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首再拜书信结尾_顿首再拜书法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7 0
  1.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是什么
  2. 顿首是什么意思?
  3. 答李端书原文及翻译
  4. 三叩九拜文学常识
  5. 古人写信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
  6. 古代有哪些行礼的方式?
  7. 请问什么叫“再拜”?

《王羲之尺牍》原文及译文

一、姨母帖

原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gòu,读构)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

顿首再拜书信结尾_顿首再拜书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 十一月十三日,王羲之叩首、叩首。突然得到姨母逝世的噩耗,巨大的悲痛如摧心剥肝一般使我的精神不能承受。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我感到五脏六腑被悲惨阻塞并反复发作,不能一一细说。王羲之叩首再拜。

二、平安帖

原文 此粗平安。修载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译文 我这里大致安好。修载(王耆之)来此已十多天了。诸位亲朋近日将要***,我想明天大家都会到来。您不能前来参会,增加了大家的遗憾和感慨。

三、何如帖

原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译文 王羲之禀告:不知道贵体近来怎样?这么晚给您回信,奉告近况。羲之我腹内寒冷,甚是无奈。不久再向您报告。羲之再次告白。

四、奉橘帖

原文 奉橘(jú,读局)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译文 奉上橘子三百个。因为尚未下霜(多数尚未成熟),所以所得数量不多。

五、快雪时晴帖

原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译文 羲之叩首。一场痛快的小雪之后又很快放晴,真好啊!想您身体安康吧。曾想访问未能成功,心中郁结不快。我体力不佳,不能细说,非常抱歉!王羲之顿首再拜。

六、孔侍中帖

原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

译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告:最近我请孔侍中的信使送去了一封书信,想必已经收到。(写该信时)我还不知道领军得了病,现在补充问候。

七、忧悬帖

原文 忧悬,不能须臾(yú,读鱼)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译文 我很担忧,且一刻也不能忘怀。因此,我的意思是要尽快派人取得有关的信息。王羲之报告。

八、频有哀祸帖

原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译文 (近来在我身边)灾祸频频发生,我悲痛 万分,心如刀割一般,以致不能控制自己。无可奈何、无可奈何!得知您在安慰我,更增加了我的感慨和悲痛之情。

九、得示帖

原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译文 来信收悉,得知您身体还不太好,我心情抑郁不展。我的身体也非常不好。明天等太阳出来才能外出,因为我不想接触晨雾。推迟外出散心更好。王羲之叩首再拜。

十、行穰帖

原文 足下行穰(ráng)九(久),人还,竟应决不?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

注:此帖系残帖,现参照《右军书记》所载此帖进行阅读理解

译文 您到达穰地很久了。人已回来,究竟如何,您作出决定没有?(我认为)大体上说,你应该到该县任职。权量您的能力,适合担任县令。……您应该上任为是。我等待您尽快作出决定。王羲之告白。

十一、二谢帖

原文 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邵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仪当试。寻省左边剧。

译文 您和二谢(谢安、谢万)见面没有?我等待你们会面,盼望将你们会面情况告我,为此我很不安。我女儿爱托我叩拜。(她的好友)邵儿和你们想必都好!以前所患之病有所改善,所送来的礼品正在试用。我忽然觉得身体左侧剧烈疼痛。

十二、丧乱帖

原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罹)荼(tú,读图)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译文 羲之叩头再拜。丧痛、混乱到了极限。祖先的坟墓再次遭毁坏。回想当时的情境,只有极其残酷、极其暴虐的记忆。那时我(依偎在母亲身旁)嚎啕大哭,摧心剖胆,痛苦到了极点。真是无可奈何、无可奈何!(毁坏的坟墓)虽然得到及时修复,我自己却因为未能前去参加修复事宜而更增加了痛苦和遗憾。真是奈何不得、奈何不得!我面对信纸,感到喉咙哽噎,不知说些什么、怎样说才好!王羲之顿首再拜、顿首再拜!

十三、妹至帖

原文 妹至羸(léi,读雷),情地难遣。忧之。可言须旦夕营视之。

译文 妹妹身体病弱至极,忧伤的心情难以排遣。我非常担心她。(她的身体)可以说是到了必须日夜照管、看护的程度。

十四、初月帖

原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辨遣信。昨至此,且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qīng,读青)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cuì,读翠),力不一一。羲之报。

译文 一月十二日,羲之在山阴向您报告:近期我早想给您寄发此信。(可能因为过年)船只停行,信使都不办公。昨天到达这里,看到您上月十六日来信,虽然我们相隔遥远,也感到安慰。您的嘱咐有点过分了。您还好吗?我患有多种疾病,身体很坏、很坏。方才一路乘船,身体十分疲劳,已经无力一一细说。羲之报告如上。

十五、远宦帖

原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huàn,读换),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dǔ,读堵),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译文 从您给别人的信中知道,您和您全家大小对我和我家人的问候,感到十分欣慰。我们的家人大多分散各地,感谢您还想着我的家人。我们当年在武昌的各位朋友,也大多分散到远地做官。您还同时想着他们,还经常给他们写信问候吗?我的老妻(郗璇)突然得了重病,现正在抢救当中,我为此非常忧心。其他人还算平安无事。知道您对我们感情真挚深厚。

十六、寒切帖

原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二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劳,久悬情。吾食至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译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告:得到您十四、十八日两封来信,知道您问候我,感到非常欣慰。现在寒冷的季节即将到来,近来各位朋友都好吗?想到各位朋友的忧烦劳累,我就长久放心不下。我自己食量极少,身体状况极差、极差。我体力不支,关于谢司马(谢安)的信,不能一一细述。王羲之再报如上。

十七、游目帖

原文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殊为不备。悉彼故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岷)领(岭)峨眉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译文 看到你写给别人的书信,详述了蜀地山川等奇异景观,觉得连扬雄的《蜀都赋》、左思的《三都赋》等著名作品都显得很不完备。当知道了该地自古以来有许多珍奇之后,更引发了我想去一游的兴趣。如果真的可以成行,当告诉您并要求您迎接,(迎接的人)少有几个就够了。到时再通知您。在等待这一天到来的日子里,真是度日如年!想您在该地做官,没有马上离开的道理。我想借您还在该地的机会,游览一下岷岭、峨眉山,(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件不朽的大事。当谈到这些的时候,我的心早已飞到您那里去了。

十八、长风帖

原文 每念长风,不可居忍。昨得其书,既毁顿,又复壮温,深可忧。

译文 每次想到长风时,就有点难以忍心。昨天收到他的来信,得知他(因为居丧)悲哀过度,损伤了身体,再加上高烧不退,真让人万分忧虑。

十九、上虞帖

原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yú,读鱼),月末当去。重熙(xī,读西)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译文 得到来信感谢问候。我昨夜以来腹部疼痛,不能与您相见,非常遗憾和抱歉!我想您在出行之前还会来我这里。修龄(王胡之)已来此多日,今天已去上虞,这月末就会走了。重熙(郗昙)明早就会西去(建康),与他分别,痛不堪言。谢安不知现在何处?听不到他对时局(和修龄、重熙新任职)的意见,令人惶惶不安。

二十、周益州帖

原文 周益州送此邛(qióng,读穷)竹杖,卿尊长或须,今送。

译文 益州刺史周抚送来这些用邛山竹所做的拐杖,您家族中尊贵的老者如有需要,今天就送来。

二十一、阮公帖

原文 阮公故尔,可忧。时放恕大事,今令速言。阿万守笃,大灸不得力,而从事以至。甚无计,自必出,唯须小佳。铁石今出求救,足下可复助,且令得通。

译文 阮公(裕)仍和过去一样(本性难移),令人担忧。过去他不愿谈论国家大事。今天要命令他尽快发表意见。阿万(谢万)得了重病,大施针灸也不见效果,而这时迎接他上任的官员已经来到。无计可施,只能出仕,只有祝他小有成绩而已。谢铁石(谢铁)今天出面要求救助(当时荀羡兵败山荐),您可以再次给予帮助,使救助之令可以通行。

二十二、丘令帖

原文 丘令送此宅图云,可得卌(xì,读戏)亩,尔者为佳,可与水丘共行视,佳者决,便当取问其贾(jià,读价)。

译文 水丘县令送来一张地宅图说,可以得到四十亩地。哪些是好的,您可以和水丘一同去视察一下,认为好的就决定下来,就应当向卖宅地的人问清价钱。

二十三、黄甘帖

原文 奉黄甘(柑)二百,不能佳。想故得至耳。船信不可得,不知前者至不?

译文 送上黄柑二百个,都不算好。想必已经送到了。我尚未得到驾船人的回信,不知道前者(送黄柑的船)到了没有?

二十四、尊夫人帖

原文 尊夫人不和,想小尔。今以佳,念累息。卿佳不?吾故劣劣。力知问,王羲之敬问。

译文 尊夫人不够和睦,想想这只是一件小事而已。现在已经变好了,您还是为此叹息。您还好吗?我的身体依旧很差、很差。感谢您的问候。王羲之尊敬地问您好。

二十五、先生帖

原文 先生适书。亦小小不能佳。大都可耳。

译文 先生刚才寄来书信,得知先生的身体也有一点点不舒服。但大体上还算可以吧?

二十六、此郡帖

原文 此郡之弊,不谓顿至于此。诸逋(bū)滞非复一条。独坐不知何以为治。自非常才所济。吾无故舍逸而能劳。叹恨无所复及耳。夏人事请托,亦所未忽。小都冀得小差,须日当何理。

译文 此郡的弊政,年深日久,并非短期能到此程度。各种拖延停办而累积下来的事情不止一两件。独自面对这些事情不知如何治理才好。这个现实不是只有平常才能的人能够改变得了的。我无缘无故地舍弃安逸而承担劳累的事。只恨自己无能改变这种形势。夏人所托付的事情,我并未忽视。只希望在小城邑中担当低等差事,但每日的事情不知应当如何处理。

二十七、谢生帖

原文 谢生多在山下,不复见。旦得书,疾恶冷,耿耿。想数知问,虽得还,不能数,可叹!

译文 谢生(谢安)经常住在山中,不能见面。早晨得到他的来信,他患有害怕寒冷的疾病,使人忧心不断。想多加问候,虽然得到一次回信,但多数时候难得回音,令人叹息不已。

二十八、东旋帖

原文 不审比出日集聚不?一尔缅然。恐东旋未期,诸情罔(wǎng,读网)。

译文 不知道他在下山的日子里能否和大家相聚一下?这一直使人遥念不已。恐怕他东旋(由临安回上虞)日期没有一定,大家都感到有点失望。

二十九、如兄子帖

原文 如兄子书道,嵩西必果。今复与书督之。足下敕令至,并与远书也。

译文 正如兄子的来信所说,如果嵩到西部就必然会有结果。今天我又写信督促此事。您的敕令到了,并也给远写了信。

三十、不得西问帖

原文 不得西问,耿耿。

译文 得不到西边(前线的)问候,感到十分不安。

古代书信格式 古代书信格式是什么

1. 古文写信怎么收尾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详细情况参考:书信结束书信正文之下可选用恰当的祝颂用语:①先在正文末尾处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顺祝、谨祝、敬祝、恭祝、即颂、恭请、敬请等。

②然后别起一行顶格写:(1)根据时令选用;春禧、夏安、秋祺、冬吉、日安、时绥、近祺。(2)根据对象的身份选用:女性:芳安;长辈;台安、福安、金安;教师:教安;编辑:编安;作家:著安、撰安(上述“安”有时也可改为“祺”、“吉”、“绥”等)。

(3)根据对象的景况选用:结婚:俪安、同以永结、良缘美结、爱情永笃、新婚幸福;出行:旅安、客安、患病:痊安。要注意选用词语的合理搭配,并常作交叉变换。

书信临结束时可选用一些特定的词句:纸短情长,不胜依依;即此搁笔,余容后续;书不尽意,余言面禀;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琐务缠身,恕不多言;草率书此,不成文理;匆此草就,祈恕不恭。 在以前的书信中经常会看到“X祺”,“X安”,“X福”,“X禧”,“X吉”之类的祝福,比如“商祺”,“文祺”,“近祺”,“筹安”,“德安”,“客安”,“冬安”,“财安”,“曼福”,“年禧”,“新禧”,“春禧”等等。

关于祝颂的方式也根据对象的辈分和尊卑有关,如给长辈写信一般用“敬请福安”,“敬颂崇祺”,同样给上级写信一般用“恭请”,“敬请”,“祗请”等,给平辈写信一般“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用“顺问”即可。 有好多的词读起来真的好拗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啊~~;) 虽然拗口,但是现在的职场礼仪中偶而还有人用,这里贴出来给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祺”取吉祥之意﹐“商祺”仅用於商业中﹐意思差不多等於白话中的“生意兴隆”其它一些结尾的敬词:1﹑请安:用于祖父母及父母:恭叩 金安、敬请福安 肃请 金安。用于亲友长辈:恭请 福绥、敬请 履安敬叩 崇安 只请提安、敬请 颐安、虔清 康安。

用于老师:敬请 尘安、恭请 道发、肃请海安、虔请 讲安。用于亲友平辈:敬候 佳祉 并候 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 台安 顺颂 时绥。

用于亲友晚辈:即询 近佳、即问 近好、附颂清安。用于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者:敬请侍安、敬颂 侍福、并候侍祺。

用于夫妇同居者:敬请 俪安、顺颂双安、敬颂 俪祉(祺)。用于政界:敬请 勋安、恭请 钧安、只请政安。

用于军界:敬请 戎安、恭请 麾安、肃请捷安。用于学界:只颂 撰祺、只请 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 文祺。

用于商界:即请 财安、敬候 筹安、顺颂筹祺。用于旅客:敬请 旅安、藉颂 旅祺、顺询旅祉。

用于家居者:敬请 潭安、并颁 潭福、顺颂潭祺。用于贺婚:恭请 燕喜、恭贺 大喜、恭请喜安。

用于贺年:恭贺 年禧、恭贺 新禧、即颂岁禧。用于吊唁:此候 孝履、顺问 苫次、专候素履。

用于问病:敬请 愈安、即请 卫安、敬祝早痊。用于时令问候:敬请 春安、顺颂 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 秋安、并候 秋绥、敬请 冬安、此请 裘安、敬请炉安。

用于当日问候:即颂 晨安、即请 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 刻安、顺候 日祉、即候 时祉。2﹑署名下的敬辞: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用于尊长: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用于平辈: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用于晚辈: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用于复信:肃复、手复、谨复、复。

用于不具名:名正肃(另具名片)、各心肃、各心印、知恕具、两知。用于补述:又启、又及、又陈、再及、再陈。

3﹑附候语:问候尊长:令尊(或令堂)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某伯前未及另禀,乞即叱名请安。

问候平辈:某兄弟前祈代致候不另。某兄处未及另函乞代致意。

问候晚辈:顺候令郎佳吉。并问令郎等近好。

代长辈附候:家父嘱笔问候。某伯嘱笔问候。

代平辈附候:家兄附笔请安,某兄附笔道候。代幼辈附候:小儿侍叩。

小孙随叩。某某禀笔请安。

2. 古文写信怎么收尾

通过百度文库查找可得;

详细情况参考:

书信结束

书信正文之下可选用恰当的祝颂用语:

①先在正文末尾处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顺祝、谨祝、敬祝、恭祝、即颂、恭请、敬请等。

②然后别起一行顶格写:(1)根据时令选用;春禧、夏安、秋祺、冬吉、日安、时绥、近祺。(2)根据对象的身份选用:女性:芳安;长辈;台安、福安、金安;教师:教安;编辑:编安;作家:著安、撰安(上述“安”有时也可改为“祺”、“吉”、“绥”等)。(3)根据对象的景况选用:结婚:俪安、同以永结、良缘美结、爱情永笃、新婚幸福;出行:旅安、客安、患病:痊安。要注意选用词语的合理搭配,并常作交叉变换。

书信临结束时可选用一些特定的词句:纸短情长,不胜依依;即此搁笔,余容后续;书不尽意,余言面禀;临书仓促,不尽欲言;琐务缠身,恕不多言;草率书此,不成文理;匆此草就,祈恕不恭。

在以前的书信中经常会看到“X祺”,“X安”,“X福”,“X禧”,“X吉”之类的祝福,比如“商祺”,“文祺”,“近祺”,“筹安”,“德安”,“客安”,“冬安”,“财安”,“曼福”,“年禧”,“新禧”,“春禧”等等。

关于祝颂的方式也根据对象的辈分和尊卑有关,如给长辈写信一般用“敬请福安”,“敬颂崇祺”,同样给上级写信一般用“恭请”,“敬请”,“祗请”等,给平辈写信一般“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用“顺问”即可。

有好多的词读起来真的好拗口,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啊~~;) 虽然拗口,但是现在的职场礼仪中偶而还有人用,这里贴出来给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祺”取吉祥之意﹐“商祺”仅用於商业中﹐意思差不多等於白话中的“生意兴隆”

其它一些结尾的敬词:

1﹑请安:

用于祖父母及父母:恭叩 金安、敬请福安 肃请 金安。

用于亲友长辈:恭请 福绥、敬请 履安敬叩 崇安 只请提安、敬请 颐安、虔清 康安。

用于老师:敬请 尘安、恭请 道发、肃请海安、虔请 讲安。

用于亲友平辈:敬候 佳祉 并候 近安、顺颂起居、顺侯大安、敬颂 台安 顺颂 时绥。

用于亲友晚辈:即询 近佳、即问 近好、附颂清安。

用于有祖父及父母而在一处者:敬请侍安、敬颂 侍福、并候侍祺。

用于夫妇同居者:敬请 俪安、顺颂双安、敬颂 俪祉(祺)。

用于政界:敬请 勋安、恭请 钧安、只请政安。

用于军界:敬请 戎安、恭请 麾安、肃请捷安。

用于学界:只颂 撰祺、只请 著安、顺请、文安、并请学安、即颂文绥、即候 文祺。

用于商界:即请 财安、敬候 筹安、顺颂筹祺。

用于旅客:敬请 旅安、藉颂 旅祺、顺询旅祉。

用于家居者:敬请 潭安、并颁 潭福、顺颂潭祺。

用于贺婚:恭请 燕喜、恭贺 大喜、恭请喜安。

用于贺年:恭贺 年禧、恭贺 新禧、即颂岁禧。

用于吊唁:此候 孝履、顺问 苫次、专候素履。

用于问病:敬请 愈安、即请 卫安、敬祝早痊。

用于时令问候:敬请 春安、顺颂 春祉、敬请夏安、并颂暑祺敬请 秋安、并候 秋绥、敬请 冬安、此请 裘安、敬请炉安。

用于当日问候:即颂 晨安、即请 早安、此请午安、即颂晚安、即请 刻安、顺候 日祉、即候 时祉。

2﹑署名下的敬辞:

用于祖父母及父母:叩禀、敬禀、拜禀、肃禀、谨禀、叩上。

用于尊长:谨禀、谨上、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用于平辈:谨启、谨白、手启、手上、顿首、拜启、上言、拜言、启、上、白。

用于晚辈:手谕、手示、手泐、手草、草示、谕。

用于复信:肃复、手复、谨复、复。

用于不具名:名正肃(另具名片)、各心肃、各心印、知恕具、两知。

用于补述:又启、又及、又陈、再及、再陈。

3﹑附候语:

问候尊长:令尊(或令堂)大人前,乞代叱名请安。某伯前未及另禀,乞即叱名请安。

问候平辈:某兄弟前祈代致候不另。某兄处未及另函乞代致意。

问候晚辈:顺候令郎佳吉。并问令郎等近好。

代长辈附候:家父嘱笔问候。某伯嘱笔问候。

代平辈附候:家兄附笔请安,某兄附笔道候。

代幼辈附候:小儿侍叩。小孙随叩。某某禀笔请安。

3. 文言文书信,解释

绛顿首…匆匆不宣。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

这句话的意思是,开头称呼韩绛,中间还有内容的,内容是说谢谢韩绛的,原来的一个事情,现在才谢谢他。这个匆匆不宣,是说当时匆匆忙忙的没来得及说。不宣,就是没有说的意思。绛再拜 从事同年兄。十七日。这是书信的结尾句,就是再称呼一下韩绛,然后时间是十七日。

芾皇恐…不具。芾顿首 司谏台前。这是米芾《惠柑帖》(与司谏台坐书)里面的。

不具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不写了的意思。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这是王羲之的《何如帖》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

意思是王羲之告:不知阁下身体近来又怎样?(此事)等待一段时间再奉告。由于我身体受寒不适而无可奈何,(此事)探究后再告知。羲之告。

白是写信时候一个用法,类似于我们现在写信,王羲之冒号,那个冒号。翻译的话,翻译成告就可以了。

不审的意思是不知道。在不审二字后,还有一个顿号,是表示恭敬的书仪格式,如以空字、提行一样表示恭敬。

这三个都是古人的书信,拜帖之类的,你搜搜原版的,看看,主要是欣赏书法的。要知道具体意思,还得结合写信时候的背景,和当时人的写信的习惯。

4. 写给父母的文言文书信范例

开头写:母亲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落款:你爸爸算尊长,所以落款要写,你的名字再加叩上或者,叩

再加上 年月日

2

现在人们在信的开头或电话的开头、见面打招呼都喜欢说“你好”,古文一般有几种表达形式:

一是用尊称,如“仁兄”、“尊长”“贤妹”等,称呼里已经包含“你好”。

二是根据当时当地情景打招呼,如“贵人前往何地?”“兄台别来无恙”等,也包含了“你好”。

另外,提供一些问候语:

1.敬扣金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敬:恭敬,尊敬;扣:以头扣地,旧时最敬重的礼节;金:比喻尊贵,贵重,这里是指对方的身体;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向您瞌头交祝您身体平安。<br>

2.敬请福安。写给父母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请:敬词,无实在意义;福:幸福,祝福。意思是恭敬地祝你们幸福安康。<br>

3.谨祝康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康:健康;安:平安。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健康平安。<br>

4.谨祝荣寿。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谨:恭敬,郑重:荣:高,长。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健康长寿。<br>

5.恭请示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恭;恭敬,恭顺;请:敬词;示:给人去信的敬称。意思是恭敬地写信与您并祝您平安。<br>

6.顺扣崇祺。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顺:恭顺;叩:以头扣地;崇:高;祺:吉祥。意思是恭顺地向您瞌头交祝您吉祥如意。<br>

7.虔请崇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虔:虔诚;崇:高。意思是虔诚地祝福您幸福平安。<br>

8.敬请钧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钧(jūn):旧时一种敬辞,用于下级对上级,钧,是古代重量单位,这里引申为贵重。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平安幸福。<br>

9.恭请福安。这是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福:幸福;绥(suí):安好。意思是恭敬地祝愿您幸福安好。<br>

10.恭请褆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褆(tí):福。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幸福平安。<br>

11.恭请颐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颐(yí):保养。意思是恭敬地祝您好好保养平安幸福。<br>

12.肃叩堂安。写给长辈书信结尾的问安语。肃:拜;堂:堂上。本指尊长居住的地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堂上启阿母。”此指父母所居的正房,从而便因此指代父母。意思是两手作拜用头扣地祝您平安幸福。<br>

.cn/b/13118082

5. 找一篇文言文书信作品

如在赤壁之战时

借兵书

孟德八十万甲,领陆畛广,燃眉捷至。吾欲之奔波,丸澜而行,倒戈沙场,志明江山土,惜!其力不具,借手扶将。以代其敌也。

你我孙刘两世,余视如兄,决天地之交尔。君余强有百,臣不文一毛,光长之情,功盖乾坤。还人以我,接曹军以备可否。

江南一带,米苫若山,兵达天下,臣力可告罄,无与其衡,风雨间,辰摘星,楼危不过百,真如情,挥辉黄金,揽入王子殿,今可谓,同船共济之时,我若失足,坠空于水,汝安能平跨在江乎?常言道;‘水火无情’赤壁之水湮我等无惜,唯逝水浒。啻天下侯不足之也。复言之,同船者,必有舵帆之别,舵不应,帆助风耳。若一方失措,危及舟也。

吴侯思辰思辰,与我之兵,助我之力,如此明也。

6. 文言文书信的书写格式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 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 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 “再启”字样。 结语 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

但与“启辞”相仿,旧 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

顿首是什么意思?

1、对于不同关系的人行什么样的礼、怎样行礼,书信上的用词不仅丰富,而且区分很细。用于平辈的,通常是“顿首”或“再拜”;用于至亲长辈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顿首百拜”;用于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2、如果写信之人刚好是居父母之丧期,对收信人则用“稽首”,居丧之人署名之前加个“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3、当然,书信中同样也重视避讳之礼。对方及其祖、父的名字的字词,便应避讳。事关丧事的信忌更多,给有丧事的人去慰问信叫唁唁,对对方亲属的“死”字要避讳,用具有敬意而又文雅的词代称,如“仙逝、”鹤驾仙游“等。

4、在信封的使用上,礼俗也有讲究。清代时的信封叫书套,中间粘一红签即一长条红纸,红签必须在信封的顶头往下粘,上边不能留一点白边,上边的字也要顶头写,忌空头,最下边一字要落在最底,忌吊脚。如果是唁信,则忌用红签,信封背面也不盖寄信人的红色图章。

答李端书原文及翻译

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一、拼音

顿首?[ dùn shǒu ]?

二、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

释义:

过了一会儿,听说皇帝路过,侏儒们都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

扩展资料

顿首的近义词:

一、稽首?[ qǐ shǒu ]?

释义:古时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者;亦指赔罪。

出处: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六年》:“灵公望见赵盾,愬而再拜;赵盾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趋而出。”

翻译:灵公看见赵盾进来,惊恐地向他拜了两拜。赵盾迟疑不前,向北面两拜磕头至地,然后就快步出来了。

二、叩首?[ kòu shǒu ]?

释义:磕头。

出处:当代·丁玲《过年》:“强哥们也已跪下了,在慢慢的叩首。”

例句:他以一瓣心香之诚向佛祖叩首。

三叩九拜文学常识

答李端书原文及翻译如下:

作品原文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识处,往往见所作诗文,虽不多,亦足以髣髴其为人矣。

寻常不通书问,怠慢之罪,独可阔略,及足下斩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由至,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览之面热汗下也。

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如人嗜昌歜、羊枣,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譊譊至今,坐此得罪几死,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为欲立异同,则过矣。妄论利害,搀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譬之候虫时鸟,自鸣自己,何足为损益。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

译文

我向您致敬。听到您的名字已很久了,又在熟识的朋友那里常常见到您所写的诗文,虽然不多,也足可以大体知道您的为人了。

平常我们之间不通书信,怠慢的过错还可以宽恕;等到您痛苦地居丧,我也不曾写一个字来慰问;鄙人的弟***由来到这里,先承蒙您赐我书信,又一次因懒惰而没有立即回信。笨拙迟钝,不讲礼貌,到了这种程度,而您却到底没有弃绝我。

近来在驿递之书信中又收到您的亲笔信,对我如此情深义重,我读后真要脸上发烧惭愧而汗下了。

您才华高超识见明达,不应当随便称赞别人,是不是因为黄庭坚、秦观等人(称扬我)的话,您真认为是那样吗?我这不肖之人被世人所憎恨,而他们二人却喜欢称赞我,好比古人偏嗜菖蒲酱和羊枣,不容易追问出原因来是一样的。认为他们两人的看法虚妄,当然不可;而要想因此改变一般人对我的看法,那更加不可以啊。

我年轻时读书写文章,只是专门为了参加科举考试罢了。等到中了进士以后,还贪心不足,又参加了制策的专科考试。其实有什么实际意义?而那次专科考试号称为“直言极谏”,所以常常谈今说古,考证评论是非,以求得符合“直言极谏”的名称罢了。

人苦于没有自知之明,既然因为在这个名目下考中了,便认为确实在这方面有点才能,所以在文章中争辩、谈论,直到现在,因此而得罪差一点被处死,真所谓“齐虏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认为我要想标新立异,那就太过分了。

胡乱地论述利害,评说得失,这正是参加制科考试的人的一种习气,好比候鸟和时虫,到时就叫,过时就停,对于当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损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过看重我,而您也这样地称扬我,更加不符合实际。

古人写信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

1.“三叩九拜的九拜”指什么

古代行礼有“九拜”之说。

《周礼?春官?太祝》有云:“辨九拜,一曰稽首, 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 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 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 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 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 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 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 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

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 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2.三叩九拜怎么拜

古代行礼有“九拜”。

《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

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

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

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说白了,就是一跪嗑三个头,再跪再嗑三个头,然后再跪再嗑三个头。

3.“三叩九拜”是叩拜九次吗

古代行礼有“九拜”之说。

据《周礼?春官?太祝》载,九拜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最初是祭祀鬼神时的礼节,后来演变为君臣、长幼、尊卑间的礼节,并非指连续叩拜九次或长时间跪拜。

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 顿首即稽颡、叩颡,也单称颡,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为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

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男左手在外,女右手在外)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

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男右手在外,女左手在外),头触地时表情严肃。 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俯首跪拜,故用肃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也称手拜,是妇人的常拜礼,跪而微低其头,拱手向下,头虽低但不到手,手虽下但不至地。

这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

4.“三叩九拜”真是拜九次吗

“三叩九拜”是我国古代具有崇高敬意的跪拜大礼。

仅从数字来看,有人以为会很 繁缛。其中的“三叩“较好理解,而“九拜”真是拜九次吗? 所谓“三叩九拜”是关于古代大礼的通常说法。

古代行礼确有“九拜”之说。按 照《周礼》的解释:“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 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 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先看稽首。

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礼节,据《尚书舜典》记载:治水的大禹 就行过此礼。稽首是跪下之后,两手着地,叩头至地,并停留一段时间。

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大礼;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 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 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头触地后不在地 面停留。

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其意思如同现代书信语的“祝好”、“致 敬”、“致谢”等;空首也称“拜手”其动作要领是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合,俯头至手 和心持平,头停空中而不叩头至地,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 隋唐之后,座椅板 凳普及逐渐,人们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转为躬身示礼 以上三种礼节即“三叩首”,此为正拜,又叫“大拜”,皆属“吉事之拜”的范围。

而“振动”、“吉拜”、“凶拜”则称小拜,为“凶事之拜”。 振动。

此为丧礼相见中最重跪拜之礼。

振动不仅要“顿首”,还要双手相击,哭天 喊地,浑身战栗,涕泗交流,表现得越悲痛越算心诚礼重。吉拜: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 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要行“吉拜”礼。

其动作要领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顿首”拜。凶拜:是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答拜宾客的礼节。

先“顿首”拜,然后 “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奇拜:奇为单数,即拜一次算事。

褒拜:即拜的 次数在两次或更多。需要说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 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常常视跪拜对象和场合的需要而定。

肃拜:是表示恭 敬的见面礼节,是俯身拱身行礼,并不下跪。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

其实也就是作揖。 这种礼节一是适用女性,不仅有利于孕妇,还可以防止弄脏衣服。

二是作为军礼。军人 身披甲胄,军务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肃拜。

古人在书信中常用“肃启”、“谨肃” 等词,即从“肃拜”弓丨申而来。 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九拜”包含了古代全部的重要 拜礼,任何人、任何场合、对任何对象用不到、也不可能拜九次,不仅跪拜时的名称不 同,其动作要领也与“九”字无关,更不会全部用到以上“九拜”大礼,因为这里面 既有“吉拜”又有“凶拜”,还有女人、军人专用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没有想象中那样啰嗦。

5.三叩九拜都是什么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所谓“三叩”就是叩首三次,而“九拜”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真实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

“九拜”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礼拜方式。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隶拜。九拜所不同的不仅仅是名称,连其动作要领也大为不同。

其实“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它涵盖了古时全部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很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中,都不可能穷尽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仅不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仪式中见到行九拜之礼。

扩展资料:

三叩九拜出自《周礼·春官·太祝》。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

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

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三叩九拜

6.“三叩九拜真的要求行礼人连拜9次吗

在古代礼仪中,“九拜”是明确的,礼制对其行礼方式和使用场合都有详细的规定,但“三叩”却不是古礼,只是民间对“跪拜”礼的俗称。

由此可见,“三叩九拜”只是人们对隆重大礼的民间称谓而已。具体说来,“三叩九拜”便是指上文“拜”礼中的“稽首”礼。

古代“九拜”包括: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九拜中最隆重的要算是稽首了。

这种礼,不仅要求行礼人头触地,而且要“头至地多时”,是“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具体行礼细节为:行礼的时候,行礼者首先屈膝跪地,左手按在右手上,然后拱手于地。

接下来,行礼人的头慢慢触地。头触地的具 *** 置是在膝盖之前,双手之后。

头触地后,要停留一段时间。上述动作为一次行礼,古人为了表示尊重,有时候这样的礼节要反复做几次,通常以3次或9次居多,于是便有了 “三叩九拜”的说法。

由这些动作和次数,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礼节是何等的庄重。因此,这个礼常在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儿子拜父亲,祭祀时拜天拜神,拜祖拜庙;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扫墓时拜墓等,也都用这样的大礼。 九拜中的其他几项具体如下:顿首,和稽首礼叩拜方式相差不多,只是头要轻叩地面,而非俯首。

空首,施礼人跪拜,拱手吉拜,宾客在丧家守制3年后见丧家时施行,先施空首礼,再施顿首礼。凶拜,居丧者拜宾客之礼,和吉拜礼相反,先行顿首礼,后施空首礼。

奇拜,指拜一次。 褒拜,指拜了又拜。

肃拜,身体呈跪姿,以手触地,抬头。

7.“三叩九拜中的九拜是连续拜九次吗

古代的大礼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 “三叩九拜”,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 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真是这样子 吗?所谓“九拜”其实是古代行礼时的九种 礼拜方式。

这九种礼拜方式分别叫“稽首、顿 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 拜”。 这九种礼拜方式不仅仅是名称不同,更 重要的是它们的动作要领不同。

“稽首”是拜礼之中最隆重的一种礼仪, 一般用在君臣之间。在古装电视中,朝堂之 上文武百官对皇帝所行之礼即为此礼。

稽首 的基本要领是:先跪下,再拜手,然后手至 地,首亦至地。稽首也是吉礼之中最为重要 的礼仪。

“顿首”是丧事之拜中最重要的礼节。顿 首的基本要领如下:即先跪拜手,然后手至 地,首亦叩地。

顿首与稽首不同之处在于,稽首头至于地而不叩,顿首头至于地而叩。“空首”的动作要领为:跪而拱手,头俯 至于手,与心平。

“振动”的动作要领是:先拜而后踊。 踊 是丧礼中最哀恸的表现,顿足,跳跃,以示哀 之至也。

“吉拜”的动作要领如下:先拜手,而后 重复九拜中的“顿首”动作。也是丧礼之拜。

“凶拜”是古人的凶事之礼,其要领是先 做“九拜”中的“顿首”而后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单数,在这里是拜一 次的意思。

“褒拜”指拜的次数在再拜以上。“肃拜”是女性常用的礼拜方式,拜而不 跪,俯首两手下垂。

因此,“九拜”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 它涵盖了古时全部的礼拜方式。“九拜”中既 包括了吉礼,又包括了凶礼,既包括了男人行礼的方式,也包括了女人行礼的方式。

很 显然,在任何一次仪式之上,都不可能穷尽 这九种礼拜方式,因为,“九拜”中包含了性 质完全不同的礼拜形式。 所以,九拜不仅不 是拜九次的意思,而且也不可能在任何一次 仪式上听到“行‘九拜’之礼”。

8.三叩九拜怎么拜

古代行礼有“九拜”。《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稽首是跪下后,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是拜礼中最重者。顿首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是两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是拜礼中较轻者。这三拜是正拜。振动,是两手相击,振动其身而拜。吉拜,是先拜而后稽颡,即将额头触地。凶拜,是先稽颡而后再拜,头触地时表情严肃。奇拜,先屈一膝而拜,又称“雅拜”。褒拜,是行拜礼后为回报他人行礼的再拜,也称“报拜”。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说白了,就是一跪嗑三个头,再跪再嗑三个头,然后再跪再嗑三个头。

古代有哪些行礼的方式?

如下:

一般而言,写信给尊长常用“尊鉴”、“赐鉴”、“钧鉴’、“崇鉴”等词作为提称语;对平辈则用“台鉴”、“大鉴”、“惠鉴”、“英鉴”等;对晚辈则用“青鉴”、“青览”、“收览”等。同时,针对收信人的不同身份,提称语也会有所不同。

这些词里面的“鉴”,本意是铜镜,因为镜子可以照人照物,所以引申出观察、审察之意。直白一点说,“鉴”就是请收信人看的意思。

这些词语一般多用于开头。但不是一定都会放在开头,比如古人有时喜欢用“伏惟台鉴”之类的话作结,“台鉴”便出现在结尾了。

古人写信末尾也要以文字形式表示行礼

对于不同关系的人行什么样的礼、怎样行礼,书信上的用词不仅丰富,而且区分很细。用于平辈的,通常是“顿首”或“再拜”;用于至亲长辈如祖父母、父母、岳父母等,用“百拜”或“顿首百拜”;用于卑幼,若表示敬重,用“拜手”。

如果写信之人刚好是居父母之丧期,对收信人则用“稽首”,居丧之人署名之前加个“制”字,制在古代表示守制服孝。

请问什么叫“再拜”?

1、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3、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

4、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5、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6、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7、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8、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9、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10、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11、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

12、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

13、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

14、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

15、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16、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17、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18、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19、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

20、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21、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

22、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3、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2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25、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

26、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27、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磐、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再拜,汉语词语,拼音是zaibai,意思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拜两次,表达敬意。敬词.旧时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示例:谨使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墨子起,再拜。《墨子_公输》,再拜大将军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出处:《论语_乡党》:"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坐者皆起,再拜。

例句:揖、长揖、拱、拜、拜手、再拜、顿首、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