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墙走的逾怎么读_逾墙钻隙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25 0
  1. 八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文赏析
  2.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3. 三吏三别全文,注释及译文。要全。
  4. 暮投石壕村文言文翻译
  5.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教案的诗
  6. 文言文中走什么意思,什么又是走的意思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逾墙走的逾怎么读_逾墙钻隙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的开头,而且持续到***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八年级上册 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自治区灵武市),是为肃宗。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

桃花源记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笔法,以一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陋室铭

作品主题、立意以及主题思想

从主题看,《陋室铭》通过对居室 交往人物生活情趣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陋室铭》一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

从立意看,《陋室铭》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这篇铭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方法,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

作者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在于“陋室不陋”,“惟吾德馨”统领全篇。

从表达方式看,《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陋室铭》的写作技法运用繁杂,在区区八十一字内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而且压韵,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从句式看,《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给人一种视觉上的齐整之美。但《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同时,文章又重在五言,间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参差,文章一韵到底。

从线索看,《陋室铭》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的始终:开头引出"惟吾德馨",而后又以居室环境、往来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述"惟吾德馨",最后又以"诸葛庐","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这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文章借助陋室说理,以抒情的笔调表明作者高洁的品格,事中见理,景中显情,诚可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这样就把作者的闲情逸事,居室美景写得含蓄生动而意韵悠远。

文章巧于用典。如借“诸葛庐”、“子云亭”以自况,且引孔子之语——“何陋之有?” 说明陋室“不陋”,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总之,作者在文中不是以“君子”自我标榜,而是以君子的敬德修业律已,表现为一种对人生失意与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惟其如此,我们与其视其为一篇阐述陋室“不陋”的散文,倒不如说这是一首赞颂陋室以显主人淡泊高雅之生活情趣的抒情诗。

逐句鉴赏

根据文章的内容可以将这篇短文分为三部分:

一、(1—3句):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

二、(4—7句):

这几句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完全是作者对于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在前面几句的生花妙笔明了作者的志趣后,读者的思绪也进入了佳境,此时明理,读者更易接受作者的思想。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青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仙活生活状态,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多滋味。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通过这几句的描写,我们看到了是一幅神仙的生活画卷,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

注:第六句为正面描写,看出作者从容淡定;第七句为反面描写,写出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三、(8—9句):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

可以说,这篇短文表现的主题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1]。

爱莲说

题目解说以及文章赏析

“说”,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可记事,可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赏析“说”,是一种议论性古代文体之一,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从内容上看,这篇文章可明显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对莲花高洁的形象极尽铺排描绘之能事;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文章的前一部分,写出了莲花之美就在于其一个“洁”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里外贯通、外表挺直、表里如一、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决不被俗人们轻慢玩弄。

前文所说的一切,事实上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是作者心志的自明,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证。正如作者所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其间的潜台词就是感慨于象他一样具有莲花之洁的人实在太少了。

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反衬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谨严。 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这首诗在语言上也同样富有特色,那就是优美简练,的确是如莲之美——“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无用之语

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己比喻为君子。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或是像我一样的,在尘世中能相守一份纯净的,有着我这样追求君子风范的,又有几人?大多数的人,皆在红尘世事中从众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敦颐是高傲的,他那种不从众只求纯净的心态,在碌碌尘世中是难能可贵的。他感叹,是因为世风日下,大多数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此文高风亮节,清雅脱俗,精短,琅琅上口,有押韵,实为古文中难得的精品短篇。而且一文双解,内容厚实而意境深远。加上其文近似白话,易读易解,所以成了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传世佳品。在赏析此文的时候,如果能感动于文中的志节,这也就是读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其他的我认为你在百度百科直接搜那个文章的名字就会有,就连其他普通课文的课后练习都有

三吏三别全文,注释及译文。要全。

石壕吏(改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寒冷的北风似 乎要把整个人吞没掉。 这是战乱的岁月。暮色笼罩着一个边远 僻静的村落——石壕村。诗人杜甫从洛 阳向华州赶路。这一天,天色已经昏暗 ,诗人错过了旅店,只好投宿在石壕村 。 房东是一对年迈的老人,还有他们的寡 媳和尚未断奶的小孙子。他们衣着破旧 ,面黄肌瘦。 一天的劳累奔波,诗人和衣而卧,很快 就进入了梦乡。约莫二更时分,一阵犬 吠,村中突然纷乱起来,粗暴的叫喊声

急促的打门声……越来越近了。诗人被

惊醒了,借着惨淡的月光向外窥看,原 来差吏又来抓壮丁了。房东一家吓得心 惊胆战。老翁慌忙披上一件破褂,匆匆 爬过屋后的一堵断墙,向村外逃去。老 妇人战战兢兢,颤抖着去开门。 “砰——”的一声,门还没有开,就被差吏 一脚踹开,只听道差吏粗野地吼道:“你 家男人呢?你家还要再征派一个男子去 当兵。把人交出来!”老妇人苦苦哀求道 :“长官,我家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 了。最近一个儿子写了封信回来说,两 个兄弟都战死了。哎,我担心他的幸免 也难保全啊!官爷,可怜可怜我这个老 婆子吧……屋里实在没有人了!” “哇——”孩子的啼哭声突然响起来了。 “你还说没人!这孩子哪儿来的!他的父 母呢?你敢欺骗官府!” 差吏吆喝着,挥 动皮鞭往里闯。 老妇人眼看哀求无用,哽咽着说:“我的 媳妇失去了丈夫,带着还在吃奶的孩子 艰难度日,连一件穿得出去的衣服也没 有了。孤儿寡母,可怎么过啊?你们实 在要人,就把我这个老婆子拉去顶差吧 ,我随你们去,也许还来得及赶到军队 烧早饭。” 差吏们骂骂咧咧地把老妇人带出了院子 。在惨淡的月光下,老妇人回头望望自 己破旧的茅屋,掩面而去。孩子的啼哭 声一阵阵传来,令人肝肠寸断。 夜深了,窗外万籁俱寂,说话的声音没 有了,似乎听到有人低声在哭,这哭声 在旷野上飘荡…… 诗人一夜无眠,他的耳边仿佛仍然回响 着老妇人凄惨的哭诉声。天蒙蒙亮,诗 人收拾好衣服和悄然回家的老翁告别。 面对这令人心碎的现实,诗人还能用什 么样的话语安慰这痛苦万分的老人,只 能长叹一声,放了几两碎银在老人的身 边,然后离开。他的身影慢慢消失在萧 索的村路上。

暮投石壕村文言文翻译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注释:

客:杜甫自称。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

点兵:征兵,抓丁。

更:岂。

府帖:指征兵的文书,即“军帖”。

次:依次。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

绝短小:极矮小。

王城:指东都洛阳。

伶俜(pīng):形容孤独伶仃的样子。

白水:河水。

眼枯:哭干眼泪。

天地:暗喻朝廷。

相州:即邺城,今河南安阳。

岂意:哪里料到。

归军:指唐朝的败兵。星散营: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粮:到有粮食的地方就食。

旧京:这里指东都洛阳。

壕:城下之池。不到水:指掘壕很浅。

王师顺:朝廷的军队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

抚养:爱护。

仆射:指郭子仪。如父兄:指极爱士卒。

白话译文:

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点名征兵。

于是便问新安吏:新安是个小县,人口不多,连年战争,还会有成丁的青年可以入伍吗?

“兵府的文书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怎能守住王城呢?”

肥胖的青年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河水日夜向东流,时至黄昏,青山里还留着送行者的哭声。

把你们的眼泪收起吧,不要哭干了眼睛,徒然伤了身体。

官军去攻取相州,日夜盼望着平定它。

可贼心难料,官军溃败,归来的兵士像星星一样散乱地扎营。

就着原先的营垒就食,练兵也在东都洛阳近郊。

他们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这一场战役里朝廷官军是正义之师,一切必然顺利。主将对于战士的爱护,也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的人们,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郭子仪像你们的父兄一样爱着这些士卒。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注释:

逾:越过

啼:放声哭

致:表达

戍:防守边疆

附书至:捎信回来

室:家

一何:多么

且:姑且

存者:活着的人

惟:只

衰:衰老

归:回去

应:应征

绝:消失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白话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看。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狠,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把守邺城。

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另外两个最近战死了。

活着的人苟且偷生,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

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丁了,只有个仍在吃奶的小孙子。

儿媳妇因为孙子还没有改嫁,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裙在。

我虽年老力衰,请允许我跟从您夜归。

赶快应征河阳,兴许还可以为军队做早饭。“

入夜了,说话的声音渐渐消失了,但好像还听到低声哭泣抽咽的声音。

天亮,我要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得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注释:

潼关:在华州华阴县东北,因关西一里有潼水而得名。

草草:疲劳不堪之貌。何:多么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上句言坚,下句言高。城在山上故曰万丈余。

备胡:指防备安史叛军。

要:同“邀”,邀请。

连云列战格:自此句以下八句是关吏的答话。连云言其高,战格即战栅,栅栏形的防御工事。

西都:与东都对称,指长安。

丈人:关吏对杜甫的尊称。

艰难:战事紧急之时。奋:挥动。

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的地方。

哥舒:即哥舒翰。

白话译文:

士卒劳役是多么疲劳艰辛,潼关要筑一座城关。

城墙比铁还坚固,有万丈多高。

我问潼关吏:“修道是为了防史思明军吗?"

潼关吏邀请我下马步行,指着山隅说:

"潼关高得与云相连,城上的堡垒把城墙分成一格一格的战栅,就连飞鸟也不能逾越。

胡贼来犯,据守即可,又何必担心西都长安呢。

您看这个要害的地方,狭窄到只能一辆车子通过。

艰难时刻就拿起长戟防守,因形势险要,利于防守,万古守关也只用一人。"

"悲哀啊!桃林塞那一仗,哥舒翰潼关战败,兵士死伤极多,很多惨死黄河。

请嘱咐防守潼关的将领,谨慎啊!千万别重蹈哥舒翰仓卒促应战的覆辙。”

新婚别:

原文:

莬丝附蓬麻, 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 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 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 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 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 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 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 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 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 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 与君永相望!

注释:

莬丝:即莬丝子,一种蔓生的草,依附在其他植物枝干上生长。蓬和麻的枝干都很短,所以莬丝子附在上面的引蔓自然长不了。比喻女子嫁给征夫,相处难久。

无乃:岂不是。

河阳:今河南孟县,当时唐军与叛军在此对峙。

身:身份,指在新家中的名份地位。唐代习俗,嫁后三日,始上坟告庙,才算成婚。今仅宿一夜,婚礼尚未完成,故身份不明。姑嫜:婆婆、公公。

藏:躲藏,不随便见外人。

归:古代女子出嫁称"归"。将:带领,相随。这两句即俗语所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迫:煎熬、压抑。中肠:内心。

苍黄:犹仓皇。意思是多所不便,更麻烦。

事戎行:从军打仗。

久致:很久以前都已经制成。襦:短袄,裳:下衣。

不复施:不再穿。洗红妆:洗去脂粉,不再打扮。

错迕(wǔ):差错,不如意。永相望:永远盼望重聚。表示对丈夫的爱情始终不渝。

白话译文:

菟丝子缠着低矮的蓬草和***,它的藤蔓怎么能爬得远?

一个姑娘嫁给征夫,倒不如早先就丢弃在大路旁边等死!

我和你做了结发夫妻,连床席一次也没能睡暖;

昨晚成亲,今早便告别,也太匆忙了吧。

你到河阳去作战,离家虽不远,可已经是边防前线。

我们还没有举行拜祭祖先的大礼呀,怎么好去把公婆拜见?

女儿时,爹妈从不让我抛头露面;

说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你今天就要上战场,我只得把痛苦埋藏在心间;

多想跟你一块儿去呀,只怕是形势紧急。

你不要为新婚离别难过啊,要在战争中多多出力。

我不能随你去,妇女跟着军队,恐怕会影响士气。

我本是穷人家女儿,这套嫁衣很久之前就已经做成。

从现在起我就把它脱掉,再当着你的面洗掉脂粉。

天上的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大的小的全是成对成双。

人世间不如意的事儿本来就多,愿你和我两地同心,永不相忘!

无家别:

原文:

寂寞天宝后, 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 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 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 归来寻旧蹊。久行见空巷, 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 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 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 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 召令习鼓鞞。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 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 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 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 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

注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

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

鞞(pí),古同“鼙”,鼓名。

携:即离。无所携,是说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

齐:齐同。

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白话译文: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邺城一战兵败,没有家的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萧条凄惨。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

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

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

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

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

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

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

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

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垂老别:

原文: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 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注释:

四郊:指京城四周之地。

垂老:将老。

焉用:犹哪用。身独完:独自活下去。完,全,即活。

投杖:扔掉拐杖。

骨髓干:形容筋骨衰老。

介胄:犹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上官:指地方官吏。

岁暮:年底。

孰知:即熟知,深知。

加餐:多进饮食。

土门:即土门口,在今河阳孟县附近,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壁:壁垒。

杏园:在今河南汲县东南,为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势异:形势不同。

岂择:岂能选择。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竟:终。

被冈峦:布满山冈。

丹:红。流血多,故川原染红。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屋。

塌然:形容肝肠寸断的样子。摧肺肝:形容极度悲痛。

白话译文:

四野硝烟真叫人一刻不安,在这风烛残年却栖身无处。

子孙们在战场上尽都殉难,兵荒马乱又何需老命苟全。

扔掉拐杖出门去拼搏一番,一路的人也为我流泪辛酸。

庆幸的牙齿完好胃口不减,悲伤的骨瘦如柴枯槁不堪。

男儿既披戴盔甲从戎征战,也只好长揖不拜辞别长官。

老伴闻说睡路上声声哀唤,严冬腊月仍然是裤薄衣单。

明知道死别最后一次见面,贫贱夫妻怎么不怜她饥寒。

今朝离去永不能回返家园,犹听她再三劝我努力加餐。

土门关深沟高垒防守坚严,杏园镇天险足恃偷渡实难。

形势变不比当年邺城之战,纵然是死去时间也有宽限。

人生世上都有个离合悲欢,哪管你饥寒交迫衰老病残。

想以前少壮年***泰民安,竟不免徘徊踟蹰长吁短叹。

普天下应征入伍戒备森严,战争的烽火已弥漫了岗峦。

尸骸积山一草一木变腥膻,流血漂杵河流平原都红遍。

战火遍地何处觅人间乐园,勤王杀敌又岂敢犹豫盘桓。

毅然地抛弃茅棚奔赴前线,天崩地裂真叫人摧断肺肝!

出处: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旋即,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十分可喜。

然而昏庸的唐肃宗李亨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各自镇守。

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于是朝廷下令征兵。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八年级上册《杜甫诗》教案的诗

1. 开头是 暮投石壕村的文言文 题目是什么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杜甫的诗近于白话,想必应该看的懂吧,不用翻译了吧

算了,既然找到了翻译,就给你吧: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应征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了信回来,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刚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了。家中再也没有男丁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回兵营去走。 赶紧去应征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抽咽。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2.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杜甫诗)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3. 石壕吏翻译成现代文,就原文,直接翻译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叫人捎了书信,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准备第二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人告别

4. 《石壕吏》的翻译..

翻译: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赶紧去河阳服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概括,前后照应,意见言表。诗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写投宿 ,只说“ 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知道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人物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给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妻子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5. 《石壕吏》翻译

《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加围困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托人捎了信回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什么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赶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现在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与逃走回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解决问题!!!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

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 ; 念shu的第四声 10.附书至:捎信回来。 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

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从:跟随,跟从 37.犹得:还能够 38.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望对你有帮助,O(∩_∩)O谢谢!。

6. 求杜甫诗三首的原文加翻译望岳暮投石壕村

望岳 杜甫 原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春望 杜甫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石壕吏 杜甫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译文:(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他母亲)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7.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

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

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文言文中走什么意思,什么又是走的意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

 2、鉴赏本诗情景交融的写法。

 3、体味诗人抒写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的情感。

  重点:

 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

  难点:

 联想和想象是品赏意境的好办法。

  一、这组诗共八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这里所选的是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秋兴,就是借秋天的景色感物抒情之意。

  二、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后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的诗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解题:这首诗抒发面对秋江的萧森景色而引起的羁旅之感。

 识记要点: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称为诗史,其人称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传世。

  三.自主试学-免费***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nbsp;)nbsp;nbsp;(2)决眦入归鸟眦(nbsp;)

 (3)白头搔更短搔(nbsp;)nbsp;nbsp;(4)浑欲不胜簪簪(nbsp;)

 (5)老翁逾墙走逾(nbsp;)nbsp;nbsp;(6)三男邺城戍邺(nbsp;)戍(nbsp;)

 (7)如闻泣幽咽咽(nbsp;)nbsp;nbsp;(8)老妪力虽衰妪(nbsp;)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

 (2)阴阳割昏晓阴:nbsp;nbsp;阳:

 (3)会当凌绝顶会当:

 (4)浑欲不胜簪浑:

 (5)吏呼一何怒一何:

 (6)老翁逾墙走逾:nbsp;nbsp;走:

 (7)急应河阳役应:

 (8)独与老翁别别:

 3.填空

 (1)杜甫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他被称作________,其诗作被称作________,都收集在________。

 (2)三吏是指杜甫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春望》中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壕吏》中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诗句。

 (1)荡胸生层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2)国破山河在,_________________。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_________________!

 (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________。

 5.判断正误,正确的打radic;,错误的打times;。

 (1)《望岳》一诗虽没有一个望字,但全诗句句写向岳而望,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都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

 (3)《石壕吏》是一首五言古体诗,是李白写的组诗三吏、三别中的其中一首。()

 6.翻译下列诗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人认为,《石壕吏》中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出来的,而是吏一步步逼问出来的,试据此想像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文,回答文后各题。

 (一)

 望__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8.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岱宗夫如何(nbsp;)

 (2)齐鲁青未了(nbsp;)

 (3)造化钟神秀(nbsp;)

 (4)会当凌绝顶(nbsp;)

 9.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10.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11.《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距离是自___________而__________,时间是从__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_。

 12.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nbsp;)、南岳(nbsp;)和西岳(nbsp;)(注:括号内填山名),以上所选的诗是歌咏________的。

 (二)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3.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14.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15.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6.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新安吏》(节选)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8.解释词义:

 ①更:nbsp;nbsp;nbsp;nbsp;②次:

 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写作

 22.结合对杜甫现实主义诗篇的理解,将《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学习反思:

1、跑。

《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2、逃跑。

《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译文:老翁越墙逃跑,老妇出门查看。

3、奔向;趋向。

《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译文:它从骊山向北建筑,再往西转弯,一直走向咸阳。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走,小跑。字形***用“夭、止”会义。字形***用“夭、止”会义,表示小跑时人必须收腹弯腰屈背。所有与走相关的字,都***用“走”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挥摆双臂,奋力狂跑。

相关词汇解释:

1、走红[zǒu hóng]?

遇到好运气:这几年他正走红,步步高升。也说走红运。

2、出走[chū zǒu]?

因故不声张地离开家庭或当地:仓促出走。

3、走人[zǒu rén]?

离开;走开:他既然不愿意干?,就叫他走人。

4、赶走[gǎn zǒu]?

用棍棒或尤似用棍棒打退动物或人。

5、送走[sòng zǒu]?

送人到门口;把人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