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买贵卖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一个贱买贵卖的人本质上就是不诚实的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9-19 0
  1. 简述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的差别。
  2. 利润简介及详细资料
  3. 商业利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产业资本家愿意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4. 什么是商业实质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m′)可以按如下的方法来计算:

在全部产品价值中,***定再现的不变资本价值=0,余下的价值就是产品形成过程中实际上生产出来的唯一的价值产品。***如已知剩余价值是多少,则从价值产品中减去剩余价值,就可得到可变资本价值;***定已知可变资本是多少,则从价值产品中减去可变资本,就可得到剩余价值。如果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已知的,就只须计算它们的比率(m/v)了。

贱买贵卖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一个贱买贵卖的人本质上就是不诚实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简述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的差别。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实质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就是说,商业利润的确定也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那么商业资本家就会将商业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

实现途径是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如果偏高,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也会转移到商业部门。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使商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社会资本统一的平均利润率。

扩展资料:

商业资本家雇佣商业职工从事商品买卖活动,这种活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通过出卖商品能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商业职工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出卖商品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支付给商业职工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构成商业利润。

所以,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既是剥削产业工人的结果,又是剥削商业职工的结果。这也是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理论基础。

利润简介及详细资料

答案:首先,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是独立形式的资本;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属于产业资本,是产业资本的派生形式;其次,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在简单商品流通中媒介商品交换,为买卖双方的直接消费服务。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主要是在产业资本运动中媒介资本产品的交换,为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服务;最后,资本主义以前的商业资本,通过贱买贵卖和欺诈、侵占的手段,对小商品生产者进行剥削;同时又通过高价卖给奴隶主和地主商品的方法,取得他们从劳动者那里榨取来的一部分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业资本,则是参与利润率的平均化,和产业资本一起共同瓜分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产业资本家愿意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实质

简介

利润的本质是企业盈利的表现形式,是全体职工的劳动成绩,企业为市场生产优质商品而得到利润,与剩余价值相比利润不仅在质上是相同的,而且在量上也是相等的,利润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成本而言的。因此,收益一旦转化为利润,利润的起源以及它所反映的物质生产就被赚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6页),因而就具有了繁多的赚钱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的本质就是:它是资本的产物,同劳动完全无关,利润是资本的生命,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

公式

如果以W代表商品价值,k代表成本,以p代表利润,那么,随着钱转化为利润,则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构成,即W=c+v+m=k+m,就进一步变成W=k+p,亦即商品价值转化为***格+利润。

剩余价值这个范畴明显地反映了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因为它是可变资本的增殖额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而利润这个范畴,似乎意味着资本自身就能够创造出一个新价值来。这种颠倒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首先,因为资本家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转化为***格,从而掩盖了不变资本(c)同可变资本(v)之间的本质区别;其次,因为劳动力价格转化为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所以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实质上同劳动者的劳动要素无关,而只是预付总资本的产物;最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为前提,即借助于利润率,才把已转化为成本超过额的利润,进一步转化为预付成本在一定周转期间内超过它自身价格的余额。在现实生活中,产业厂商通常也是从既定的利润率水平出发,然后以利润率乘预付成本得出预期的利润量,而它并非主观幻觉之物,而是客观上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东西。科学的论证和实践表明:这个利润量其实是由可变成本所带来的增额。总之,剩余价值是内在的本质或实体,而利润则是外在的现象或形式。

商品价格

商品价值转化为***格+利润(k+p)之后,就包含着利润同剩余价值相偏离的可能性。因为利润作为超过***格的余额,而***格又小于商品价值,这就为单个资本家提供了在***格以上而在价值以下出售商品的可能性,从而使实现了的利润同商品中实际包含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并不一致。资本家无不利用商品价值同***格之间的差额,作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推动力。随着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促使不同的特殊利润率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或一般利润率,从而使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实现等量资本取得同量利润。在通常的情况下,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平均利润的多少,仅仅与预付总资本量的多少成正比,而不与单个资本所支配的活劳动量成比例。这又造成一种客观事实,本质上利润是资本的产物,它同劳动完全无关,这样,资本对雇佣劳动的赚钱与被赚的关系,就被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利润结构基本合理有以下几层含义

(1)企业的利润结构应该与企业的资产结构相匹配。

(2)费用变化是合理的、费用在年度之间没有出现不合理的下降。

(3)利润总额各部分的构成合理。

企业的利润总额是由营业利润、投资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差额三个主要部分构成。

利润质量较高的含义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重新修订并于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一般准则》相关条款规定:

第三十七条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第三十八条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第三十九条 利润金额取决于收入和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金额的计量。

第四十条 利润项目应当列入利润表。

历史 资本主义制度下

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现象形态,它表现为商品价值超过***格的余额。即资本家销售商品后所得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利润实际上来源于资本家用可变资本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也就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可变资本的增殖额。但却在现象上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增加额。

同时,因为剩余价值实现为货币是在商品的生产过程完成以后才出现的,它又进一步被看作是资本家为了生产商品所投入的全部预付资本即所用资本(包括尚不计入***格的那些固定资本)带来的。不仅如此,商品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为了从事销售活动还要追加资本(包括纯粹流通费用),因此,剩余价值不仅被看作是在生产领域中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而且还被看作是包括预付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全部资本共同带来的。

从资本的总公式G-W-G′来看,剩余价值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尔后又是在流通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这一增殖额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因为,①就所费的资本来说,为了生产商品,他不仅以预付资本购买了劳动力,而且还购买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各种生产资料,这些所费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购买价格都加入***格的形成;②就所用资本来说,预付资本所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资本家的指挥监督下,在生产过程中结合起来,发挥着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不仅所费资本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而且全部预付资本作为生产的物质要素(包括那些尚未耗费的固定资本),都进入了生产的全过程,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因此,全部预付资本都应该得到报酬。③剩余价值不仅对所费资本表现为增加额,而且对全部资本也表现为增加额。这些都是被歪曲了的表面现象。其实,价值的增殖仅仅是雇佣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扣除劳动力价格(工资)以后的余额,它作为可变资本的增殖额或雇佣劳动者无偿的剩余劳动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社会主义制度下

中国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利润,是企业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形式。产品的价值构成是c+v+m,c+v部分转化为生产成本,m部分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部分,转化为企业的利润。社会主义利润的具体形式有:实现利润,即企业销售收入减去各项费用支出的余款;上缴利润,即按规定上缴给国家财政部门的利润;税后利润,即企业实现利润按国家规定上缴一定比例后留归企业的部分等等。

社会主义利润与资本主义利润有本质的区别,它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用于扩大社会主义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是社会主义积累和社会消费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特征

利润的质量特征:

(1)一定的赢利能力。它是企业一定时期的最终财务成果。

(2)利润结构基本合理。利润是按配比性原则计量的,是一定时期的收入与费用相减的结果。

(3)企业的利润具有较强的获取现金的能力。

(4)影响利润的因素较复杂,利润的计算含有较大的主观判断成份,其结果可能因人而异,因此具有可操纵性。

特性

神秘性

商业利润的神秘性,利润是资本的生命,加快商品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剩余价值是雇佣劳动者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但必须经过流通过程把商品转化为货币后才能实现。至于商品能否卖掉,以及按什么样的价格出售,从而利润能否实现以及实现到什么程度,将取决于供求关系和市场竞争的具体状况。特别是,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的运动中独立化出来成为商业资本,专门执行实现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职能,并相应地取得商业利润,使关系更为错综复杂,更易造成神秘化。在流通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制约生产过程,或与之相交错,或把资本同劳动的对立,转化为资本同资本之间,单纯的买者同卖者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一切都会掩盖生产过程同流通过程之间的区别,更容易把***格看成商品真正的内在价值,把利润看成高于商品价值出售的结果,从而商品价值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却被颠倒表现为是从商品出售中创造出来的。因为,商业利润原来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的转化形式,却被看成是在流通过程中通过贱买贵卖产生出来的,或由消费者支付的让渡利润。于是阶级关系也被歪曲了,商业利润原是体现商业资本家通过产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对立关系,这种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也被掩盖起来,而歪曲地表现为资本家同资本家之间、甚至资本家同消费者之间的纯粹商品买卖关系。

分割性

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不仅使用自有资本,而且大量使用借入资本。借贷资本对职能资本所起的作用日益增大。由于使用借入资本必须支付利息,于是产业利润或商业利润又会在量上再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两个部分。按其本源来说,二者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可是,这种纯粹量的分割又会转化为质的分割,即表现为资本所有权同资本使用权的分离,或所有权资本同职能资本的分离。结果,利息被歪曲表现为纯粹是资本所有权所带来的果实,似乎价值增殖是资本或货币的天然属性。另一方面,企业主收入又被歪曲表现为似乎同资本完全无关,纯粹是职能资本家组织生产经营和指挥监督劳动的报酬。即使完全不靠借入资本的职能资本家,也同样会把自有资本进行质的分割,起著一身二任的作用,作为所有权资本,他取得利息;而作为职能资本,他又取得企业主收入。这样一来,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就被完全掩盖起来。

再转化性

农业利润和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先从工业发展起来并取得统治地位,再逐步向农业扩展。由于在农业中存在着两种垄断,即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以及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因而它不具备如象在工业中那种自由竞争的条件,从而阻碍著利润率的平均化。因此,农业中的超额利润便转化为地租。一是由土地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级差地租;二是由土地产品的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而产生的绝对地租。这两种地租的实体,都是农业雇佣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土地所有者通过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生产关系。可是在表面上,地租却被歪曲表现为土地自身的价值增殖,或自然界的恩赐,从而把真实的阶级关系完全掩盖起来了。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在本质,而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以及利润再转化为平均利润等等,层次越多,就愈是从抽象逐步上升到具体,就愈是接近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资本关系当事人的意识;这样一来,它们离开自己的本源或始基却越来越远,从而资本关系就愈来愈神秘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了替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解,竭力否定剩余价值的存在,否定资本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把利润说成是资本本身的产物,说成既是生产过程又是流通过程的结果。所谓利润(利息)、劳动工资、土地地租的三位一体公式,就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最露骨、最典型的辩护论调。马克思关于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利润的实质及其来源,以及利润进一步再转化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它们所体现的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阶级表现,从而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革命斗争提供了锐利的理论武器。

条件

利润的确认条件:利润反映的是收入减去费用,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的概念。因此,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分类

利润(Profit)是一种颇为特别的经济学概念,它有两种含义:

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总收入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习惯地用"Π"来表示(要注意的是,总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也就是风险成本)

正常利润(Normal profit):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支付给企业家资本投资的报酬。

经济学分析

虽然在有些分析中不十分明显,但是仍然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利润包括机会成本。企业家利润(正常利润)通常是正数,但经济利润一词则既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损失)。这就是包括机会成本的原因: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利润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的条件产生。若市场价格低于总平均成本,这意味经济利润为负,企业家便需要比较这损失和平均变动成本的数值。企业要继续经营的话,负经济利润必须不低于平均变动成本,否则企业家宁可关闭企业(shut-down),而不继续承担这损失。

经济利润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性竞争市场有着特别的用途,正数的利润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该市场,增加竞争并将市场均衡价格推低,把一些缺乏竞争力的企业排除在市场以外,达到长期均衡;相反,负数的经济利润能将市场原有的部分企业淘汰,因为供给减少的缘故,市场均衡价格会被推高,同样地达到长期均衡。两种情况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经济利润在各个厂商消失,厂商的总收入相等平均成本的最低点。

正数的经济利润有时候被形容为超额利润。

企业活动带来的社会利润便是经济利润相加或者相减这活动的外部经济效果。企业可能赚取极大的货币利润,但带来的外部经济效果往往令结果到负面,实质的社会利润可能极少。例如工业革命时期,工厂的大规模生产带来的是成本及售价低廉的产品,但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工厂主不断压低生产成本,造成工资低的童工以及工业废物或污染物处理不当和其它一些社会负担。

会计学分析

利润可细分为毛利、纯利及除税前盈利,用以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的表现。

毛利是销售收入减去售货的成本差额,毛利再加上额外的收入再减去其他费用(例如:输出费用,薪金等等)便是除税前纯利,扣去税项就是真正的纯利。它们都会被显示在购销损益帐上,反映公司在某时期的营业额和相关的收入及支出。

财务分析上,毛利或者纯利可用作计算以下财务比率:

销售净利率

销售净利率=

净利润

× 100%

销售收入

销售毛利率

销售毛利率=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 100%

销售收入

资产净利率

资产净利率=

净利润

× 100%

平均资产总额

权益净利率(Return On Equity)或净资产收益率

权益净利率=

净利润

× 100%

平均权益

资本运用回报率(Return On Capital Employed)

资本运用回报率=

税前净利

× 100%

资本总额

标价率(Mark-up Ratio)

标价率=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 100%

售货成本

计算

各种利润计算方法

毛利

毛利 是商品实现的不含税收入剔除其不含税成本的差额,因为增值税是价税分开的,所以特别强调的是不含税,现有进销存系统中叫税后毛利。

1.毛利计算的基本公式是:

毛利率=(不含税售价-不含税进价)÷不含税售价×100%

2.不含税售价=含税售价÷(1+税率)

3.不含税进价=含税进价÷(1+税率)

4.从一般纳税人购入非农产品,收购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取得17%进项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5.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其从税务局开出增值税专用***,取得4%进税额,销售按17%交纳销项税额。

6.从小规模纳税人购进非农产品,没有取得增值税专用***,销售时按 17%交纳销项税额。

7.总的来说,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它本身并不影响毛利率,影响毛利率的是不含税的进价和售价。要正确计算毛利率,只要根据其商品的属性,按公式换算成不含税进价和售价就可以了。

净利

净利指毛利减掉所有的费用及税额所剩下的利润。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它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利润。其内容为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扣除期间费用之后的余额。其中主营业务利润等于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应负担的流转税,通常也称为毛利。其他业务利润是其他业务收入减去其他业务支出后的差额。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本年利润

本年利润的会计分录四步做:

一、先结转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借:其他业务收入

借:营业外利得

贷:本年利润

二、结转成本、费用和税金: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其他业务支出

贷:营业费用

贷:管理费用

贷:财务费用

贷:营业外损失

贷:所得税

三、结转投资收益:

净收益的:

借:投资收益

贷:本年利润

净损失的:

借:本年利润

什么是商业实质

利润的来源:

如果撇开运输、保管等,就“资本在流通领域内的纯粹职能”,即单纯为商品的买和卖而支出的商业资本,不管这部分资本是由产业资本家,还是由商业资本家投入的,它都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是为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起中介作用。因此,由于商业资本是在流通领域中独立地执行职能的资本,它和产业资本一样,也必须获得平均利润。但是,既然商业资本不创造剩余价值,那么,这种平均利润是从哪里来的?马克思指出:“以平均利润的形式归商人资本所有的剩余价值,只是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商业利润是来源于产业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所剥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那么,这部分剩余价值是怎样从产业资本家那里转移到商业资本家手中的呢?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把商业利润看成是由于单纯的加价而产生的,这是一种***象。商业利润是产生于商品的销售价格与购买价格之间的差额,但这个余额并不构成商业利润的全部,因为其中一部分必须用来补偿商业资本家所支出的纯粹流通费用。在这里为了便于研究,暂时撇开补偿纯粹流通费用这部分,***定这个余额的全部构成商业利润。

就产业资本家而言,商品的出售价格和购买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差额,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和它的***格之间的差额,或者,就社会总资本而言,等于商品的价值与资本家耗费在商品上的***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又归结为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总量超过物化在商品中的有酬劳动量的差额”,即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则不同,他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流通领域,它不能创造价值,仅能实现价值,因此,商业利润只能形成于商品购买价格和出售价格之间差额,即在购买价格上加价后出售。不过,商业利润通过加价而实现的,这只是一种***象,如果把***象当作本质,就会错误地认为:商业利润是商品贱买贵卖的结果。

其次,商业利润不是以单纯加价的方式实现的。(1)原先***定产业资本家都是按照商品的生产价格或价值卖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家按高于商品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出售,获得商业利润,其实,这种情形是违反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规律的要求,是背理的。(2)原先***定,各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平均化,那时撇开了商业资本,即***定商品资本没有参加利润的平均化。其实,随着商品资本独立化形态即商业资本的出现,它独立地执行资本的职能,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由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利润的平均化,这就要揭示商业利润从何而来的秘密。

再次,商业资本取得商业利润的关键,在于商业资本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马克思通过一个例子加以说明,由于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共同参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他们都要获得平均利润,这样产业资本家按照***格加产业利润的价格,即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商品价值或生产价格来出售商品,从而获得商业利润。

更次,由于商业资本参与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使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概念,在更确切的意义上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在单独考察产业资本运动时,平均利润是由总生产资本所生产的总利润决定,生产价格等于***格加上平均利润。由于商业资本参加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平均利润就由总生产资本加上总商业资本之和与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总利润相比来决定了,相应地商品实际生产价格就等于***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马克思指出:“我们以后要在刚刚阐明的更确切的意义上使用生产价格这个名词。”所谓更确切意义上的生产价格就是指产业部门的生产价格,它等于***格+产业利润。而***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马克思称之为实际生产价格,或者说,“商品的实际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商业利润。”这样“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等于商品的生产价格超过它的***格的余额”,“商业利润等于商品的出售价格超过它的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家之所以能取得商业利润,是因为产业资本家在商品的价格中实现的并非全部剩余价值或利润,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让渡给了商业资本家。可见,商业资本家虽然不生产剩余价值,但却参与了剩余价值的分配。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在社会总资本构成中,同产业资本相比,如果商业资本占的比重越大,产业利润率就越小;如果商业资本占的比重越小,产业利润率就越大。

2 、由于商业资本家参加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平均利润的分配,使得“直接从事剥削的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率所表现的利润率小于实际的利润率。”从而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

3、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资本的相对量,是和它的周转速度成正比的,因此,也是和再生产过程本身的活力成正比的。即商业资本周转得越快,再生产过程的活力就越大,所需要的商业资本量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4、商业资本参加平均利润的分配,不会使商品价值本身发生任何变化,因为它没有对商品价值加入任何要素。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只等于商品价值中没有被生产资本计算到商品的生产价格中去的部分,即它放弃的部分”。即等于商品出售价格与购买价格的差额,或者说等于商品实际生产价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在商业资本的运动中,商业资本家的货币资本不过是把最后消费者的支付提前而已。如果不是由商业资本家独立地经营商品的买卖,而是由产业资本家直接把商品售卖给消费者,也不会影响商品资本的价值量。但是必须注意,这个结论只是在商业资本家不支出任何流通费用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如果商业资本家支出了运输、保管等生产性流通费用,它们不仅能转移旧价值,而且也创造新价值,如果它们加入,会引起商品价值量的变化的。

参考:

什么是商业实质, “不具有商业实质”是什么意思?

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新准则还规定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这些前提条件,将有效制约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方式操纵收益的行为。从这些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公允价值的应用是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的,公允价值不允许被滥用。

会计问题,什么是具有商业实质

以下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

商业实质是指必须是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是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企业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导致换入企业受该换入资产影响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表明该项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根据本准则第四条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这种情况通常包括下列情形:

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入企业的时间明显不同。

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时间和金额相同,但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此种情形是指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风险也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

(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这种情况是指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明显差异。本准则所指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什么是商业实质,什么是交易之间的关联关系

那就通俗一点说:

商业实质:就是指事项的发生对双方来说都会明显产生“好处”。

关联关系:类似于生活中的“亲戚”关系。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什么是商业实质,任何判断?

如果所交换的资产预计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时间或者数量显著不同,那么该项资产的交换就具有商业实质。

非货币资产交换,商业实质和不具商业实质在处理上的区别

1.具有商业实质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和换出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2.不具有商业实质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余额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换出资产的当期损益:

该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都无法可靠地计量。

具有商业实质和不具有商业实质的税的处理有哪些不同?

如果是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是具有商业实质,但是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不能可靠计量的时候,此时属于以账面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为换出资产发生增值税、营业税和相关手续费都是的倒挤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的。

如果是具有商业实质,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此时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此时换出资产的增值税是作为付出对价的一部分核算的,其对应的是换入资产的对价;换出资产的营业税是影响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的,为换出资产支付的相关手续费也是影响换出资产的处置损益的。

商业利润的来源、实现途径和实质是什么?

商业利润的来源和实质:

商业资本家投资于商业,目的是为了获取商业利润。商业资本作为一种职能资本,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就是说,商业利润的确定也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如果商业利润率低于平均利润率,那么商业资本家就会将商业资本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同样,商业资本的利润率如果偏高,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也会转移到商业部门。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转移,使商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社会资本统一的平均利润率。

关于商业利润的来源,表面上好像来源于流通,但是,单纯的商品买卖活动只能引起商品价值形态变化,而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资本的真正来源,只能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由于商业资本家分担了销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占全部剩余价值,而必须把其中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

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是: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由此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们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是通过购销价格差额获得商业利润的。

商业利润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商业资本家雇佣商业职工从事商品买卖活动,这种活动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通过出卖商品能为商业资本家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职工的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出卖商品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商业资本家支付给商业职工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构成商业利润。所以,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既是剥削产业工人的结果,又是剥削商业职工的结果。

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来源于” 购销差价,流通领域。

商业利润获得途径:单个的商业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可获得商业利润,但因为在流通领域中,总的社会价值并没有增加。这不能说明商业利润真正来源。

从实质上看,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经营行为都属于商业行为,不惟商业利润,所有的经营利润都源自销售收入与成本支出的利差。中国有句古话:“买不到利就卖不到利”。应该说比较准确的揭示了利润的来源。任何利润都不是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价值增长,而是价值分配过程中人为操作出来的结果,所有商业行为的成立,都包含着对价值分配强势力量实现利润的预设。这就是利润产生的***。实现利润的途径有三条:一是压低***购及运作成本;二是抬高产品售价;三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利润的实质是被价值强势分配力量通过商业行为强占的***环境价值和劳动力价值。