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于春秋,朱紫难别_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的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5 0
  1.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蜀汉名臣有怎样的人生结局?
  2. 历史上的阿斗在位41年,他真的是扶不上墙吗?
  3. 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4. 为何诸葛亮认为刘禅始终是个孩子,两人的关系有何变化?

关羽 ,字云长;魏延 ,字文长;郭攸之 ,字演长。

关羽(?-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 。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富于春秋,朱紫难别_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贤臣。蜀汉建兴中为侍中,深得诸葛亮信爱。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将北伐,虑刘禅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攸之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上疏中极力推荐,使能为刘禅“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中赞扬他“志虑忠纯”。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提到的蜀汉名臣有怎样的人生结局?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3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三顾茅庐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白帝托孤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便***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七出祁山

诸葛亮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编辑本段]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这样写诸葛孔明: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

一、书法篇

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历史上的阿斗在位41年,他真的是扶不上墙吗?

出师表提出希望后主刘禅能够亲贤臣,远小人,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兴盛,长治久安,然后就列举了几位蜀汉的人才。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朝中政治人才,向宠这样的军事人才。那么这些人的结局都是怎么样的呢?

费祎,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曾派人问,谁能够接替诸葛亮***他,诸葛亮说蒋琬,使者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可以看出在诸葛亮心中费祎的分量有多重,也可以侧面看出费祎的能力出众。费祎在蒋琬之后也掌握了大权。费祎在执政期间,与诸葛亮蒋琬的支持北伐不一样,他主张应该休养生息,所以当时姜维并没有多少兵马能够北伐,后来费祎在一次宴会上被魏国的一个降将刺杀身亡。也有人推测是姜维为了能够北伐,所以派人刺杀,因为费祎死后,姜维放开步子开始北伐,当时这只是一个推测。

董允。在诸葛亮死后可以说是蜀汉的支柱一般的人物,他为人正直,敢于规劝后主不对的地方。后来,董允病逝。而接替他官职的是一个奸佞小人,朝政日益***,最后蜀国正是因为这样而亡国。

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说起三国时期蜀汉的末代皇帝刘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他的印象,通常都离不开昏庸无能、大兴土木、听信谗言、不战投降、乐不思蜀这些负面的评价。历史上关于刘禅,有一个著名的典故"扶不起的阿斗",用来形容那些继承了父辈很好的家底但自身素质太低最后葬送一手好牌的人们。

阿斗扶不起来的典故,经历了自三国到清代无数文人墨客的演绎,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性的认识,还衍生出了许多与阿斗有关的歇后语,用来形容没有出息的人,比如说: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那么,刘禅真的像文艺作品中演绎的那样无能吗?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蜀汉后主刘禅,是整个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长达41年。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刘禅在位的时间,也仅次于梁武帝萧衍。一个昏庸无能,智商不足的人,怎么能在乱世里执掌一个国家如此长的时间呢?

当然,按照我们很多人的印象,蜀汉之所以能在曹魏和东吴的夹缝中,生存了这么久,主要是诸葛亮以及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蒋琬、费祎等人的功劳,与刘禅无关,刘禅只要像他投降西晋之后那样,每天做安乐公,甩手掌柜就可以了。

但按照正史的记载,刘禅是一个从小就比较好学,而且受到严格教育的人,

无论是刘禅的父亲刘备,还是刘禅的相父诸葛亮,都一致认为,刘禅是一个可塑之才,都对他进行了严格的,认真的教育。

刘备去世的时候,嘱咐诸葛亮,别忘了对刘禅进行教育,让他涉猎诸子百家的书籍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诸葛亮后来也确实依照刘备的遗嘱,对刘禅进行了严格的教育,并亲自为刘禅同学写了一些教材,比如申、韩、管子、六韬等等。

以上事实说明,在刘备和诸葛亮心目中,刘禅肯定是一个智商正常,能够接受正常的教育,甚至能读得进去很多种不同学说的书的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和诸葛亮似乎特别希望刘禅多接受一些法家学说的教育,像商君书、申、韩、管子、六韬等等文献,都是清一色的法家经典。

诸葛亮本人,就是一个"法家思想"的忠实信徒,他治理蜀国的时候,十分重视法令的建设和执行,以重法治理蜀地,诸葛亮是希望刘禅能继承自己的执政方略的,这也侧面说明,刘禅是有相当的政治能力的。

此外,根据正史的记载,刘禅不仅有相当的政治能力,而且也相当懂权术,懂得一些制衡之道。

对于诸葛亮,刘禅并不是像很多文学、文艺作品里所演绎的那样,言听计从,离不开他,相反,他对诸葛亮是有一些忌惮甚至防范的。而诸葛亮对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在他北伐外出作战,不能长期留守成都的情况下,他***取了一些措施,控制朝廷。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董)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

董允就相当于诸葛亮留在成都和皇宫里的一个"替身",他的职责就是"监督"刘禅的言行,一旦一些诸葛亮的反对派,比如李严、苟安等人在刘禅面前说了不该说的话,或者刘禅有什么防范诸葛亮或者对诸葛亮不利的动作,诸葛亮就会知道,***取反制措施,甚至,连刘禅想充实后宫,纳妃这样的事情,董允都会代表诸葛亮去管。而对诸葛亮的想法和做法,刘禅本人是心知肚明的,因此,对于董允的存在,"后主益严惮之"

当然,刘禅在团结自己人,巩固蜀汉***的基础方面,是有自己的智慧的,比如说,自己的父亲刘备最信任的人就是关羽和张飞,这俩铁兄弟某种程度上,就是刘备用以平衡权力,制约诸葛亮的,因此,刘禅做了皇帝以后,第一时间就巩固了刘、关、张三家的同盟。

刘禅的两个皇后,都是张飞的女儿,刘禅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关羽的儿子关统。刘关张三个家族从兄弟进一步晋升为了儿女亲家,亲上加亲了。

用亲情感化的方式强化利益同盟的关系,让刘禅获益良多,蜀汉亡国之后,刘禅到了洛阳,还有不少的大臣愿意跟着他,替他说好话,就说明他的人缘是不错的。

刘禅在治国理政上也是主张***取怀柔方针的,虽然他的父亲和相父从小就给他灌输了不少的法家思想。

但刘禅在诸葛亮去世,自己执掌权力之后,反倒***取了儒家式的怀柔政策,比如说暂停北伐,善待一些在诸葛亮执政时期过得憋屈的豪门亲贵,开放言论等等。

某种程度上,蜀国之所以灭亡,的确与刘禅这种颠覆性的施政措施有关。但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刘禅是一个有自己的想法,有相当的施政能力,懂得一些权术的君主,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执掌一国皇位四十多年的最重要的一项素质。

为何诸葛亮认为刘禅始终是个孩子,两人的关系有何变化?

为什么蜀汉的忠臣都会变成权臣,诸葛亮也不例外?

 文 | 江隐龙

 蒋琬、费祎、姜维虽然均为诸葛亮指定的继承人,但三人的治国理念却不尽相同。总体来说,?三巨头时代?最初均力足北伐,但在蒋琬死后,姜维依然主战而费祎则逐渐主张休养生息,后世常常将蒋琬费祎二人并列,其实也并不算合适。

 《三国杀》中,蒋琬、费祎是一个武将

 蒋琬在《承命上疏》明确继承了联吴北伐的基本战略:?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诸葛亮在蜀汉失去荆州并败于夷陵之后,已经将《隆中对》中的?跨有荆、益?渐渐变更为?跨有益、凉?,从蒋琬?以凉州胡塞之要?的观点来看,理应是继承了诸葛亮修正后的战略,希望先平定雍凉而后顺势东进。

 修正后的隆中战略

 《承命上疏》中提到了?与费祎等议?以及?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可以看出后诸葛亮时代的?三巨头?在北伐战略面前依然紧密地团结在一直。与此同时,北伐战略同样得到了刘禅的积极支持。延熙元年(238年),刘禅诏蒋琬云:?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蒋琬也是力主北伐

 从这一份诏书中可以看出刘禅非但不是?富于春秋、朱紫难别?的庸主,反而足以审时度势,并一度积极考虑北伐之事。然而在诸葛亮北伐之后,蜀汉的国力已不再充沛,姜维北伐虽多有胜绩但战果着实有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逐渐成为一个蜀汉时常提起但已经不抱希望的政治口号。延熙九年(246年),蒋琬病逝,费祎主政,蜀汉以北伐为首要政治任务的先军战略开始退缩,费祎也因此与姜维产生矛盾。《三国志》如此记载:?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相比之下,费祎比较务实也比较保守

 姜维依然一心北伐,而费祎每次拨给姜维的军队不过万人,从中不难看出此时费祎已经完全掌握了蜀汉朝局,其地位并非姜维所能制约。不过费祎旋即遇刺身亡,蜀汉再一次走向先军战略。不过,在蒋琬、费祎以及前《出师表》中所提到的董允死后,蜀汉朝堂已经没有足够独当一面的重臣,刘禅渐渐宠信于宦官黄皓,蜀汉的国势也由此急转直下,直到薛珝出使时已经沦为?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惨淡景象。

 姜维北伐到底是好是坏,也引发了无数口水战

 在费祎时代,姜维军权极为受制;费祎死后,姜维再无制约之人,逐渐成为蜀汉军队的掌控者。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底牌,在刘禅宠信黄皓时姜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然而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刘禅未听姜维的劝谏,只是让黄皓向姜维赔罪,姜维由此屯兵沓中避祸不再回成都,蜀汉朝堂由此已经完全分裂。

 《三国志13》中的黄皓

 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在临死前曾有一语:?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在这一句话中,诸葛瞻将姜维与黄皓并列,可见当时的蜀汉已经混乱到何种程度。在诸葛亮时代,蜀汉有权臣而能上下一心;在?三巨头时代?,蒋琬、费祎、姜维三权臣同心北伐,朝局也尚能正常运转;终于权臣或死或外出避祸,蜀汉反而逐步走向衰败,这恐怕也是特殊时局下的一种必然吧。

 《三国杀》中的黄皓设计要给个好评

 蜀汉在人才相继凋零、刘禅宠信黄皓的情形下终于走向灭亡,正应了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的那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刘备未能培养出孙权、曹丕这样的继承人,蜀汉朝局一直在几代权臣的苦心经营中向前推进,最终断送于人才匮乏。

 刘禅却渐渐走上了一条卖萌之路

 姜维在得知曹魏大军入寇时曾向刘禅进表报军情言:?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而此时黄皓竟以鬼巫之论断定曹魏大军?终不自致?,最终导致钟会、邓艾平定益州,也实在令人叹惋。

 刘备也是很无语凝噎?

 姜维的《表后主》成为蜀汉灭亡的前兆,而诸葛亮也曾有一封《自表后主》,其言辞动人令人伤怀:?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集忠臣权臣于一身,也是无可奈何

?

 因为前《出师表》而怀疑诸葛亮忠心的人,大约在看到这一封《自表后主》后可以转变观点了。诸葛亮是权臣,也是忠臣?刘禅既然不能成为强主,蜀汉的国情或许也只能依靠权臣了吧。而当诸葛亮、蒋琬、费祎、姜维这些权臣相继死去,蜀汉也最终在黄皓这等奸佞的祸害中渐进于灭亡。

一、托孤始末

公元219年,关羽率领荆襄军团攻略曹魏,风头正劲,本该和蜀汉联合一起攻打曹魏的东吴,却在此刻倒戈相向,吕蒙白衣渡江,擒杀关羽,导致蜀国攻势中断,吴、蜀联合破灭。

关羽作为刘备的结拜兄弟,与刘备、张飞之间有极其深厚的桃园之义。这份兄弟情义,曾经伴随着三兄弟半生颠沛流离,不离不弃,曾经面对***厚禄,毅然离开,过五关斩六将。而在关羽死后,这份情义变成了刘备熊熊的复仇之心,于是,在公元221年,刘备率领蜀汉大军,向东吴所在的荆州席卷而来,史称?夷陵之战?。

八个月后,夷陵之战以陆逊火攻、刘备惨败收场。之后,刘备逃至白帝城,羞愧难当,一病不起,次年刘备病危之际,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其中发生了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刘备告诉诸葛亮,?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以上,如果我儿子可以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能辅佐,你就自己做皇帝,继承蜀汉大业。?诸葛亮由此许下忠心汉室,为蜀汉鞠躬尽瘁的誓言,随后刘备又为诏敕后主说:?你以后和丞相共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丞相。?完成托孤后,刘备便一命呜呼了。

二、大权独揽

公元223年,刘禅继位,成为了蜀国的末代皇帝,时年仅16岁。而在之后的数十年里,诸葛亮坚守誓言,在丞相的位置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处理蜀国上下大小事务。

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意思就是所有的政务,不管大小,都需要诸葛亮来决定。事实上,刘禅即位时还很年轻,有诸葛亮这样事事考虑周全、处理得当的大臣当然是一件好事,并且按照汉朝的?孝?风,刘禅答应了要对待诸葛亮像父亲一样,就会做到事事让诸葛亮决定,但是,这不代表刘禅永远不独立、永远对诸葛亮的大权独揽没意见。

三、关系错位

在刘禅22岁的时候,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因为?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所以诸葛亮派心腹董元统领亲兵,时刻监视刘禅。如果刘禅有不好的举动,董元就会像诸葛亮汇报,诸葛亮在前线就会修书一封,严厉斥责刘禅,因此,?后主益严惮之?,刘禅对诸葛亮的恐惧和戒备越来越重。

在著名的《出师表》里,

诸葛亮一方面表明对汉室的忠心,这点其实朝野上下包括刘禅都是不怀疑的,但另一方面,诸葛亮隐隐透露着对刘禅的不满。诸

葛亮建议刘禅?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实际上是在责备刘禅听信小人谗言,不是一个圣贤的君主。

这样的言论还有很多,

诸葛亮宛如一个严厉的父亲,在斥责言行让自己不满意的孩子,

但是,从刘禅即位的十数年来,诸葛亮却从未想过一步步把权力返还给皇帝,让他逐渐成长。

两人的关系一开始一定是十分和谐的,刘禅从小把诸葛亮当老师,加上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在之后鞠躬尽瘁的政治表现,都让刘禅感到佩服。但是人会成长,诸葛亮始终把刘禅当成不懂事的孩子,于是,关系逐渐错位,

诸葛亮的行为在刘禅眼里,逐渐变成贪恋权力、醉心北伐而枉顾君臣关系、轻视朝廷和百姓的不臣之举。

四、抄没家产

最终,在诸葛亮身故之后,刘禅表达了自己对这位?父亲?的厌恶之情,第一是不同意诸葛亮立庙,认为诸葛亮虽然功高至伟,但不至于享受立庙的权利;第二是听信黄皓谗言,认为诸葛亮把大量财产***至府中,而抄没了诸葛亮的家,最后发现诸葛亮实际上两袖清风,家中并没有多余的财产。

这样的结局是令人惋惜的,最初的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不仅在朝堂上下,更是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认为这是最和谐美好的君臣关系。

但是,诸葛亮忽略了人性的本质,一味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认为刘禅始终是个孩子,自己始终是他的?父亲?,可以为他决定一切,

直到死后,这段扭曲的关系才找到释放的突破口,成为了蜀汉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