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焰万丈长什么意思,光焰万丈长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6 0
  1. 关于李白的评价的诗句
  2.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中的“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还是李白和杜甫
  3. 关于工笔人物的诗句

诗圣杜甫的诗具有什么风格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杜甫的歌风格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

杜甫写诗的风格

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无论杜甫自己评论家,公认杜甫诗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沉郁”是就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即“积”,指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词评家陈廷焯说:“沉郁之中,运以顿挫,方是词中上乘。”不独是词,诗也如此。杜甫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光焰万丈长什么意思,光焰万丈长这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了解杜诗“沉”的思想内容,必须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姓的深刻同情,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 *** 的现。他还在一些诗歌里为人民代言:“县虑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活百草。”(《兵车行》)他甚至对统治者提出议:“君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前出客》)在人民的痛苦生活前,他不惜牺自己。屋漏天,稚子不嗳,彻夜难眠之时,他还发出这样的慨叹:“君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命的担忧。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盛衰紧密相连的。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注映了社会的动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言近体诗。他近体诗讲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理解杜诗风特点,应了解风格形成的因,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向,及诗歌特点。

杜甫35岁之前,主要是学习游历。那时社会富足安定,是其创作的准备期,同时在思想上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确立了“致君克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45-48岁,社会正处在安史之的动荡中,诗人曾陷敌阵,曾逃难于危急,也曾积极抗。国家命运危险、人民灾难深,使他感到彻骨的国破家亡之痛。49岁开始,经历了长达十年西南漂泊生活,虽然他生活困窘,甚至常常挨饿,但他却定下一千首诗,反映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向来忧泪,寂寞洒衣襟。”然而时时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最后竟死在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儒家思想“民为贵”“治国”“平天”的意,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生活经历都是形成杜甫诗风格的主要因素。

杜甫以五、七言近体诗写生活及现实,反映民生疾苦和国家大事,发挥了近体诗的功能。杜诗特别讲究音,对仗的和谐之稳,形成独特的音律美。创作中,还特别注重诗歌结构上的回环照应,起承转折,令人体味其中的审美趣味。

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前人早有论述,我们以杜甫的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登高》为例详细讲解,加深认识。

《登高》

李白和杜甫的写诗风格有什么不同

李白诗歌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深,诗歌“飘逸”的风格比较显;一入长安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反复歌咏己有才必;二入长安之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充满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 *** 怀,揭现实,鞭挞会,诗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乱时并逐厂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疾苦,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

杜甫的诗歌的风格表现了什么?

杜甫的诗,很多表现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所以被称为“诗圣”。另一方面杜甫的诗经常用刚健的手,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可以说李白是偏向于浪漫,而杜甫偏向于写实。他的诗对于后代关怀社会现实、重视诗法变化和字句锻炼的诗人影响更深。杜甫的歌风格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文段 描写书籍的优美文段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句子的赏析 巴黎圣母院句子赏析

杜甫诗风是

诗风沉郁挫,忧国忧民。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斥责杨氏兄妹的荒*,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食等方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一段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供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

有关杜甫的诗的特点风格的作文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挫、充满现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难的生活中形成,特是安史之乱时期和的生活。杜甫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深。感时花溅泪,别鸟惊心。”(《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吏》、《新安吏》《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都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安、忧心如焚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到宋代以来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主要通过两种艺手段进行操作。其一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其二是通过人的话,对某些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概括了千万家庭。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型而现的。他的现实主的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典型的***,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知识,以及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前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李白和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这样一种壮阔境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即小见大,近求的方法来实现的。

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容易亲近。比如“三吏”、“三别”,杜甫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同样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而杜甫笔下的安史

李白和杜甫的诗风有何不同?

1.李白属于浪主,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 。

李诗歌具特色,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难以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出蜀前后,李游奇览胜,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格比较明显;一入长安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去希望,诗风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之,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衰败,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晋中之窗现,豪放之中充忧国忧民的沉郁之情;晚年流放夜郎时,李白多以衰怨悲痛的笔调抒 *** 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风明显转为悲壮。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晋中之窗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自己心的感受。杜甫“没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杜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宗祖。他影响力巨。

2.李杜创作的最根本区别,简单讲来,乃在于对待主客观的不同态度。用国维的话说,白于‘主观诗人,杜甫属于‘客观诗人’,杜甫擅长客观描写,代表作是叙事诗,他的抒情诗带有客观色彩。

李白擅长自我抒情,绝大部分是抒情诗,他的叙事诗也带有抒 *** 彩。其诗始终以“自我”为心,强调和提升主体的作用,以至达到客体(描写对象)的驾驭、征的程度。例如:《蜀道难》。诗人反复咏叹“

形容杜甫该用什么诗词比较适合?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清一草堂。

世上疮痍,诗中圣;

民间疾苦,笔波澜。

地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

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在江楼。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骨;

草堂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一枝笔挺起马班间,允矣三长才学识;

百年事感怀开宝后,申孤愤去来今。

*

诗人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县(今河南郑州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杜工部,也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南湾。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此过着较为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八月梨枣,一日树能千回”。

*

写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在风上,兼备多种风格的,元稹样评价杜甫:“至子美,盖所谓上薄 *** ,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之所独专矣。”观也有类似的看法:“于是杜美者,穷高妙之格,极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例如杜甫也有放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豪气。主流观点认为,杜甫诗歌的风格郁顿挫,语言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曾把杜甫与李白并论说:“李杜章在,光焰万丈长”。王安石表彰杜诗“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的成就。陈善《扪虱语》卷七:“老杜诗当是诗中《经》,他人诗乃诸子

怎样理解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以理为,沉郁的是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感情的抑扬曲折,语、音节的跌宕曳。

分析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内容充实,关注社会民生。

杜甫生逢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他的诗广泛地记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

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为例,诗中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门酒肉臭,路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诗歌映了人民的苦难,揭露了执政集团的荒****,是杜甫“史诗”中的第一长篇作品。

2、 忧国忧民,情感深厚、浓郁。

杜甫的是个情真意切,中充满着国忧民的忧思,让人难以去,真挚感人。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交加,喜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四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3、 语言凝练苍劲、质朴,刚有力。

杜甫诗歌的语言工凝练而又丰富多彩,他十分注意意锤炼字句,增强了诗歌语言内涵和表现力。他的诗歌既有精炼苍劲,刻精警的点,有通俗自然、清新流丽等多样化的特征。如《登高》这首作者晚年写的诗,时九重阳诗人扶病台,百感交集,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是诗人七言律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首联以景物为对象,用高度概括的笔法,写出了江边秋的壮阔与悲凉。诗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意,并且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从感觉、视觉、听觉、声音、彩等角度加以描写形容,写得极为精巧工,形象性和节奏感极强,也为全诗渲了凄清悲凉气氛。

4、章法曲折多变,开合跌宕。

仍以《登高》一诗为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沉郁悲凉的精工

李白与杜甫诗歌风格会不同的原因?

两位伟大诗人作诗的时候所处的时代不同、

李的诗主要出自盛唐时期,那时候太平盛事,歌舞升平,所以李白的诗大多阔达豪迈、

而杜甫的诗主要出晚唐时期,那时候战频仍,生灵涂炭,土地荒芜

所以杜甫的诗一般都很关系

标签:作文经典 上一篇:描写冬天的文段 描写书籍的优美文段 下一篇:巴黎圣母院句子的赏析 巴黎圣母院句子赏析

关于李白的评价的诗句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做细致的描述.

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它往往是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宛如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一泻千里.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他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等壮美雄奇之物.这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制造了更多的浪漫.

李白诗歌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总的来说,李白诗歌有以下这么四个特点:

1、李白诗歌的想象丰富惊人.

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真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唐〕皮日休《刘枣强碑文》) 比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2、李白诗歌中大量***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以及拟人等手法.

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又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轩辕台轩辕黄帝陵位于平谷县城东北7公里的渔子山上,俗称轩辕台.)拟人的如〈独坐敬亭山》等.

3、自由活泼,不受拘束.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他的七言古诗(包括乐府七言歌行和一般七古)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 李白擅长绝句.他的绝句,在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基础上,锻炼提高,更为精警.五绝《静夜思》、《玉阶怨》等,蕴藉含蓄,意味深长.七绝佳作更多,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其二、《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历来评唐代七言绝句,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称擅场;李白集中七律最少,仅十多首,也少佳作.五律有70多首,有的写得很好,说明他能写律诗,只是不爱多写.

4、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

李白诗歌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清新,明快,自然而不雕琢,正如他自己的诗中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例如他的七言古诗除明朗自然外,语言更以雄健奔放见长.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道出了它语言风格的显著特色.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和杜甫一样,代表了唐代诗歌甚至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我们读李白的诗歌,都会感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此原因正是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关于李白诗歌的艺术我们可以分以下几点来论述:

一、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塑造了诗人自己的形象.

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感彩.在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诗人的自我形象活跃在其中.例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山,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诗写诗人夜宿在山村的一个老媪家,女主人尽管贫困,但仍然热情招待.这令诗人十分感动,“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挚的感情.

即便是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也能使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如《峨眉山月歌》:

峨嵋山月半轮秋,应如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半轮月色的映照之下,我们看到诗人孤舟疾进的身影.

他的诗有时宛若回旋的狂飙,喷谥的火山,狂呼怒叱,纵横变幻.即使在这种诗中,也可以见到诗人的感情和形象.比如他的有名的作品《蜀道难》,这首诗先借神话传说叙述蜀道的历史,接着就描写沿途的风物,呈现出一幅千奇万险的画面.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噫吁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里极力描写蜀道的奇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在诗中三次出现,回旋往复,带有诗人强烈的感彩,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然而这首诗的气势却是豪放的,感情是激昂的,使人读了以后心情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读者读之则有神驰八极,心怀四溟的感觉.这正是因为诗中融合着李白的豪放性格的缘故.这是讲李白笔下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的色彩.即使是在《蜀道难》这样的诗里,描写蜀道的艰险,可是也融入了李白的豪放的性格.

二、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再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像《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还有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这也是李白著名的作品.诗是这样写的: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又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里的“昨日”“今日”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前人没有用过的,只有李白才能想得到,用得出.这两句是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胸中的烦闷.陶渊明诗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李白的这两句也就是这个意思.可是陶渊明的诗感情比较深沉,语气比较和缓,李白的这两句则感情比较激烈,语气比较急迫,话是冲口而出,连格律也顾不得了.这首诗本来是七言,但是一开头就打破了七言的形式.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简直是两句散文化的句子,这是因为李白的感情很强烈,所以诗是冲口而出的,就顾不得什么格律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抛开我走了的是昨日之日,那昨日之日是留不住了,扰乱我心的是今日之日,今日之日有多少的烦忧呵.这是一首饯别诗,饯别诗的开头这样写,的确是不多见的.李白积在心中的烦忧太多了.他憋不住,于是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我们仔细琢磨,“昨日”“今日”的意象中,实则是“昨日之我”和“今日之我”,意象虽为二,所指之人则是一.我们也许以为李白会顺着这条思路接着往下写,可是不然,李白在第三句和第四句上,又换了一个角度:“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笔锋一转,转到这次饯别上来.面对一派秋色,正好可以在谢脁楼上痛饮一“酣高楼”,一方面固然是饯别他的族叔李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消愁.第五句和第六句又是一个跳跃:“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就是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即指建安风骨,“小谢”就是指南朝的诗人谢脁.李白由上一句“酣高楼”的高楼(即谢眺楼),联想到谢脁的诗,又联想到汉代的文章,建安的风骨.那么这两句是不是在讲文学史呢?也许可以说是,但这两句诗的落脚点还是在自己.请大家注意:李白在这里用了“中间”这两个字,可见是要接着往下讲的.这就是后面的两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俱”是都的意思,“俱怀逸兴”是都怀着逸兴.那么应该包括哪些人呢?其上应该包括汉代的散文家、建安的诗人,其下应该包括李白自己.这样才有“中间”的小谢.李白写自己和他们一样,怀着不平凡的兴致,想要高高地飞翔,飞上青天去拥抱明月.这两句表现了李白凌云的壮志,奋发的感情,也概括了他自己诗歌的风格.以这样的志气和才情,李白在社会上竟没有出路,他怎么能不感到烦忧呢?所以诗又回到“愁”字上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朗散发弄扁舟.” “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一句是比喻他的忧愁,这个比喻是多么奇特,又多么恰切;音调又是多么流畅,节奏又是多么鲜明.这种音调和节奏,让人联想起不尽的流水和流水般不尽的忧愁.李白在世上的忧愁既然无法消除,那他只好浪游江湖,去过隐居的生活:“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可以说明,李白的诗歌常常捕捉一些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可是他居然能把这些表面看来没有联系的意象组织成一首完整的诗歌.意象之间的跳跃,恰好表现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像这首诗,短短的十二句,感情几次跳跃,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说那个;一会儿说昨日,一会儿说今日,若断若续,可是又一气呵成.这是李白诗歌的——个很突出的艺术特点.

刚才我说过李白的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关于这一点.《古风》第十九首是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

这首诗写道: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首诗是写什么呢?初看,似乎在写游仙的内容,但从最后几句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是在写时事,是在写安禄山叛乱,在洛阳称帝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可是李白的写法不是对这件政治***作如实的、细致的描写,他是把这件事放到一个游仙的题材里,从高高的天上去俯视世界,通过游仙揭示了时局的变化.开头几句都是写游仙,他登上莲花山,飞升上天,从高高的天上往下看,看到洛阳一大群一大群的“胡兵”,即安禄山的军队.战争使很多人伤亡,“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那些豺狼都做了官了.李白不是写地上这个现实的政治***,而是从天上这个角度,从游仙的角度去写.所以我说李白诗歌的意象是超越现实的,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了神话、幻境,用这种方式来描写现实的生活.这与杜甫对于安史之乱的描写完全不同.杜甫是在地上***写人间的生活,来写现实的政治.李白的这首诗是从天上来观察,这是两个人很不相同的地方.李白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现实主义的.

三、李白诗歌的生动、大胆的夸张.

李白诗歌的夸张随处可见,在其写景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如: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横江词》)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配侍御叔游洞庭》)

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赠段七娘》)

这些夸张虽然大胆,但生动,形象鲜明,谁见过“巴陵无限酒”可以“醉杀洞庭秋”,但读者只觉得形象生动、鲜明,并不感到突兀和不可信.

我们说李白诗歌的夸张是最大胆的,但他的夸张又最容易为人所接受.比如他的《秋浦歌》的第十五首:

白发三丈千,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诗写自己满头的白发,说 “白发三千丈”,这是极度的夸张,谁有过这样长的白发?谁又见过这样长的白发?可是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并不感到李白这样的描写不能接受,不可信,我们反而感到很自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什么这样长呢?是因为我的忧愁太多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当时李白正在照镜子,一照镜子,看到镜子里面是一片秋霜似的白发,他就问:明镜里哪里来的这么多的秋霜呢? “白发三千丈”,这是乍对明镜时的一种惊呼和感叹:我头发这么白得这么了,真似乎有“三千丈”长了!像这样的夸张只有李白才能,也才敢于这样写,而且写出来很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像《北风行》里,李白说:“燕山雪花大如席”.燕山当然很冷,有雪,雪花也很大,但是怎么大也不会像席子那么大吧?可是李白敢这样写:“燕山雪花大如席”.我们读了以后觉得并不突兀,而且感到很好.关于这句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是并不离开真实,燕山的确寒冷,的确下雪,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不真实了.鲁迅的意思是说,夸张不能离开真实,像李白的这首诗,虽然是夸张,虽然夸张得很大胆,但是它还是真实的.类似的例子还有《横江词》里的“一风三日吹倒山”,《蜀道难》里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些例子都是明显的夸张,而又不险怪、不真实.

四、李白的诗歌的丰富奇特的想象.

李白的诗歌具有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有的诗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真是一种奇想.比如他有一首送别诗,题目叫《金乡送韦八之西京》.他说:“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朋友到咸阳去,到长安去,我的心也跟着一起去了.怎么去的呢?我的心是杯狂风吹去的,并且西挂到咸阳树上.李白可以想象自己的心被狂风吹起,吹得那么遥远,吹到了咸阳,不但心被狂风吹到咸阳,而且自己的心可以挂在咸阳的树梢上,好像一个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这样的送别诗,读了以后真让人拍案叫绝.还有一首诗,题目叫《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其中有这样两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我的愁心被大雁带走了.这当是李白和夏十二登上岳阳楼的时候,看到一群大雁从天上飞过.他说:大雁把我的愁心也带走了.看到这样辽阔的景象,自己的忧愁也被大雁引带而去,消失了,故说:“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傍晚的时候,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不说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他说山衔着一轮美好的月亮来了.给我送来了这样一轮美好的月亮.他还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题目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朋友王昌龄被贬官到龙标,他听到这个消息,诗人当然为朋友的降职而感到忧愁,就写了这首诗寄给王昌龄,诗曰: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在一个暮春的季节,杨花已经落尽了,子规鸟叫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听说你要降职到龙标,到龙标要越过五溪,我不能够送你去,我只能够把我的愁心寄托给明月带走,陪着你一直走到夜郎的西边.因为龙标在西南的偏远地区,月亮是从东边升起来,向西边落下去的,所以李白想象可以把自己的愁心托明月捎走,让明月带着我的愁心陪伴你,一直到你贬官的龙标那个地方去.李白想象自己的心可以离开身体,飞向远方,或者是随着狂风,或者是随着大雁,或者是随着明月.在这样天真的想象里,表现了深厚的感情.

李白的丰富想象,还表现在大自然的人格化和个性化上.他有一首诗,题目叫做《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斛斯是他一个朋友的姓,是一个复姓),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傍晚时从青山上走下来,山月跟着我一块儿回来了.

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总觉得诗人还像个小孩一样.我们小时候,走路时,常感到月亮是在与人一道前行,常常有这种疑惑:月亮为什么老跟着我走呢?李白这诗的想象很天真,他保持了孩子的童心,同时也把山月人格化了,山月好像是他的同伴,和他一起从终南山下来.他还有一首诗,题目叫《月下独酌》,其中有这样两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个人喝闷酒,总希望有人作伴,那么谁来跟他作伴呢? “举杯邀明月”,请明月来跟我作伴.不但有明月作伴,而且还请自己的身影也来作伴(甽月照着白己会在地上留下了身影).这样,“举杯邀明月”,对影就成了三人.“三人”是指自己、明月和自己的身影.这也是把明月和身影都人格化了.还有一首诗叫做《待酒不至》,其中有这样一句:“山花向我笑.”这句诗简直就是白话.山花会笑吗?当然不会.但开放的山花就如人的笑脸,山花也被人格化了.在李白的笔下,大自然常常是具有生命的.我们再看他的一首著名的五言绝句,题为《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了鸟,看到了云,可是时间一久,渐渐的”鸟飞尽”了,云也到什么地方自去消闲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剩下的只有敬亭山了.而这个敬亭山是既不会飞走,也不会去消闲,只有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坐,“相看两不厌”.“两不厌”,不仅敬亭山李白看不厌,对于李白,敬亭山也看不厌.人看山,山也看人;人爱山,山也爱人.这是诗人独自久坐产生的遐想.我们曾经学习过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山水诗,如果把李白的这一类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诗风是很不相同的.谢灵运只是客观描写刻画山水容貌姿态,不太见到诗人自己的性灵、性情.而李白则总是把大自然人格化、个性化,大自然是他的朋友.风格迥然不同.

五、清新、豪放的语言艺术.

李白语言的主要特点是清新、豪放.他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有两句诗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的这两句诗,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他自己的语言特色.例如他的很有名的一首诗《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天来到了,妇女都在捣衣.捣衣做什么呢?是为了做衣服;为什么要做衣服呢?因为已经到了秋天,天气寒冷了,而丈夫却远在边关.做成衣服以后,要送给远在边疆的丈夫御寒.“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整个的长安城,在夜里,在月光之下,到处都听到妇女捣衣的声音.这种捣衣声,“秋风吹不尽”,秋风是不能把它吹尽的,暗示着捣衣妇女之多,也暗示着戍边的士兵之多.而且这捣衣声里传达出一种感情,即思念“玉关”的之情.“玉关”就是玉门关.唐朝时在玉门关驻扎有戍边的军队.捣衣妇女的丈夫正在玉门关驻扎着,要把寒衣送到那里去,所以在这捣衣声中总是流露着思念玉门关的感情 所以最后两句说:“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什么时候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自己的丈夫能够回家呢?像这样的语言,的确是很清新的,很自然的,没有任何的雕琢和修饰.再如他的另外一首有名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用很简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的感情.前二句语带夸张,但纯然白话;后二句形容轻舟之快,亦明白如话.《早发白帝城》诗是用了《水经注?江水注》的典故的,可是我们读起来,并不感觉李白是在用典,他的自然就能达到这种地步.另外,李白决不使格律来束缚自己的感情,当感情达到***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比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就打破了七言的格式.又如“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这简直就是散文的句子.又如在《江夏赠韦南陵冰》这首诗里,他说,“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我替你捶碎黄鹤楼,你替我把这个鹦鹉洲掀倒.)这也是散文化的句子李白在感情达到***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好像他已经忘记是在作诗了.李白还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吸取当时的口语.比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和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的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他的《横江词》:“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别人都说横江好,我说横江不好 )“侬”是我的意思,在现代的吴语里,“侬”是第二人称“你”,但在南朝民歌和李白的这首诗里,“侬”是第一人称“我”.又比如:“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又如:“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些诗都是运用了生动的口语,很富有民歌的风味. 李白诗歌那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以及豪放飘逸的风格,在当时就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但受到同时代的贺知章、杜甫等诗人的盛赞,而且“新诗传在宫人口,佳句不离明主心”(任华《杂言寄李白》),至贞元时其诗集已“家家有之”(刘全白《李君碣记》),在社会各界都享有盛誉.李白的诗对后代影响更为深远,中晚唐的韩愈、孟郊、李贺、杜牧,无不深受其影响,并对其推崇备至,如韩愈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宋代的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都深受李白诗的影响,从而使浪漫、豪放、俊爽的诗风得到不断地发扬.

望***纳~~~~~~~~~

“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中的“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还是李白和杜甫

1.对李白诗的评价

从艺术成就上来讲,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杜甫对李白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抱负,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梁甫吟》、《读诸葛武侯传书怀》、《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诗篇中,对此都有绘声绘色的展露。李白自少年时代就喜好任侠,写下了不少游侠的诗,《侠客行》是此类诗的代表作。在长安3年经历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的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愤怒出好诗,于是,便写下了《行路难》、《古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一系列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的著名诗篇。李白大半生过着流浪生活,游历了全国许多名山大川,写下了大量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优美诗篇,借以表达出他那种酷爱自由、渴望解放的情怀。在这一类诗作中,奇险的山川与他那叛逆的不羁的性格得到了完美的契合。这种诗在李白的诗歌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数量,被世世代代所传诵,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最杰出的代表作。诗人以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尽情地无拘无束地舒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出了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让苦闷、郁悒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而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更把诗人的一身傲骨展露无遗,成为后人考察李白伟大人格的重要依据。 李白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也十分关心战争这一重要问题。对保卫边疆的将士予以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则给予无情的鞭挞(如《战城南》、《丁都护歌》等)。李白还写了不少乐府诗,描写劳动者的艰辛生活,表达对他们的关心与同情(如《长干行》、《子夜吴歌》等)。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他的语言正如他的两句诗所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明朗、活泼、隽永。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

2.有关后期名人评价李白的诗句

古代: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忆李白》)

杜甫:“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贺知章:“谪仙”(《本事诗》)。

魏颢:“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 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杨升庵:李太白为古今诗圣。(《周受庵诗选序》)

严羽: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沧浪诗话》)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高棅:太白天仙之词,语多率然而成者,故乐府歌词咸善。或谓其始以《蜀道难》一篇见赏于知音,为明主所爱重,此岂浅材者徼幸际其时而驰骋哉!不然也。白之所蕴,非止是。今观其《远别离》、《长相思》、《乌栖曲》、《鸣皋歌》、《梁园吟》、《天姥吟》、《庐山谣》等作,长篇短韵,驱驾气势,殆与南山秋气并高可也。虽少陵犹有让焉,余子琐琐矣。(《唐诗品汇》)

吕居仁:“唐自李、杜之出,昆耀一世,后之言诗者,皆莫能及。”(《江西宗派图序》

现代: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3.关于李白的诗集评价

正文:众所周知,李白是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诗人。

研究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遭遇有助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而在古诗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离现实语言较远的诗文产生兴趣,对优美的诗句领悟内涵,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及思想品格,从而领会其创作风格,领悟诗的意境和蕴含的美好思想。

基于此,我阅读了李白的诗集和一些相关资料,对李白的创作风格和身世际遇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李白的生平及思想品格 我觉得,李白的一生由两条主线所贯穿:一是他的仕途生涯,二是道教对他的影响。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使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蜀中。蜀中是道教气氛浓郁的地方,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

道教影响,几乎伴随他的一生。大约18岁左右,他学习纵横术。

我认为,就是因为他青少年时代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使他诗中也具有那种浓烈,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奔放的气势。 ***十二年(724),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安史之乱起,李白以为报国时机已到,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长流夜郎。在途中被赦免。

到李光弼出征东南之时,他再次从军,无奈半道病还,逝当涂,年62岁。 我认为,李白将盛唐士人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理想化了,同时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安社穄”的儒家用世思想,因此,他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必然导致失败。

但是他始终向往这样的理想。所以始终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使他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

李白一生受到了道家,纵横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贯穿李白的一生,则是道教对他的影响,之所以这部分单独提出,就是因为神仙道教信仰在他思想中有重要的地位。

少年时代生活于道教浓郁的蜀中之地,自然耳濡目染,后又学习了纵横术。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多次举行了入道仪式。

正因为如此,李白在不少的诗中表现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他的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也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狂”是他人生的象征,他的侠胆、仙趣、狂饮都极大的***着其个性中那高傲狂放的因素,使他的个性意识常处于一种膨胀状态,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狂放、倨傲达观的性格。尽管他在诗歌中常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是行乐的感慨,其实是出于内心深处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渴望任随自然、融入自然。

在诗中,李白常通过对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以神仙的洒脱快活,表示对现实世俗的反抗;于飘飘欲仙的奇异想象中,将强烈的自我意识,天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 二、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评价李白的创作风格可以从他的绝句,乐府,歌行三种体裁来谈论: 《望天门山》是李白七绝佳作中的一首:“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出了诗人在大自然怀抱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审美感悟及片刻情思,属兴到神会,一挥而就的自然天成之作。

那刹那的感觉,无穷的韵味,所表现出的是自然的美和普遍的人性,人情,平易真切,极富生活情趣,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当然,仅仅凭借一首《望天门山》是不足以说明李白的七绝之妙的。

李白的七绝,以山水诗歌和送别诗为多。在这些诗歌中,有一种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的气质,以其天真纯朴的童心,与山水冥合。

无论写景言情,都有种一气流贯的俊秀和爽朗,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山中问答》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问奈何事栖碧间,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他的绝句境界清新,而内蕴飘逸潇洒的风神。再如《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把一个水、月、白云连成一体的琉璃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产生的奇妙想象,写得那样明净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仅仅谈到七绝的成就,简直就是在抹杀李白诗歌的成就。李白的五绝同样也是无人匹敌的。

在盛唐诗人中,兼长五绝和七绝的诗人只有李白一人。他的五言绝句,往往有一种明快的格调,以明白晓畅的语言,表现出无尽的情思韵味,做到既自然又含蓄,真实简练而内涵丰富,这就是绝句的最高境。

4.有哪些评价李白的古诗

1. 《春日忆李白》(唐)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府开,俊逸鲍参军。

释义: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那样俊逸。

2. 《梦李白其二》(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释义:这句诗中的游子指的是李白。所谓“浮云游子意”,人们拿浮云比游子,是说他们的行踪都是飘浮不定的。这句诗的意思是:浮云整日飘来飘去,远去的朋友已好久没有相见了。可以看出诗人心中充满思念和惆怅。

3. 《寻李白》(当代)余光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释义:表现出李白空有一腔豪情却倍感寂寞无人意气相投,月亮自古就是寂寞的象征,所以七分酿成了月光可谓形象。

4. 《饮中八仙歌》(唐)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释义:李白饮酒十斗,就能写出一百篇诗来。他也乐于过普通百姓的生活,喝了酒就醉卧在长安市的酒铺里。他性格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天子召见他,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说自己是酒中之仙,谁召见都不去。

5. 《调张籍》(唐)韩愈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释义:说李白和杜甫的文章写得好,光焰万丈,灿烂的光辉射向远方。

6. 《赠李白》(唐)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释义: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你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7. 《不见》(唐)杜甫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释义: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对立。“怜”。"吾意独怜才",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偏爱和相知。

8.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唐)杜甫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释义:意思是说李白简直不是凡尘间的人,能走过这么难走的路,是不是太白金星变成的?

9. 《月下独酌》(当代)余秋雨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

释义:是余秋雨对李白的评价,李白嗜酒成性,有一腔侠气豪情,所以说酒入豪肠,李白一生诗作无数,但几首描写月光的诗句尤其有名。

10. 《李白墓》(唐)白居易

***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可怜荒陇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释义:李白的坟位于***石江边,周围有很多农田,更长了很多草。在这荒芜田陇下掩埋的尸骨,当年曾经写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文字。

5.李白的古诗的点评

李白《赠汪伦》赏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1]。

桃花潭花深千尺,不及汪伦迭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象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灵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艺术感染力。由此可见,文学现象是复杂的。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不能“定于一律”的。

注释:

[1]踏歌:一种民间歌调,边走边唱,以脚步为节打拍。

6.关于李白的诗集评价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7.评价李白的古诗有哪些

评价李白的古诗文: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但是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余光中的这首《寻李白》,当时写作文经常用到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的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笑,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8.后人对李白评价的诗词 对联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

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9.名人对李白的评价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杜甫)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

世人皆欲杀,唯吾独怜才。(杜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

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徐增)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袖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

关于工笔人物的诗句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早就提醒大家必须将李、杜两人一同重视,"李杜并重"是比较正确的观点。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对于李杜优劣的评论真是浩如烟海,既有抑李扬杜,又有抑杜扬李的。我认为,正是因为李杜之在中国,是根深蒂固地植入生活里,他们的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会有这么多的文人墨客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回顾一下历史上的"李杜优劣论"。

先从李杜生前的评价入手。李白生前就有诗名。贺知章一见就称他"谪仙人"。杜甫称赞他是"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白与古人争长,三字九言,鬼出神入。"许多文人都对李白有着很高的评价。可见李白诗歌在当时的流传与影响,是非常之大。杜甫生时名气没有李白的大,但也并非不为人所知。任华称赞其诗歌气魄的壮大"势攫虎豹,气腾蛟蓠。沧海无风自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可见李杜各有所长,这一时期,李白似乎更抢风头。

到元白时期,开始扬杜抑李。元稹对李杜的各自所长,论述比较中肯的,但是不够公道。事实上,李白的乐府歌诗写得要比杜甫好,元却说"差肩于子美"而已;杜市的律诗写得比李白要好,元把他们两人的成就拉得异乎寻常的大。白居易的评价倾向同于元,但是他并不贬低李白,比较客观。他明确指出:"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杜诗最多,可传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尽工尽善,又过于李。"这是在并列的基础上,认为杜有过李处。后来的韩、柳等人对于李杜都持有并重的观点。

宋初诗坛上,杜的地位并未高于李。如西昆体的主要代表人,杨亿就表示"往往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北宋中期,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几个文学大家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如欧阳修不仅喜欢李白的天资,而且喜欢李白诗歌的丰富想象和壮大气魄。在《读李集效其体》中,他集中表述了这一点。当然,他并没有因此而贬低杜甫。朱熹等人也对李白极为推崇。王安石、苏轼与欧阳修他们不同,他们更推崇杜甫,不仅喜欢他的诗歌,更赞赏他的人格,苏轼曾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中,代表北宋诗坛杰出成就的主要作家,虽然在个人欣赏趣味上有所偏爱,但都不存在着李杜孰优孰劣之争。

南宋时期,可能由于因为同样有着家国之痛的缘故,南宋一些爱国者是很推崇杜诗的。如李纲在《重校正杜子美集序》中说:"平时读之,未见其工;怡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诗如出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quot;他之所以赞赏杜甫的,乃在于他的忠于祖国,而并非仅仅在于句法用词上。但是抑李并非当时的普遍倾向,多数人还是两人并称,并不扬此抑彼。两人并称得到了陆游、严羽等大家的支持。

综观有宋一代,虽然学杜成为一时的风气,杜声望技高,除了少数论者外,仍然是崇杜不抑李,李白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

到了蒙古族统治的元朝,诗人中如方回、刘秉忠、周权等,对李白的评价都很高。元人对李白的诗风极为推崇,评价也很多。在清人编著的《元诗选序》中说:"宋诗多沈?w,近少陵;元诗多轻扬,近太白?quot;可见元人较推崇李白,与他们的诗风有关。

明代,崇尚李白的倾向有增无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刘基、高启、王世贞、杨慎、李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偏重于李白。如高启在《夜间谢太史读李杜诗》云:"前歌《蜀道难》,后歌《逼仄行》......"明人比较重李轻杜,主要偏重于诗歌的艺术及风格,这均与当时的学术思想有密切的联系。

清代对两人的看法,从主流来看,还是李杜并重。如钱谦益说:"唐之李、杜,光焰万丈,人皆知之。"赵翼说"然杜虽独有千古,而李之名终不因此稍减。读者但觉杜可学而李不敢学,则天才不可及也?quot;但也有部分人比较偏重于李白的,如王夫之虽称李、杜皆为大家,而于杜时有非议。还有袁,王士祯等人也是偏重于李白的,在此就不一一举例了。

综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在评论李杜两人时,由于后代文人对诗歌爱好的不同、经历不同、立场不同,对于李白和杜甫的诗也就有褒贬不一。基本上来说,有三种态度:扬杜抑李,扬李抑杜,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

2,在评论李杜优劣时,我们看到大多数人都坚信这一观点:即李杜各有自己的成就,无法替代的。这是一个无法移易的事实。这个事实一直受到了绝大多数论者的尊重。

3,每个时期都有一些论者有自己喜爱的侧重点,我们不能简单扼要地把这种现象归纳为,喜欢现实主义或非现实主义,或归纳为人民爱李白,当官的爱杜甫。如果这么说,本身就是很荒唐可笑的。

4,我们作为后来者,关键在于如何分析、研究、汲取他们遗产中有利于我们自己的那一部分;而不是肆意攻击,那样做既无聊又可笑。

我认为,通过回顾李杜优劣论,关键是"以史为鉴",要有自己的看法,下面,我谈谈自己对两位伟大诗人的看法:

首先,我以为,评价一个古代作家,特别是对一个有巨大影响的作家评价是个复杂的历史问题。对李白、杜甫的评价也是如此:一、作家以及其作品,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历史存在,不会因为他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我开头就引用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句话。"文章在"说明作品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二、后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都必然受时代的限制,并且因为个人的主观好恶有所差异。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必须对上面提到的几点有所注意。

其次,我认为论题的提法有所不妥,虽然这一论题自古沿用至今,但是我认为"李杜优劣论"潜意识中含有其中之一的诗人必然有"劣"的成分在里面,在上面我们也多次强调了两人的成就一样地卓越,用"劣"字有损两人的成就。我感到,说哪个更优,都会对不起另外一个人。两人各有千秋,最好通过比较两人的特点来研究、评价,这样更为妥当。

因此,我比较赞成"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的这一观点。我觉得将两个伟大诗人进行比较,分析他们的特点,展现他们的诗歌成就,这样较为妥当。

一提到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我们往往想到的是他们的不同之处。诚然,他们两个的创作方法风格是根本不同的。但我觉得我还是有必要稍微提一下他们之间的联系。我认为,他们虽然在创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以现实生活为依据的。诗的题材都来源于生活。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也是有密切关系的。浪漫主义决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而存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浪漫主义就成了空想主义,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现实主义的夸张和放大也就是浪漫主义,缺少了浪漫主义的现实生活也就缺少了更多的姿色。另外他们都推?quot;风雅""***",对他们所赞赏的人,都以此来称颂。还有,他们对汉魏诗赋的看法也颇为相似。

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不用说两个相同的伟大诗人。两个诗人更多是他们之间的不同特点,这才是两个伟大

诗人值得探讨的地方:

先说说李白。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艺术个性非常鲜明的一位,他崇尚浪漫主义,其诗歌创作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在其创作时,***用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时用大胆夸张。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思想愿望时就借助于惊人的幻想、神话、历史故事也就挥之而来,感情瞬息万变,思想的奔腾流动,也带来句式和结构的跳脱变化等,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浪漫主义手法。其表现手法异常丰富:一,夸张。这是李白重要表现方法,?quot;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落九天"他的想象变化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常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跳跃极大,形成了李式的想象。二,比兴。李喜用比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quot;海客谈瀛洲,烟清微泛信难求"起兴,下接"越人语天姥,玉霓明灭或可睹"点题。类似这种写法,李白用得随心所欲、变化莫测。三,用典。典型作品如《行路难》通篇用典,使得诗歌内容更为深刻丰富。除此之外,他的诗句中还有不少的警言佳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点与杜甫颇为相似。

总之,李白诗歌的美是多样的,除了大气磅礴、雄奇壮美风格之外,还有自然明快的优美情调、清新飘逸、明净秀美。作诗"纯以气胜",他在创作时具有很高的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调及创作时独有的冲动、***、勇气等等,使他的作品赋予了奇气、大气、朝气。这是他最为独到的特点,后人都难以模仿他的创作手法。

再看看杜甫。他善于写现实主义的诗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他大量使用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他写时事融入自己强烈的抒情、议论。如《羌村三首》,他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真实场景,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二,语言成就高。叙事诗善于写对话和人物独白,做到个性化;善于使用动词、叠词等等。三,寓主观于客观。通过具体生动、细致入微的客观描写,体现诗人主观思想,达到雄浑壮丽的艺术境界。如《赠卫八处士》《北征》等,这些作品对于细部描写,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画,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这种描写方法与李风驰电掣、大刀阔斧颇为不同。四,善于对现实生活 做典型的艺术概括,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往往从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家庭写起,以小见大,为我们提供了比***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

总体上看杜诗,其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其感情基调是悲慨的,其诗中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感情力量。另外,他的诗歌另一特色则是萧散自然。

雄奇壮美与沉郁顿挫、冲动***与悲慨苍凉、大刀阔斧与细致入微......这几组词语意思显然大相径庭,这也就是说,倘若李白的诗歌汲取杜甫的特点或是杜甫的诗歌汲取李白的特点,这样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的。因此,我还是赞成"各有所长、不宜用优劣论之"的这一观点。

李杜优劣之争不会因为我的一通发言而停止,肯定会继续下去。因为,对两位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从诗歌的内容到形式再到思想,就是这样一个无穷尽的认识课题。但我相信:辩论不会停止,论题则会越辩越明。

1.古诗词中工笔诗歌有哪些

1、《卖炭翁》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释义: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2、《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释义: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3、《渭川田家》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释义: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4、《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5、《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2.工笔式描写人物句子

1、一群傣族少女姗姗走来,肩上扛着小纺车,手里提着小灯笼,紧身拖曳的筒裙在随风摇摆。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

2、看见冰场上的人,穿梭一般地滑来滑去,我的心激荡着,也急忙换上冰鞋,上场去了。开始的几步,多少有些荒疏了的感觉,转了几下之后,恢复常态了。我又向前滑行,左右转弯,猛然停止,倒退滑行……一个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小孩,像我当初头次进冰场一样,他趔趔趄趄,一个跟头;摇摇摆摆,一个***蹲儿。

3、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4、中午由于下雪,我不能回家吃饭了。正当我要写作业的时候,突然一个香喷喷的包子塞到了我的嘴里,我回头一看是小明正调皮地眨着眼看着我。

5、宁佳音跑到跳高架的横杆前,又脚踏地,双臂猛摆,身体就像小燕子一样飞过了横杆。

6、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象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例:

句子: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她那张小嘴巴蕴藏着丰富的表情:高兴时,撇撇嘴,扮个鬼脸;生气时,撅起的小嘴能挂住一把小油壶。从这张嘴巴说出的话,有时能让人气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时却让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师有一头漂亮得头发,乌黑油亮,又浓又密,她站在阳光下,轻轻地一摇头,那头发就会闪出五颜六色地光环。

我地同学萧红,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

3.描写人物很有才华的诗句10首

描写人物很有才华的诗句包括:1、唐代李延寿《南史·谢灵运传》原文: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译文: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2、唐代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原文:远海动风色,吹愁落天涯。

南星变大火,热气余丹霞。光景不可回,六龙转天车。

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功业若梦里,抚琴发长嗟。

裴生信英迈,屈起多才华。历抵海岱豪,结交鲁朱家。

复携两少妾,艳色惊荷葩。双歌入青云,但惜白日斜。

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明主倘见收,烟霄路非赊。

时命若不会,归应炼丹砂。译文:远风海上来,吹来愁绪满天涯。

南星的出现预示炎夏的到来,热气蒸腾,结成彩霞。时光不可倒流,那日神驾御的六龙天车不停循环。

卞和因为无人赏识美玉而哭泣,孔子悲叹葫芦固守一方而不能志在四方。我如今功名无着落,常常自己抚琴长叹。

裴先生你英雄豪迈,才华灼灼,陡然崛起。你的踪迹遍布中原,结交尽是豪杰。

你喜欢随身携带两个皎洁超出荷花的美女,到处游玩。她们的歌声高歇行云,就担忧时光流逝而不能尽兴。

珠宝出于深深的沧海,龙蛇蕴藏在深山大湖。如果有朝一日,皇上看中了你,你青云直上的道路就不远了。

如果时运不济,就跟我去练金丹吧。3、唐代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原文: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译文:虽然寓居东鲁,我的心仍然留在京城,连梦中都是当日在君主身边的情景。

自从放还回来我的头发已白如霜染,这是因为日日都在思念宫廷。令人羡慕的是你们二位前去应举,真如同二条出渊的胶龙,何况你俩又有冠盖当世的才情。

试场上你们将如奔驰在平坦大道上的骏马,又将像展翅迎风的鲲鹏。酒后禁不住展袖在秋月下起舞,歌舞尽兴处又从天边传来阵阵的雁鸣。

今日欢送你们到千里之外去赴试,不知何日能在这样的盛会中相逢?4、唐代韩愈《调张籍》原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译文:李白、杜甫诗文并在,犹如万丈光芒照耀了诗坛。却不知轻薄文人愚昧无知,怎么能使用陈旧的诋毁之辞去中伤他们?就像那蚂蚁企图去摇撼大树,可笑他们也不估量一下自己。

5、清代赵翼《论诗五首·其二》原文: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译文:李白和杜甫的诗篇曾经被成千上万的人传颂,现在读起来感觉已经没有什么新意了。国家代代都有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的诗篇文章以及人气都会流传数百年(流芳百世)。

6、唐代杜甫《饮中八仙歌》原文: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译文:贺知章醉酒后骑马,摇摇晃晃,如在乘船。他眼睛昏花坠入井中,竟在井底睡着了。

汝阳王李琎饮酒三斗以后才去觐见天子。路上碰到装载酒曲的车,酒味引得口水直流,为自己没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遗憾。

左相李适为每日之兴起不惜花费万钱,饮酒如长鲸吞吸百川之水。自称举杯豪饮是为了脱略政事,以便让贤。

崔宗之是一个潇洒的美少年,举杯饮酒时,常常傲视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树临风。苏晋虽在佛前斋戒吃素,饮起酒来常把佛门戒律忘得干干净净。

李白饮酒一斗,立可赋诗百篇,他去长安街酒肆饮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为诗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饮酒三杯,即挥毫作书,时人称为草圣。他常不拘小节,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挥笔疾书,若得神助,其书如云烟之泻于纸张。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奋。在酒席上高谈阔论,常常语惊四座。

7、唐代杜甫《春日忆李白》原文: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译文: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8、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原文: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译文: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

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

4.运用白描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释义: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3、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释义: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4、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释义: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5、唐代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释义: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5.描写人物的诗句包括赏析和出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发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

遗恨失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