降伪***的行为。四曰恶逆,主要是指殴打和谋杀尊亲属的行为。五曰不道,是指杀无死罪者或后而肢解的行为。六曰大不敬,凡对专制君主的人身及尊严有所侵犯之行为,都可认为是大不敬。七曰不孝,就是子女不事父母者。八曰不睦,即亲族之间互相侵犯的行为。九曰不义,就是卑下侵犯非血缘尊长的行为。十曰内乱,即家族间犯奸的行为。

“解铃系铃”溯源

“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成语出自于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发生在金陵(今南京)。

据明代瞿汝稷编佛家禅宗语录《指月录》卷二十三“法灯”载:金陵清凉寺(遗址在今清凉山公园内)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性格豪放,平时不太拘守佛门戒规,寺内一般和尚都瞧不起他,唯独法眼禅师对他颇器重。有一次,法眼在讲经说法时,询问寺内众和尚道:“系在老虎颈项上的金铃,谁能够去把它解下来?”大家再三思考,都回答不出来。这时,法灯刚巧走过来,法眼又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法灯不***思索地答道:“只有那个把金铃系到虎颈上面去的人,才能够把金铃解下来。”法眼听后,认为法灯颇能领悟佛教教义,便当众赞扬了他。

后人,人们就用“解铃系铃” (又作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成语,来比喻一件事情出了问题,仍须由做此事的人自己去解决。

“永垂不朽”索源

“永垂不朽”一词是由“死而不朽”演化而来的,指伟人或名人光辉的业绩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永垂不朽”一说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据该书记载,春秋时,晋国的范宣子问穆叔:“古人说‘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穆叔在听取了范宣子的意见后说:“我听说,最伟大之处是德行上有建树,其次是功业上有成就,再次是言论上有创造,德行、功业、言论这三者,即使过了很久时间,也不会消失,这就叫不朽。”这就是“永垂不朽”一词的渊源。

“叶落归根”溯源

远在海外的中华赤子常用“叶落归根”来表示思念故土之情。叶落归根一词的意思最早见于《苟子·致仕篇》,原句是:“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这在《汉书·翼奉传》的注里被引申为“木落归本,水落归末”。当时的语义比较浅显,也比较接近“叶落归根”这句俗话了。宋人所作的佛教书籍《传灯录》便明确出现了这句俗话,其中有云: “六祖慧能涅磐时,答众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后来,陆放翁干脆把这名俗话纳入诗中,作成“云闲望出岫,叶落喜归根”的佳句。

“开卷有益”的由来

“开卷有益”是一句鼓励人们读书的话,意思是说,只要你常常打开书本读下去,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但你是否知道它的出处呢?

这是一句成语,原出自宋太宗赵匡义之口。据宋人王辟之所著《渑水燕谈录》记载:“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所提《御览》,系指《太平御览》,为宋初四大类书之一。该书由宋太宗亲命大臣李肪等编纂,自太平兴国元年,初名《太平总类》,或称《太平类编》。全书共一千卷,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传记百余种,旧地志两百余种,皆为当今佚书,故此,这是一部十分珍贵的大型类书。书成,即呈皇上御审。宋太宗每天阅读三卷,即使有事耽误了,也得趁空闲时间补读;因此,“不以为劳”,花了一年的时间,坚持把这部洋洋巨著从头至尾全部读完,并亲作题签,将其更名为《太平御览》。这就是“开卷有益”及《太平御览》的由来。

东窗事发的典故是关于谁的 东窗事发的典故以及主人公

东窗事发的主人公是:秦桧

传说秦桧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定计。秦桧死后,在地狱里受苦,王氏给他作道场,并派道士去探访他。他对道士说:请告诉夫人,东窗下的密谋已经暴露了。后遂用“东窗事发、东窗事犯”等阴谋败露,将被惩治;以“东窗妇”借指阴毒的人;以“东窗计”指阴谋诡计。

“东窗事发”。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被惩治,常用此语。

东窗事发:[ dōng chuāng shì fā ]?

1.?解释:比喻阴谋已败露。

2.?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3.?示例: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

4.?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东窗事发是什么意思?

1、东窗事发指的是秦桧。

2、东窗事发,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元·刘一清《钱塘遗事·东窗事发》。这则成语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其本身结构为主谓式,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含贬义。

3、成语出处: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夫人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当误国害民,我已诉于天,得请于帝矣。”桧死。未几,子熹亦死。夫人思亡,设酿,方士伏章,见蠢荷铁枷,因问秦太师所在,熹曰:“吾父见在酆都。”方士如言而往,果见桧与万俟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与夫人,东窗事发矣!”

东窗事发文言文翻译

意思: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与东窗事犯是同义。

出自: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释义: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岳飞的事情暴露了。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示例:在他即将退休前两个月,终于东窗事发:他因挪用公款、收受贿赂,受到***。

成语典故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抓住老虎容易,要想放走再把它抓住就很难了。”于是秦桧就决定杀掉岳飞。后来秦桧在西湖游玩,在船中睡着了,梦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

秦桧十分害怕。回家后,大病一场不久就死了。秦桧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秦蟢也死了。王氏设起神案,请道士驱鬼,道士呈表给上天,迷蒙中看见秦蟢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

秦蟢回答说:“在鬼城酆都。”方士按秦蟢说的话到酆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了各种各样的苦刑。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岳飞的事情暴露了! ”

东窗比喻什么意思

1. 东窗事发的译文

译文: 秦桧想杀岳飞,在东窗内同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抓捕老虎容易,而放掉了它以后要想再把它抓住就难了." 于是秦桧就决定杀掉岳飞.后来秦桧在西湖游玩,在船中突然得了病,病中看见一个披着长发的人大声地说:"你害国害民,我已经告诉上天,上天要派人来捉拿你了."秦桧回家后,不久就死了.秦桧刚死没几天,他的儿子秦嘻也死了.王氏设起神案,请道士驱鬼.冇一个方士伏在花案上,迷蒙中看见秦嘻戴着铁枷,就问:"太师在什么地方?"秦熺回答说:"在丰都."方土按秦熺说的话到丰都去,结果看见秦桧,万俟卨都戴着铁板枷,受了很多各种各样的苦刑.秦桧说:"麻烦你传话给我的夫人,东窗密谋岳飞的事情暴蕗了."。

2. 东窗事发的词语解释东窗事发(桧之欲杀岳飞也.)中的谋、决、无何、

出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 比喻阴谋败露,将受到惩治.原文: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重要词语:(1)谋:商量;(2)擒:捉拿;(3)纵:放走;(4)决:决定;(5)无何:不一会儿;(6)未几:不久;(7)荷:本指肩负,这里指戴上;(8)如:依照;(9)诸:众,各; 重要语法现象:(1)太师何在?:疑问句中,代词“何”作介词“在”的宾语,前置; 译文:秦桧想要杀掉岳飞,在东窗下与妻子王氏商量.王氏说:“捉虎容易,放虎就难了!”于是秦桧下了决心.后来秦桧在游西湖时,在船上得了病,只一个人披头散发,大声喝道:“你祸国殃民,我已上诉了老天爷,他就要请你去了.”秦桧回家后,过了些日子,也不知什么原因就死了.没过几天,他的儿子熺也死了.王氏设了一个蘸坛,请道士作法,道士看到秦熺戴着铁枷,就问:“秦太师在哪里?”秦熺答道:“在鄷都.”道士听了他的话就到了那里,看到秦桧和万俟卨都戴着铁枷,正在受很多苦刑.秦桧说:“烦劳你传话给夫人,东窗下(商量谋害岳飞)的事败露了.”。

3. 东窗事发的翻译是什么

东窗事发

解 释 比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出 处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示 例 他因~而入狱

近义词 露出马脚、破绽百出、原形毕露、

反义词 真相大白秘而不宣

典故 语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四·佞幸盘荒》:“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计押番金鳗产祸》:“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东窗事发’?若是这事走漏,须教我吃官司,如何计结?”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请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东窗事发”。原指在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一事败露。后喻阴谋败露,或罪案遭揭发,将被惩治,常用此语。

宋元时期的历史故事

“东窗”比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完整的成语是:“东窗事发”,“东窗事发”意思是比喻不可告人的秘密已彻底败露,与东窗事犯是同义。出自《东窗事犯》。

成语典故:

桧之欲杀岳飞也,于东窗下与妻王氏谋之。王氏曰:“擒虎易,纵虎难!”其意遂决。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蟢亦死。王氏设蘸,方士伏章,见蟢荷铁枷,问:“太师何在?”蟢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倍受诸苦。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造句:

1、的事情东窗事发了。

2、那个狠毒的妇人,因为东窗事发,竟把亲夫杀了。

3、自从行贿案东窗事发后,官员纷纷跳出来撇清关系。

4、这种事是干不得的,一旦东窗事发,后果势必不堪设想。

宋元时期的成语故事:

东窗事发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幸盘荒》载,宋元间传说,秦桧欲杀岳飞时,曾与妻子王氏在东窗下密谋。

后桧游西湖,舟中得疾,见一人披发厉声曰:“汝误国害民,吾已诉天,得请矣。

”桧死后,在地狱备受诸苦。

王氏给他做道场,并派道士去探望他,他对道士说:“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后因以“东窗事发”或“东窗事犯”概指此事。

亦用以喻阴谋败露,自食恶果。

断齑画粥形容贫苦力学。

典出《五朝名臣言行录·参政范文正公》“公生二岁而孤”原注引宋魏泰《东轩笔录》:“公(范仲淹)少与刘某上长白僧舍脩学,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入少盐,暖而啗之。

如此者三年。”

鹅湖之会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

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

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

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在现在的江西省铅山县有一古寺,寺虽不大,貌也不惊人,但却因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寓居于此,并在这里发生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因而远近闻名。

分鞋破镜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南朝陈徐德言娶陈后主妹乐昌公主为妻,公主有才貌。

陈亡之际,德言料不能夫妻相守,于是破一镜,夫妻各执一半,相约日后合镜相会,又明陶宗仪《辍耕录·贤妻致贵》载,宋程鹏举被虏于张万户家为奴,娶张所虏宦家女某氏为妻。

妻见程才貌不凡,非久居人后者,屡劝程逃亡。

程疑妻受张所使试探自己,即以告张,妻因此被张赶出。

妻临行,脱绣鞋一只换程鞋一只,期望日后执此相见。

后因以“分鞋破镜”喻夫妻分离。

河东狮子吼宋洪迈《容斋三笔·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

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按,河东是柳姓的郡望,暗指陈妻柳氏;师(狮)子吼,佛家以喻威严,陈慥好谈佛,故东坡借佛家语以戏之。

后用以比喻妒悍的妻子发怒,并借以嘲笑惧内的人。

黄袍加身后周赵匡胤谋夺帝位,在陈桥驿发动兵变,诸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帝,定国号为宋,是为宋太祖。

后因以为典实。

亦指登上帝位。

黄龙痛饮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

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

悔读南华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温庭筠》:“令狐綯曾以旧事访於庭筠,对曰:‘事出《南华》,非僻书也。

或冀相公燮理之暇,时宜览古。

’綯益怒,奏庭筠有才无行,卒不登第。

庭筠有诗曰:‘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

’”后以“悔读《南华》”为慨叹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的典故。

急流勇退宋陈抟约钱若水相晤。

钱至,见陈与一老僧拥炉而坐。

僧视若水良久,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是急流中勇退人也。

”意思说钱若水做不了神仙,但也不是久恋官场的人。

后钱官至枢密副使,年四十即退休。

见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

后因以“急流勇退”比喻在官场得意时及时引退,以明哲保身。

解铃还须系铃人宋惠洪《林间集》卷下载: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

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

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由是***刮目相看。

事亦见明瞿汝稷《指月录》卷二三。

后因以“解铃须用系铃人”、“解铃还须系铃人”比喻由谁引起的麻烦,仍须由谁去解决。

近水楼台先得月宋俞文豹《清夜录》:“范文正公镇钱唐,兵官皆被荐,独巡检苏麟不见录,乃献诗云:‘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公即荐之。

”后常用来比喻由于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

灸艾分痛《宋史·太祖纪三》:“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后因以“灸艾分痛”喻兄弟友爱。

扣槃扪烛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

’扣槃而得其声。

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

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译文: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告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

”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

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

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

”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

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把它当作太阳。

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后因以“扣槃扪烛”喻不经实践,认识片面,难以得到真知。

盲翁扪籥宋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

’扣槃而得其声。

他日闻锺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

日之与锺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后以“盲翁扪籥”比喻只凭片面了解或局部经验就对事物妄加判断。

面壁功深面壁:佛家语,指面对墙壁默坐静修。

面壁静修,道行甚深。

亦比喻人经长期钻研,而造诣精深。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磨***]寓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

名落孙山宋范公偁《过庭录》:“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讬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后以“名落孙山”谓投考或选拔未中。

骑驴倒堕典出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华山隐士陈抟……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汴州。

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於是定矣。

’遂入华山为道士。

”后以“骑驴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巧取豪夺巧取:软骗;豪夺:强抢。

旧时形容达官富豪谋取他人财物的手段。

现指用各种方法谋取财物。

宋·苏轼《次韵米黻二王书跋尾》:“怪君何处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夺古来有,一笑谁似痴虎头。

”典故: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

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画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

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

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

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

拿着走了。

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

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

”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的。

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

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

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

“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

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

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

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

悬鼓待椎《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 *** 家。

民舍有鼓为妖。

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

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

’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因以“悬鼓待椎”喻急不可待。

一路福星宋鲜于侁为京东转运使,比行,司马光谓人曰:“福星往矣。

”见宋秦观《鲜于子骏行状》。

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祐更化》、清翟灏《通俗编·祝诵》引《四友斋丛说》均作“一路福星”。

福星,即岁星,旧时术士谓岁星照临能降福于民。

宋代行政大区称路,后以路为道路之“路”,以“一路福星”为祝人旅途平安之语。

一琴一鹤宋赵抃任成都转运使,到官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

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宋史》抃本传。

后来称人为官清廉,常用此语。

按:宋赵善璙《自警篇·嗜好》称抃赴官携一龟一鹤,朱长文《琴史》卷五及叶梦得《石林诗话》则以琴鹤龟三事并言。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后世因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喻持之以恒,终必有成。

针,同“针”。

功,亦作“工”。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后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做贼心虚宋悟明《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麽?’侍者云:‘有。

’师云:‘作贼人心虚。

’”后以“做贼心虚”比喻做了坏事怕人觉察出来而心里不安。

挨肩擦膀谓身体相贴近。

也形容人群拥挤。

元·刘君锡《来生债》第一折:“你怎么偏要挨肩擦膀的,舒着手往我怀里摸甚么?”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四二回:“那两边围看的,~,不知其数。”

爱富嫌贫嫌弃贫穷,喜爱富有。

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安安稳稳十分安定稳当。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四折:“小储君倒也~守着妆盒做护身符,则是我陈琳兢兢战战抱着个天大闷葫芦。”

安然如故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你只看这一个,那一个,都是为谁而卒?岂可我做儿的倒安然如故?”又见“安堵如故”。

鞍马劳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困顿。

形容旅途劳累。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兴儿,我一路上鞍马劳顿,我权且歇息。”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不觉的一阵昏沉上来,皆因老夫年纪高大,鞍马劳困之故。

”参见“鞍马劳顿”。

傲霜斗雪形容不畏严寒。

比喻身处逆境而不屈服。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欺霜夺第一。”

傲雪欺霜见“傲雪凌霜”。

元·吴昌龄《张天师》:“梅花云:我这梅花……玉骨冰肌谁可匹,傲雪凌霜夺第一。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玉骨冰肌谁可匹,~夺第一。”

八面威风①形容威风十足,声势慑人。

元·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圣天子百灵相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年龄不到五十许,体态虽十分端丽,神情却八面威风。

”②宋徽宗内库所藏玉杯名。

见《通俗常言疏证·武备》引李绍闻《云间杂志》。

八音遏密《书·舜典》:“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谓尧死,天下为之举哀,停止作乐。

后以“八音遏密”指国君(或国家元首)去世。

巴三览四东拉西扯。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拔丁抽楔比喻排除疑难。

丁,“钉”的古字。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拔刀相助拔出刀来助战。

多指见义勇为

宋·释道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师曰:‘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

拔丁抽楔比喻排除疑难。

丁,“钉”的古字。

元·无名氏《度柳翠》第四折:“大众恐有不能了达,心生疑惑者,请垂下问,我与他拔丁抽楔。”

拔树寻根比喻追根究底,彻底查问。

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俺那里有的是秦人晋人,你可也休将咱盘问,则管里絮叨叨拔树寻根。”

把素持斋指信佛者遵守吃素,持奉戒律。

元·无名氏《女姑姑》三折:“念佛心把素持斋,不食荤啖柏。”

搬脣递舌挑拨是非。

元·无名氏《南珍珠马·情》:“平白地送暖偷寒,猛可的搬唇递舌。

半夜三更指***时。

一夜分成五更,三更为***。

亦泛指深夜。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半推半就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

形容***意推辞。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与其学那俗态,~,耽搁工夫;据俺主意,不如从实收了,倒也爽快。

半筹不纳半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半点办法也没有。

元·李文蔚《燕青***》第一折:“往常时我习武艺学兵法,到如今半筹也不纳。

”元·朱凯《昊天塔》第二折:“万骑交驰,两军相见,咱手里~。”

帮闲钻懒谓逢迎凑趣,耍弄乖巧。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直待我拄着拐帮闲钻懒,缝合唇送暖偷寒。

”《元明杂剧·陶母剪发待宾》:“~为活计,脱空说谎作营生。”

豹头环眼面目威严凶狠。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头环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秦楼楚馆泛指歌舞场所

尤指妓院。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不甫能待的孩儿成立起,把爹娘不同个天和地,也不知他在楚馆秦楼贪恋着谁,全不想养育的深恩义。”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智勇双全既有智谋,又有勇气,二者兼备。

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三折:“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